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梦溪笔谈》两则
作者:   上传者:   日期:05-10-20


高中语文教案(二年级上) 十六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二)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三)体会我们先人对科学的执著态度。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是怎样安排说明顺序的?

分析:本文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使用的是逻辑顺序,这是阐释事理这类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它不同于说明实物常用的空间顺序和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常用的时间顺序。《采草药》的作者是从否定古代错误的作法入手,进而说明自己的观点。说明自己的观点时,先从使用草药的部位不同说明“不可限以时月”的道理,这是从草药的内在因素方面说的;再从草药生长的客观条件不同说明“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虽然不是议论文,但是却有极严密的逻辑性,说服力很强,文章的层次条理也很清楚。

2.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分析: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分类法:比如从“用根者”、“用叶者”、“用芽者”、“用花者”、“用实者”五种不同情况和从“地势高下之不同”、“物性之不同”、“地气之不同”、“人力之不同”等不同情况分别加以说明,得出采草药“不可限以时月”的结论。使用分类说明法,便于把比较复杂的事物说清楚,文章条理更分明。

举例法:比如,以芦菔、地黄为例,说明有宿根的草药应当什么时候采摘;以紫草为例,说明无宿根的草药应当什么时候采摘。使用举例说明法,能把事物说得更具体,便于读者了解。

比较法:比如,在说明用根作药时,作者说“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用“无苗”和“有苗”相比较,“须取无茎叶时采”的结论就不言而喻了。使用比较说明法,能在比较中突出事物的特征。

3.文章在材料的详略安排方面是怎样处理的?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分析:前一层否定古代错误的做法写得简略,后一层说明正确的做法写得详细。因为作者在本文中要表明的观点是采草药不能限制在固定的时间月份,只有从正面说明,才便于回答为什么不能限制在固定的时间月份的问题。另外,文章的重点是要介绍正确的做法,正确的做法说清楚了,错误的做法自然就被否定了。

正面说明部分,“用根者”写得详细,使用其他部位的写得简略。因为用根作药的,情况比较复杂,而且根在地下,不像花、芽、叶、实那样易于了解,只有详写,才能说清楚。另外,“用根者”详写明白了,用其他部位的,道理上大同小异,无需详写,别人也能领会。

4.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和对科学的贡献表现在哪里?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分析:作者不因循守旧,敢于大胆否定古人的错误做法,提出并阐明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既是对科学的贡献,也是治学上求实精神的体现。在否定古法时,作者的态度也是十分谨慎的,如文章开头说:“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多用”,只是多数,绝非全部,很讲分寸,把握住了火候;“未当”,只是不恰当、不合适,绝非谬误、绝对不能,总之要恰到好处。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另外,文章在写到用根作药时,说“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又说“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情况写得如此具体、真切,如果不实地观察过、对比过,是绝对写不出来的,这不也是严谨求实治学态度的体现吗?

我们应当由此受到启发,在治学方面既要破除保守观念,勇于创新,又要有科学的态度,严谨、求实。

5.说说本文中的说明成分是怎样为议论服务的。

补充题:①作者是否认为“古法”说的采药时间完全错误?②作者按部位来说明采药时间的用意是什么?用对比的方式来说明“根”,证明了什么道理?③说到“皆不可限以时月”已将“古法”基本否定,为什么还要说“土气”和“天时”?④说“土气”“天时”这一层,所举例证大多跟草药无关,是否离题?

分析:①作者并未完全否定“古法”,认为在二月、八月采芽还是对的,但采根、叶、花、果则不应限制在这个时间,所以说它“殊未当”。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者立论是正确的。②作者依照根、叶、花、果的顺序来说明采药的时间,因为它们绝对不可能在同一时间,这是由草药的生长过程决定的,所以“多用二月、八月”的说法是错误的。③用对比的方式来说明采根时间不同则效果不同,以此证明不按该部位的最佳采集时间去采,则效果不佳,这是作者的主要论据之一。这个道理既已说清,下文再说到叶、芽、花、果时,就不再做对比说明了——仅此一端即可看出本文的实质是议论,说明是手段;如果是说明文,在叶、芽、花、果中至少可以选出两项做比较详细的说明。④第二层虽已指出各部位的最佳采集时间,却未指明月份。为什么呢?第三层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植物的生长过程特别是各部位的生长状态,要受地势、物性、地气、人力等因素的制约。有了这一番理论性的说明,采草药不可“拘以定月”的论点就完全确立了。文中所举例证都不是草药,但草药也是植物,同样要受上述诸因素的制约,不能叫做“离题”。

