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文言文-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5-04 |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
一、黔之驴
1.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都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多用借喻手法,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富于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
2. 文章通过述写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也告诫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课文一共两段,第一段写驴虎较量之前的状况,第二段写驴虎较量的过程及结果。
3.《黔之驴》的寓意
(1)从虎的角度:不被对方气势吓倒,或注意观察,知己知彼。
(2)从驴的角度:徒有其表,无真本领是行不通的。
4.成语:庞然大物 黔驴之技 黔驴技穷:比喻就是虚有其表,本领有限的人。
二、陋室铭
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这种文体,或歌颂赞美,或有所警诫。
2.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思考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恬静的自然环境。
(4)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5)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6)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爱莲说
1.“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3.思考
(1)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3)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4)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5)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被人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口技
1.通假字 满坐寂然 (“坐”通“座”,读zuò。)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会宾客大宴 (会,恰逢。今义为聚集,见面,理解,集会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中间:中间夹杂,间读jiàn。“中间”是方位名词“中”与动词“间”连用。力拉:拟声词。)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走,跑。今常用义为“行”。)
4.词类活用
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擅长,形容词用作动词。)
妇抚儿乳 (乳,喂奶,名词用作动词)
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名词用作动词。)
5.三个场景
第二段:一家人由睡到醒的过程;第三段:由醒又睡的经过;第四段:失火,救火的经过。
6.主题
文章通过描写一场生动逼真的口技表演,表现出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7.全文正面描写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那么侧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又起什么作用?
(1)反衬“抚尺一下”所形成的肃静而紧张的气氛,“满”“无”点明人人如此。这八字既说明了宾客对这位名嗓京城的表演者的向往之情,又反衬出他那令人叹服的艺术魅力,为即将开始的演出创造了静寂的氛围,为下文千奇万状的声响埋下伏笔,
(2) “伸颈”“侧目”说明观众听得入了神,唯恐有所遗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微笑”表示观众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听众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3)写听众情绪随着表演而起伏变化“正坐”和“伸颈”侧目“对照”“少舒”和“正坐”写宾客由紧张而松了一口气,
(4)写宾客的神色、动作、情感、心理,犹如身临火场一般,“先走”写出宾客以假为真,惊慌欲逃的神态。这样正、侧描写相结合,就把口技者的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联系起来,突出表演口技的“善”。
五、诗词五首
1.饮酒
主旨: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全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第五句以下为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欣赏
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归复自然。
2.《次北固山下》
主旨:《次北固山下》是一首写景诗。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
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欣赏
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写景逼真,叙事准确,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这首小诗,赞美京城长安的早春景色。
4.《雁门太守行》
主旨:本诗描绘的是将士们在靠近北方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全诗描绘了两个场景。前四句写的是日落边关将士守城的情景。后四句写援军的活动。
5.《天净沙·秋思》
主旨:这是一首散曲,选自《全元散曲》。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前三句全是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与乡思。最后两句是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名句欣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写时间,“断肠人在天涯”写旅人,旅人的心情。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旅人发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然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异域,他更会想到故乡的人,眼望漫长的前路。因而触动情怀,引起悠悠的哀愁。作者只说了“断肠人在天涯”六个字,但蕴含着这许多的意思。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