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2-23


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寻找时传祥?看见这个题目,许多年轻读者可能都会生出一个疑问:时传祥是谁?如果知道时传祥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掏粪工人,这疑问或许更大了。现在许多城市都用上了水冲式公厕、机械化抽粪车,环卫工人们已经告别掏厕所、背粪桶的日子,为什么还要寻找时传祥呢?

 

是的,2000年,北京城区最后一批旱厕已经永久关闭,那些需要人工清掏的死坑旱厕甚至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被填平,更加环保、清洁的水冲式公厕将“时传祥”们解放出来。环卫工人们再也不用像上世纪50年代的时传祥那样人背肩扛清理粪便了。于是,时传祥被遗忘,似乎也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本文正是写于时传祥的名字逐渐淡出历史的时候。1995年,作者写作此文时,在中学生、大学生中间问起时传祥,他们已经“双眼茫然”了。但是,从那个踏实做人、讲求奉献的时代中走过来的老人们记得时传祥,在他们的心中,时传祥依然活着。一些接受采访的老师傅提起时传祥,就像是在述说自己的光荣一样,既为记者提到这个话题而惊讶,也因心底一段复活的历史而激动。

 

时传祥生于1915年,十几岁时就从家乡山东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旧社会各行各业都有“行霸”,时传祥在粪霸手下掏了近20年的粪,受尽欺凌却依然生活穷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大改善了清洁工人的工作条件,既为他们规定了较高的工资,同时又想办法减轻掏粪工人的劳动强度,在环卫一线上配备了送粪的汽车。奋战在环卫工作第一线的时传祥正是为首都的干净美丽做贡献的一员。建国后的十七八年里,时传祥在工作上兢兢业业,汽车减轻了他的劳动强度,他又主动给工作加码,要争取做到“车不等人、加快周转”,原来每人每天平均背粪50桶,一下子增加到93桶。在工作中更是不畏风雨以群众为先,掏粪的分内事他做,垒好倒塌的厕所这种分外事他也做。时传祥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1954年,他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956年当选为崇文区人民代表,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时传祥作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还被选为“群英会”主席团成员,1964年,他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主席刘少奇曾握着他的手说:“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那张会面的照片曾鼓舞了许多工人的心;时任北京市领导的万里,也曾背起粪桶,跟着时传祥学习背粪,为环卫工人鼓气。一些大学生也来拜时传祥为师,学习他身上吃苦耐劳的精神,感受他崇高的思想境界。

 

时传祥的出现是与一个时代相连的。那是一个全民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人们的心中装着祖国,集体主义的思想造就了一大批像时传祥这样的社会主义新人,也推进了我国社会道德水平的进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每个人都尽职尽责;人与人之间是平等和友爱的,上至国家主席,下至掏粪工人,都与一个抽象然而又令人兴奋的“人民”站在一起。那是一种朴素的情感,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这篇文章发表于1995年,往前推三年,党的十四大刚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一个新的时代正在稳步前行。正如文中所说的,“这世界,变化真大!”整个社会的物质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许多始料不及的现象也出现了,一部分人信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社会的价值标准在解构的过程中日趋多元化;对历史与文化的反思渐渐坠入低谷,人们普遍对宏大叙事失去兴趣,而愈关注个人生活。社会在变,不变的应该是什么?也许我们首先会想到诚信、认真等词语,可定睛回望现实,违背这些精神的行为似乎正在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也难怪,“现在赚钱再多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一种感慨──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该多好!”这是本文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整篇文章的主旨所在。时传祥不仅仅是干活不怕脏不怕累,更以他踏实的作风赢得了老人们的怀念。如今我们要尊重他的劳动,但他实实在在地投入到工作中的那股劲头,更是我们应该寻回的“精神高原”。

 

这篇文章在语言上并不太讲求修辞,但它依然有着动人的力量。这种艺术感染力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的。作者很好地把握住了时代精神,在创作过程中采用含而不露的表达方式,例如写到采访时传祥的老伴,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老人激动中的黯然并不是因为清苦的家境,也不是因为大家忘记了时传祥,那一句“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的疑问,分明是一位老人对社会现状的担忧,而记者的默然,则让读者陷入沉思中。还有一处,作者写道,“在后来的采访中,大凡了解些时传祥的,谈话多是这么‘转折’……”也让我们感到困惑:难道我们的社会真的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吗?