6.实词和虚词释疑。

多用二月、八月:在。

但二月草已芽:仅、只;发芽。

八月苗未枯:植株。

未为良时:算是;好。

皆归其根:归到一处。

实而沉:充实、饱满。

用实者成实时采:果实。

虚而浮:空虚、不饱满;轻浮,不沉。

苗成而未有花:植株(同“苗未枯”的“苗”)。

有苗时采:小苗,植物初长出的嫩茎叶。

根色黯恶:黯,黑色;恶,不好看。

盖常理也:普遍的道理,即规律。常,永久的,固定的。

凌冬不雕:草木衰落。

望秋先陨:临近秋季。

此地气之不同也:地区气候。

一亩之稼:同一块田地。不是数量词。

后种者晚实:结果实。

人力之不同也:人的劳力,指人的栽培。

7.句式析疑。

判断句例:此其效也。

译为:这就是采药时间是否恰当的验证。

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译为:这就是地势高低不同的缘故。

介词结构后置句例:皆不可限以时月。

译为:都不可用固定的时间月份加以限制。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由预习第一题导入本课。

1.划出说明物理的句子(答案见前)。

2.谈所受启发。

小结要点:我们的先人,在遥远的古代,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科学实验设备极差的条件下,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穷究物理,有不少的发明创造,对推动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是值得我们引为骄傲的。

这篇课文的作者沈括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二)作者简介。

沈括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他参加了王安石的变法革新运动,是这个运动中的骨干人物之一,官至三司使(度支、户部、盐铁三司,主管全国财政、经济工作),主持过天文研究、农田水利和军器的制造。后出知延州(今陕西延安),练军有方,威声雄于他府。李贽在《藏书》中将他列为“疆(强)主名臣”。

沈括晚年退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东郊梦溪园,潜心著作,以笔记形式记述和总结了学术领域内的广泛知识和经验,写成《梦溪笔谈》一书。全书共30卷(包括《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609条。其中,有关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有200多条,内容涉及数学、天文、气象、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医药、工程技术等领域,不仅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表现出作者在这些方面的精辟见解(可以附带指出沈括在石油问题上所作的天才预测——见课本练习,今天已经实现)。

《梦溪笔谈》一书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高度重视。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卷一中,称赞它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三)分析文章的内容层次。

研习的重点是: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

第一步,分析全文的大层次

教师提问:《采草药》一文的层次应该怎样分析?

学生讨论前或讨论过程中出现不同意见时,教师还可以给以提示:要弄清作者的思路,才能正确分析层次。这篇文章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告诉我们什么时间采草药最合适。作者先否定了古人的错误做法,再说明正确的做法。

讨论后,教师小结,明确全文分为两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第一句说“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观点十分鲜明,否定了古法。为什么“此殊未当”呢?第二句说明理由是“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

第二层,从“大率用根者”到“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阐释自己的观点,说明采草药什么时间最恰当。

第二步,分析后面一部分的小层次。

教师提问:全文第二层是从正面说明什么时间采草药最恰当,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几小层?每层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可做提示:什么时间采草药最恰当呢?作者的观点不能一概而论,不能限定一个固定的时间。文中有两句表明作者这个观点的、结论性的话。找出这两句话就有了分析层次的依据。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明确这部分内容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大率用根者”到“皆不可限以时月”。“皆不可限以时月”是结论,表明观点,意思是说都不能用固定时间、月份加以限制。为什么呢?因为使用药材的部位不同。作者说明了“用根者”、“用叶者”、“用芽者”、“用花者”、“用实者”这五种情形,指出采用的部位不同,采集的时间就应当不同,怎能固定在同一个时间或月份呢?

第二层,从“缘土气有早晚”到“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是结论,表明观点,意思是说怎能都用固定的时间、月份来加以限制呢?这一层是从草药生长的自然条件、人力作用有所不同这个角度说明的,指出,条件不同了,采药的时间就应当有所不同,怎能固定在同一个时间或月份呢?

(四)讲析课文。

1.集体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讲解第一部分。

请一名学生朗读,并译为现代汉语。

提问:这一部分两句,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第一句摆出观点。第二句承上启下,既是对第一句的观点的简要说明,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下一层事实的列举。

3.讲解第二部分。

提问:作者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两方面的理由,能否各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学生看书,教师巡视答疑。请2、3名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第一方面,从草药的入药部分及效用等来说明采草药“皆不可限以时月”。(加黑字板书,下同。)第二方面,从草药生长的条件来说明采草药不可“拘以定月”。

提问:作者在说明采草药“皆不可限以时月”时,引证了哪几种事实?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小结:五种事实,即用根、用叶、用芽、用花、用实等五种情况。这是从草药的入药部位及效用方面进行说明的。具体地说:

用叶——叶初长足时采

用芽——遵从古法采

用花——取花初敷时采

用实——成实时采

在列举了上述几种事实之后,以“皆不可限以时月”作结,照应了开头提出的观点。

提问:为了进一步说明采草药不可“拘以定月”,作者又列举了哪些事实?

学生看书、讨论,指名发言。

教师小结:共列举了四种事实。

(见下面图示)

雄辩的事实,自然地推出了有力的结论:“怎能一律用固定的时月来限制(采草药的时间)呢?”

