所在位置:刘义庆《世说新语》在线阅读及下载 >>《德行第一》原文译文上一页 下一页     

德行 第一

陈蕃尊重贤才
【原文】
陈仲举[1]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2],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3]太守,至,便问徐孺子[4]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群情欲府君先入廨[5]。"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6],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注释】
[1]陈仲举:名蕃,字仲举,东汉桓帝末年任太傅。当时宦官专权,他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未成,反被害。
[2]登车揽辔:坐上车子,拿起缰绳。这里指走马上任。
[3]豫章:郡名,在今江西南昌。
[4]徐孺子:名稚,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隐士。
[5]廨(xiè):官署,衙门。
[6]式商容之闾:在商容居住的里巷门外立标志来表彰他。
【译文】
陈仲举的言论和行为是读书人的准则,是世人的模范。他初次做官,就立志刷新国家政治。出任豫章太守时,一到郡,就打听徐孺子的住处,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禀报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府君先进官署视事。"陈仲举说:"周武王刚战胜殷,就表彰商容,当时连休息也顾不上。我尊敬贤人,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评析】
周武王"式商容之闾"的典故出自《古文尚书·武城篇》。周武王秉承的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陈蕃则以武王为榜样,他也是怀着革新政治、澄清天下的志向去做官,因为他知道贤人是群众的民意代表,访贤举能,才能显出一个领导者的亲民态度。而且作为人民的父母官,需要人民的爱戴与拥护以及贤达人士的辅佐,于是陈蕃在刚刚赴任还没有进入府署前,就想先向隐居的徐稚表示慰问,也向别人明示自己尊重贤才的心意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豁达、伟岸的胸襟。再往后,陈蕃对徐稚也一直彬彬有礼,并仿效周武王为徐稚设置了一个坐榻,等徐稚走后就把坐榻给挂起来。


周乘仰慕黄宪
【原文】
周子居[1]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2],则鄙吝[3]之心已复生矣。"
【注释】
[1]周子居:即周乘,字子居,东汉人,官至泰山太守。
[2]黄叔度:即黄宪,字叔度,汝南慎扬人。出身寒微,因有德行,受到当时名流推崇。
[3]鄙吝:心胸狭窄浅薄。
【译文】
周子居常说:"我过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狭窄的想法就又滋长起来了。"
【评析】
黄宪出身寒微,却有着和颜回一样高尚的道德与品行。黄宪和周乘两人只是有些日子不见,但却会让周乘意识到自己"鄙吝之心已复生矣"。这是因为黄宪让周乘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让他进入到一种不曾感受过的崇高境界,让他的精神境界与自身价值得到提升。其实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黄宪对别人所产生的影响,因为道德堕落的人是意识不到"鄙吝之心"的。而黄宪到底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呢?这是一种"独善其身"的力量。就是以一种平和的姿态,犹如和风细雨,慢慢地把他的善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行渗入人心,教化并感染身边的人。


黄宪器量难测
【原文】
郭林宗[1]至汝南,造袁奉高[2],车不停轨,鸾不辍轭[3]。诣黄叔度[4],乃弥日信宿[5]。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6]。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7]深广,难测量也。"
【注释】
[1]郭林宗:即郭泰,字林宗,太原介休人,幼年父母双亡。东汉末太学生领袖,博学有德,善处世事和品评人物。
[2]袁奉高:即袁阆,字奉高,汝南慎阳人,东汉时官至太尉掾。
[3]轭(è):架在拉车牲口脖子上的曲木。
[4]黄叔度:即上文说的黄宪。
[5]弥日:整日。信宿:住宿两晚。
[6]陂(bēi):湖泊。
[7]器:器识。这里指度量。
【译文】
郭林宗到了汝南郡,去拜访袁奉高,见面一会儿就走了。去拜访黄叔度,却留宿一天两晚。别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叔度好比万顷的湖泊那样宽阔、深邃,不可能澄清,搅浑;他的气量又深又广,是很难测量的呀。"
【评析】
郭泰分别去拜访袁阆和黄宪。他的言行中虽没有正面拿袁阆和黄宪作比较,但是不难看出:袁阆是贤达之士,有着高深的造诣,是值得郭泰去造访的。但是把袁阆和黄宪两个人放在一起的话,显而易见,袁阆的造诣远没有黄宪深厚,而且黄宪的人品、学识都胜袁阆一筹。所以才值得郭泰在黄宪那儿住了"两个晚上"。因为,即使他无法揣摩出黄宪高深的思想和道义,也可以从黄宪那学到很多的东西,同时,也表现出郭泰对黄宪的敬佩程度。