 

另外,艺术细节的选择及运用也与现实很好地结合。在列举了北京环卫系统连年招不满工人的数字之后,是环卫局干部颤抖的述说,“仅1994年,我们环卫工人被打事件就多达78起……今天,人怎么这样?!”枯燥的数字之后,是鲜活的生存状态。作者还原了时传祥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也展现了我们现如今生活中与时传祥相联系的一些典型事件,因为真实,两个时代之间的张力也得到了表现,这篇文章也令我们想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句话,“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任何一个作家都甭想去超过它。”

 

二、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寻找时传祥?又为什么把他称为“精神高原”?

 

作者“寻找时传祥”,其实是在寻找时传祥精神,也就是文章最后所说的时传祥所具有的“正直、敬业”的精神。是因为一段历史正渐渐逝去,时传祥精神也在被人淡忘。现代都市已经不再需要掏粪工,但是只要存在社会分工,总会有苦、累、脏的工作,因此,时传祥“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时传祥精神不仅是不怕苦、累、脏,更在于他的认真、敬业,无论是做工人、官员,还是做商人、学者,时传祥的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

 

2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某幼儿园老师指着一名环卫工人的孩子教育其他小朋友说:“你们若不听话,将来也得像他父母一样去扫大街、掏厕所!”如今这个时代,有这样的想法是非常普遍的,如何又能让人重新唤回时传祥的精神呢?

 

要注意到文章中时传祥对刘少奇的感激与信任,“就冲他能看得起俺这个掏大粪的,俺就到死也不信他是个坏人”。这实际上是文章涉及的又一个问题,何谓“看得起”,它是与人的价值联系在一起的。在旧社会,城里人的居家生活虽然离不开掏粪工,却又非常瞧不起这一职业。尤其是有钱人,常常把这些掏粪工蔑称为“屎壳郎”。时传祥解放前就常受到社会的白眼,新中国成立后,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大家都是平等的,时传祥凭借他的劳动得到尊重,他的工作得到了肯定,掏粪不再像以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手段。如今的社会分工依然多元化,人们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处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中,但做为一个人,他们是平等的,他们同样拥有尊严。不能因为地位的悬殊而瞧不起他人,如果所有的人都持有这位幼儿园老师的观点,那么我们只会生存在一个坚冰的世界中,拥有地位以及利益关系生成的情感,内心却未必快乐。因此最重要的是我们心里有平等的意识。

 

  关于练习  

 

一、课文语言朴实,却在不经意之中给你以震撼,请找出课文中包含“机锋”的话,谈谈你的看法。

 

设题意图:本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这种平实语言中的思想锋芒。

 

参考答案:

 

参见“课文研讨”相关内容。

 

二、作者为什么要“寻找时传祥”?时传祥精神在当代社会是不是还有意义?请你搜集有关资料,与同学讨论一下。

 

设题意图:“寻找时传祥”贯穿文章始终,作者甚至把时传祥称为“精神高原”。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主题。并拓展开去,讨论时传祥的时代意义。

 

参考答案:

 

作者“寻找时传祥”,是因为一段历史正渐渐逝去,时传祥精神也在被人淡忘。现代都市已经不再需要掏粪工,但是只要存在社会分工,总会有苦、累、脏的工作,因此,时传祥“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时传祥精神不仅是不怕苦、累、脏,更在于他的认真、敬业,无论是做工人、官员,还是做商人、学者,时传祥的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

 

  教学建议  

 

一、时传祥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著名劳模,学生可能不了解他的情况,可以通过互联网、报纸查找时传祥的资料,了解时传祥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能让学生获得更深的感受。

 

二、本文语言平实,但能给人深深的震撼。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写法,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锋芒。

 

三、时传祥是正直、敬业的典范,在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这样的精神正在逐渐丧失。可以让学生联系现实,体会寻找时传祥的意义所在。同时检讨自己的行为,培养敬业、正直的品格。