4.教师总结:



本文观点鲜明,材料翔实。对传统观念的挑战,表现了一个科学家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坚持科学真理的胆识。此外,作者在说明草药的有效成分与采摘时间的密切关系时,既注意到植物本身的内在因素,又注意到地势、地气不同的外在因素;既注意事物的客观因素,又注重人力的主观作用。这种贯穿着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在当时有积极的意义,当今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5.集体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语言流利、节奏分明。

(五)文章分析。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

讨论题:(用小黑板出示或印发给学生)

1.全文共两段,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第1段,说明雁荡山在古代长期不为人知的情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指出雁荡山奇景长期不为人所知;第二层,考证雁荡山得名的由来。第2段,推究雁荡诸峰形成的原因。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雁荡山奇特的地形;第二层,推究雁荡诸峰特殊地形的成因;第三层,说明雁荡诸峰长期不为人所知的原因。

2.文章开头说“自古图碟,未尝有言”,这与下文所引的“西域书”言和“贯休诗”是否自相矛盾?

明确:并不矛盾。作者的意思是指官方地理方面的图谱、图表等文献资料中未曾明载温州地区有此名山。至于佛经中所言、贯休诗所说,在作者看来,是不入“图碟”之类的,所以前后并不矛盾。

3.写雁荡山奇特的地形,作者用一字点“睛”,是哪一个字?

明确:一个“包”字。既然“包在诸谷中”,那“自岭外望之”,自然“都无所见”了;而走进山谷才见到山峰“森然干霄”,这才见得“不类他山”,才使人难以发现。

4.通过分析、推论,作者认为构成雁荡诸峰奇特地貌的原因是什么?(引原文作答)

明确: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5.作者认为雁荡诸峰的成因是流水的冲击侵蚀作用,文中列举了哪几方面的事实进行佐证的?

明确:近处,“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远处,“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上龛岩”,“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亦此类耳”。

6.本文前后两段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不是相同?所说明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1段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第2段表达方式以论说为主。内容上都是围绕着“自古图碟,未尝有言者”展开的;前段重在叙述说明,后段重在论证说明。

(六)《雁荡山》教学小结。

1.出示“雁荡山风景图”,教师简述后并提问:

从图示和文中内容看,“雁荡诸峰”和“雁荡山”是不是同一个概念?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并非同一概念。根据有关资料(教师可结合风景图示)表明,雁荡山有南北两个山群,故有南雁荡、北雁荡之称。沈括所写的是北雁荡山,其主峰海拔1109米。文中所说的“峭拔险怪”、“穹崖巨谷”的“诸峰”,如大龙湫风景区的一帆峰、连去嶂,初月谷的铁城嶂等等奇峰异峰,一般都在海拔300米以下。游人处于谷地之中,从下往上看,悬崖巨石,危然高耸,几与天齐;而从高处向下看,它们低于周围山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故“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不能理解为“雁荡山脉的诸峰”;“山顶”也只是指“奇峰”周围的山岭(或所在山岭)的山顶,与“山顶有大池”的“山顶”显然不同。

2.教师小结。

作者对雁荡诸峰雄伟奇特的刻画,对古今材料信手拈来的引证,无一不体现了作者学识的渊博,观察的细致。所提出的因流水侵蚀和沉淀而形成雁荡诸峰的科学论断,令人信服,使世人称誉。被称之为近代地质之父的英国人詹姆斯·郝屯在1802年才提出流水侵蚀作用的学说,比沈括晚了近700年。这是值得国人引以为自豪并促使我们年轻一代刻苦学习,发扬光大的。

(七)写作特点分析。

提问:“预习提示”中说,“这两篇文章用语严谨、平实,文笔生动。”通过学习,谈谈你自己的体会。

指名2~4名学生发言,教师概括小结:

用语严谨、平实,文笔生动,是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特点,也是优秀说明文的必备条件。作者用词准确,分寸恰当;平实的语言,不乏生动的笔调;科学的印证,严密的推理,谨严的结构,清晰的条理,给读者留下了完整而深刻的印象。这是我们现今写作说明文仍应引为借鉴的。

(八)作者作品简述。

提问:①初中阶段已接触过沈括的哪篇文章?(《活板》)②《梦溪笔谈》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结合所说的三篇文章,能否概括出这部作品的风格?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讲解。

《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沈括晚年谪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时所撰写的一部科学专著。这部笔记体学术著作,内容涉及数学、天文、气象、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医学、工程技术等广泛领域。在书中,作者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应用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明创造能力。因而,该书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之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沈括曾长期担任县级官吏,积极参与王安石的变法革新,主持过天文研究,兴修农田水利和制造军器。变法失败后,沈括屡遭贬谪,晚年潜心著作,共撰《梦溪笔谈》三十卷(其中《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中学课本所选的三篇文章的特色,可说是体现了专著的独特风格:语言简洁平实,用词贴切生动,引用资料翔实,说理充分透彻,结论令人信服;无论说明何种内容,都能做到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条分缕析,要言不繁,这是很值得我们欣赏玩味的。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龙卷风》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吉林省中考)
梦溪笔谈两则(一举而三役济,鉴画)ppt课件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