陈谌设喻答客问
【原文】
客有问陈季方[1]:"足下家君太丘[2]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3]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4],上有万仞[5]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注释】
[1]陈季方:即陈谌,陈寔的第六个儿子。
[2]太丘:即陈寔,字仲弓,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任太丘长,故称陈太丘。
[3]家君:对他人称自己的父亲,这里在前面加上敬词则尊称别人的父亲。
[4]阿(ē):弯曲的地方,这里指山的角落。
[5]仞: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
【译文】
有位客人问陈季方:"令尊太丘长有哪些功勋和品德,因而在天下享有崇高的声望?"季方说:"我父亲好比生长在泰山一角的桂树。上有万丈高峰,下有深不可测的深渊;上受雨露浇灌,下受深泉滋润。在这种情况下,桂树怎么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泉有多深呢?不知道有没有功德啊!"
【评析】
陈谌知道对方是不怀好意,想要挑衅自己,于是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他把自己的父亲巧喻为泰山一角的桂树,上面有千万丈高峰,下面有深不可测的渊源;上受雨露的沾浸,下受深泉的滋润。在这种情况下,桂树怎么能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呢?借它的寓意巧妙地应答了对方的问话,让对方无话可说。从他的回答可以看出陈谌的思维之缜密,反应之灵敏。而从他回答的话语中,一方面表明了儿子无权去议论父亲的功德成败的儒家伦理观念,另一方面表现的则是父亲亲民敬君的为官之道。同时,也把父亲的高大形象和高深修养表现出来了。


荀巨伯与友重义
【原文】
荀巨伯[1]远看友人疾,值胡[2]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3]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4]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
[1]荀巨伯:东汉桓帝时人,生平不详。
[2]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东汉时常指匈奴、乌桓、鲜卑等。
[3]子:对对方的尊称。
[4]汝:你,略带轻贱意味。
【译文】
汉朝荀巨伯远道去探望朋友的病,当时正好遇到外族敌寇攻打朋友所在的那个郡,朋友对巨伯说:"我都是要死的人了,你还是离开这里吧!"荀巨伯说:"我那么远来看你,你却叫我离开,败坏道德去求得生存,怎会是我荀巨伯的作风?"敌寇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样的人,竟敢一个人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有病,不忍心让他一个人留在这里,我情愿代他受死。"敌寇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这有道义的国度!"于是撤军返回,整个郡城因而保全。
【评析】
荀巨伯不肯"败义以求生""宁以我身代友人命",在生命攸关的时候,他完全有机会逃生,但他为了能照顾生病的朋友,却能不顾个人安危,毫不犹豫地决定和朋友一起面对。在生死一线的时候毫不退缩,甚至愿意拿自己的命去换朋友的命,而他的这种精神最终也使得敌寇望而生敬,从而退兵,也因此而挽救了整个郡城。从中可见荀巨伯此人多么重情重义。他对于朋友间的感情看得很重,甚至能不在乎自己的生命,而舍生取义。这的确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尤其在当代发展如此迅速的社会潮流之中,在人们开始淡化这种"情义"的时候,这种精神更加需要人们去学习,去发扬。或许会因为此种举动而让人们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庾亮效仿孙叔敖
【原文】
庾公[1]乘马有的庐,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2]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注释】
[1]庾公:庾亮,字符规,晋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官历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等职,死后追赠太尉,谥号文康。
[2]孙叔敖:姓孙叔,名敖,春秋战国时楚国人,曾任楚国令尹,辅佐楚庄王称霸诸侯。
【译文】
庾亮驾车的马中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叫他把马卖掉。庾亮说:"卖它,必定有买主,那就是害了那个买主,我宁肯让自己继续不安,也不可转嫁给别人呢!从前孙叔敖打死两头蛇,以保护后面来的人,这件事是古时候人们乐于称道的,我学习他,不也是很旷达的吗?"
【评析】
春秋时期的楚国宰相孙叔敖为民除害,杀死了两头蛇,自古以来便被世人所传颂,成为千古佳话。文中庾亮敬佩孙叔敖的做法,不把自己的恶马卖给别人。因为他考虑到买主买了这恶马必要担负困扰与灾祸,所以宁肯自己继续遭受这些烦恼也不愿意卖给别人,可见其心胸之坦荡。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句很简单的话,可是要做起来却是一点都不简单。因为现在人们惯有的思维是常常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应该这么做,当买到不好的货或者接受一项不好的任务的时候,老是埋怨别人。可是当自己"施之于人"的时候,就总是想不起来这句话。总是祈祷着把好的留给自己,把那些坏东西、坏事情全给别人吧。如果我们能想一下孙叔敖、庾亮他们,也许会生活得更心安理得一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QQ:11180768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