 

  有关资料  

 

怀念时传祥(马祥林)

 

身背粪桶手推车,走街串巷掏厕所。

 

莫云衣裳沾污秽,却道灵魂脱俗恶。

 

行业虽改光阴过,穷且益坚志不堕。

 

革命工作无贵贱,留给后人细思索。

 

在共和国的英模录上,铭刻着一个叫时传祥的普通掏粪工人的名字。他以“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为首都干净美丽做出过贡献。国家主席刘少奇曾握着他的手说:“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在当年曾传为佳话。

 

生平

 

时传祥,1915年出生于山东省齐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家乡遭遇灾荒,他14岁便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那时的城市清理厕所主要靠人工来做,因而产生了“掏粪工”这一行业。时传祥的工作就是每天用粪勺挖、用粪罐提、用粪桶背、用粪车运,清理城里的粪便。旧北京城的路非常难走,时传祥每天推着送粪的破轱辘车,由六部口到广安门,再到姚各庄、小井一带。他来回二三十里, 常常是 “一步三歪, 步步打转”。 无论刮风下雨, 严寒酷暑, 他都要每天往返4趟。 工钱则少得可怜, 一个月挣不到3块银元。 他们住的地方更是简陋,13个伙伴跟一头驴睡在一起,即使这样的住所还时常呆不住。他们常常是吃在马路上,睡在马路上,头枕半块砖头,一条破棉裤补了又补,穿了整整8年。

 

在旧中国,城里人的居家生活虽然离不开掏粪工,却又非常瞧不起这一职业。尤其是有钱人,常常把这些掏粪工蔑称为“屎壳郎”。掏粪工不仅受到社会的白眼,还要受行业内部一些恶势力的压榨和盘剥。时传祥在这些粪霸手下一干就是20年,受尽了压迫与欺凌。有一次,他给京城的一个大律师家掏粪,干完之后想讨口水喝,谁知那家的阔太太竟然藏起了水瓢,盖严了水缸,让女佣人拿喂猫的盆子给他盛了一点水。日伪统治时期,粪霸逼他去日本兵营掏粪。进门的时候,他因为双手推着轱辘车,无法给站岗的日本兵摘帽敬礼,被日本兵用枪托和皮靴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投降之后,城里又住了美国兵,他们开着吉普车在街道上横冲直撞,有一次竟故意撞翻了时传祥的粪车,撞伤了他的腿。

 

新中国成立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清除了粪霸等恶势力,时传祥真正感到翻身得了解放。1952年,他加入了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继续从事城市清洁工作。此时,北京市人民政府为了体现对清洁工人劳动的尊重,不仅为他们规定的工资高于别的行业,而且想办法减轻掏粪工人的劳动强度,把过去送粪的轱辘车全部换成汽车。时传祥所在的崇文区清洁队,就有了11辆汽车,清洁工人只需把粪掏好装上车,再由汽车送至郊外。

 

运输工具改善之后,时传祥合理计算工时,挖掘潜力,把过去7个人一班的大班,改为5个人一班的小班。他带领全班由过去每人每班背50桶增加到80桶,他自己则每班背90桶,最多每班掏粪背粪达5吨。管区内居民享受到了清洁优美的环境,而他背粪的右肩却被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因此而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也获得了很多荣誉。1954年,他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956年当选为崇文区人民代表,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时传祥作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还被选为“群英会”主席团成员,同年被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1964年,他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文革”期间,时传祥因与刘少奇的亲密关系等原因受到冲击,被污蔑为“工贼”遭受毒打,于1971年被遣送回山东原籍。1973年8月,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气愤,指示立即派人把他接回来治病。他随后被接回北京,于1975年5月19日因病逝世,终年60岁。他去世之前还反复叮嘱,让儿子继承父志,也当一名称职的环卫工人。

 

背景

 

时传祥是在中国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受尽苦难与翻身解放的巨大反差,使他对共产党、对人民政府充满了热爱,并决心用毛泽东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报答党的恩情。当时社会虽然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刚解放的时候,一些人认为自己当家做主了,再也不用干低贱伺候人的掏粪工作。时传祥却认为,再脏再累的活也得有人去干,能以一人脏,换来万家净,这是十分光荣的。

 

当年,有些青年人不安心清洁工作,嫌掏粪工丢人,总想转到工厂去。时传祥用朴实的话开导他们:“北京城如果一个月没有人去掏粪,粪便就会流得满大街都是。你也愿意上重工业,我也愿意上重工业,不行啊,总得有人清理粪便呀!”

 

时传祥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认识到为人民服务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光荣的,并发自内心地做好在一些人眼中认为是低贱的工作。 党和政府对清洁工人的关心, 也是他干好工作的重要动力。 毛泽东、 刘少奇、 周恩来、 朱德等中央领导都曾亲切接见时传祥, 鼓励他做好这一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

 

在如今的现代化的大都市中,掏粪工是个已经消失了的行业,但只要存在着社会分工,行业之间就必然存在着差异,也仍然会存在着苦、累、脏的工作,这些工作同样要有人去从事。因此,时传祥“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也仍然没有过时。

 

故事

 

时传祥的工作虽然普通,事迹却很感人,成了享誉京城的知名人物。在1959年全国“群英会”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和总理周恩来接见了他,热情地握住他粗糙的手,询问他的工作情况。刘少奇勉励他说:“我们都要好好地为人民服务。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只是革命的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刘少奇得知他没有文化时,还特意送给他一支钢笔,鼓励他好好学文化。

 

1959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刘少奇与时传祥的合影,对全国从事清洁工作的劳动者都是巨大的鼓舞。时传祥很受感动,他说:“我已经干了30年的掏粪工,只要党需要,我还要再干它30年、60年!党需要我干到什么时候,我就干到什么时候。”

 

时传祥为了干好掏粪工作,动了不少脑筋,也付出了比常人多的辛劳。老北京平房很多,老四合院里人口密度非常大,茅坑浅,粪便常常溢出来,气味非常难闻。他遇到这种情况,总是不声不响地找来砖头,把茅坑砌得高一些。

 

他干的这行,是没有节假日的,哪里该掏粪,不用人来找,他总是主动去。不管坑外多烂,不管坑底多深,他都想方设法掏干扫净。茅坑里掉进了砖头瓦块,他就弯下腰去,用手一块块地拣出来。

 

当时担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也曾背起粪桶,跟着时传祥学习背粪,给环卫工人鼓气,一时间在北京城内传为佳话。清华大学的一些学生也曾拜时传祥为师,主要是学习他身上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崇高思想境界。

 

1966年国庆节前,毛泽东特意把他接进中南海小住。国庆节当天, 他被当做贵宾请上了天安门, 参加国庆观礼活动, 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登上天安门。 在城楼上, 毛泽东握着他的手, 亲切问候了他。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寻找时传祥》教学设计7
《寻找时传祥》问题学案
《寻找时传祥》ppt课件(16页)
《寻找时传祥》阅读练习及答案
《寻找时传祥》教案6
《寻找时传祥》读后感
《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教学反思
《寻找时传祥》说课稿
《寻找时传祥》《滑铁卢之战》练习题
《寻找时传祥》ppt课件7
时传祥简介
《寻找时传祥》教案5
《寻找时传祥》教案4
《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教案及教学反思
《寻找时传祥》ppt课件6
《寻找时传祥》导学案
《寻找时传祥》ppt课件5
孙德宏《寻找时传祥》原文阅读
《寻找时传祥》ppt课件4
《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作品赏析
《寻找时传祥》课堂实录
《寻找时传祥》词语解释
《寻找时传祥》背景资料
《寻找时传祥》ppt课件3
《短新闻两篇》《包身工》《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寻找时传祥》教学设计3
语文版《寻找时传祥》ppt课件2
《寻找时传祥》同步练习2
《寻找时传祥》作业练习
《寻找时传祥》同步闯关练习
《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教案1
《寻找时传祥》ppt课件1
《寻找时传祥》同步练习
《寻找时传祥》重难点分析
《寻找时传祥》教案2
《寻找时传祥》教学实录
《寻找时传祥》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