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案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6-25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欣赏活动是一种再创造”,明晓想象在艺术欣赏中的重要作用。
  2. 运用作者所阐发的诗歌欣赏的方法进行诗歌鉴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请同学欣赏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谈谈自己对诗境的感受。
  然后介绍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词话》中对这首诗的评价:“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映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请同学讨论杨慎的观点。
    师:杨慎一改,索然无味,原诗“千里”“四百八十寺”并非实指,这些超越时空的词语,能使读者对江南的春色产生无限的遐想。而杨慎所改,确实符合事实,但所失太实,缺乏想象,也就缺少了一种意境、美感。其实诗,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是不能用科学的眼光去苛求的,我们欣赏诗,要领略诗中的意境之美,就必须调动自己的想像。
  二、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思考1:本文阐述的问题是什么?
    明确:鉴赏诗歌,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通过想象可以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再现诗人创造的诗歌形象。
    思考2:请你用五个字来概括一下想象活动。
    明确:泡,找,进,猜,补。
请分析一下本文的思路。
    明确:首先,作者指出,诗歌欣赏与诗歌创作是逆向的,“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了诗人创造的形象”。读者的想像活动是诗人想像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这种“再创造”,主要是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作者举三个例子(《我爱这土地》《长干曲》《沙扬娜拉一首》)都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步,作者针对诗歌的“把繁复的生活现象浓缩成精约的典型的诗歌形象”的特点,指出欣赏诗歌要把它“泡”开来,还原成繁复的生活现象——“再创造”有时是“泡”。作者以《老马》为例子说明。 
    第三步,作者针对诗歌含蓄、隐喻的特点,指出欣赏诗歌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寻求诗句之外所包含的不尽韵味——“再创造”有时是“找”。作者举“采菊东篱下”诗句以及《祖国啊,祖国》《枫桥夜泊》三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第四步,作者指出“再创造”有时是“进”。读者必须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把自己的主观世界融入诗的客观世界。作者以“问君能有几多愁”为例说明。 
    第五步,作者针对诗歌形象极简约极丰富的特点,指出欣赏者必须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去“猜”,去“补充和阐发”——“再创造”有时是“猜”。作者以《口供》为例子说明。 
    第六,作者针对诗的语言是不连贯的、断断续续,跳跃性很大的特点,指出“再创造”有时是“补”,需要加以填补、连缀。作者举《夜雨寄北》这个例子说明了。 
  三、鉴赏诗歌。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户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2.尾联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个字中。
                            
  定风波 
  (宋)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 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闲适、轻松、自如。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简介:此词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由生活中的小事感触而作。词中因景生情,借自然景观谈人生哲理,语带双关,有一种迭宕不平之气隐在字里行间。 
  四、讨论。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的古典诗歌历经时间的考验,能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师:凡是经历过时间的淘洗而流传至今的古诗,都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而我们读到它们,会使心灵获得无限的震撼。我们走进诗人的世界,我们也带入自己的情感,读古诗,使我们的情感和诗人的情感完全融为一体,也就“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华”,古诗,也就因此焕发出的生命力。
  五、研究性学习:
    学习本文不但要学习作者所讲的欣赏诗歌的方法,而且要学习作者研究问题的方法。作者所以能有这么丰富的见解,在于他能根据诗的特点讲欣赏,希望同学们能举一反三,对散文的欣赏、小说的欣赏、戏剧文学的欣赏或其它艺术的欣赏进行一定的研究。请每个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认真搜集资料,在一个月内完成研究。
教案点评:
   诗歌的欣赏活动是由诗歌特点决定的。作者就是根据诗歌的特点谈欣赏要求,举了许多例子详加阐释。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紧扣住诗歌的特点,让学生理解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可以安排在课文教学的第二课时中,主要以欣赏以下新诗为主,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所给出的欣赏方法写成提纲或欣赏文章在课堂上交流。
  阅读欣赏下面两首诗
  春水
  一
  青年人,
  珍重的描写罢,
  时间正翻着书页,
  请你着笔。 
  二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附参考答案
这是冰心写的两首小诗,这两首诗十分注重寓思想于形象,讲究艺术上的含蓄,既有诗情,又有哲理。
前一首诗是劝勉青年要珍惜美好的青春,要抓紧宝贵的时间,争取对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样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作者慨叹于光阴荏苒,由此触发了情思,驰骋想象,把时间的流逝人格化,产生动态,赋予人的生命和性格,构成了艺术形象。冰心写作这一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诗,具有“欲语又停留”的特征,在艺术上形成了一种含蓄的美。诗人要青年“着笔”把什么珍重的“描写”到“书页上去呢?没有径直见底地道出,让读者自己去发掘,去领受。这“书页”上可以写的是一个人在生活与斗争中的探求,可以写的是一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的脚印,可以写的是一个人在攻关夺隘时的业绩……一言以蔽之,是一个人奋发有为的历史。那么,描写一个人的历史为什么要“珍重”呢?诗中没有说,留下来让读者去想。读者揣测,意会,忽然有所省悟,原来是要求一个人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一生。“描写”自己的历史不是靠华丽的词藻来浓妆艳抹,而是要靠实际行动来摹绘真貌。一个人的历史主要是由自己来写。每一个人只有充分利用时间的义务,而没有随便浪费时间的权利,所以诗人说“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大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的意味。
后一首诗批评目光短浅,自命清高的浮夸习气。这首诗的结构在全诗中系点晴之笔,最为精彩,最有容量。本来天地广袤无际,可是时局作于墙隅的花来说,却显得是那么狭小。“孤芳自赏”者如“墙角的花,”限制了自己的视野,恰象生活中的自吹自擂者,似井底之蛙,看不到浩翰的空间。诗的巧妙在于形写天地的小,意写见识的“浅”。蓄嘲讽之情于意中,针砭之理于言外。若是把这首诗换写成“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便看不到天地的广阔,那就显得直露无遗,不留余地,也突不出嘲讽与针砭的思想力量。
探究活动 2
  如何抓住诗歌的特点鉴赏诗歌
  研究方法: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如:赋、比、兴,含蓄,虚写和实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用典,象征,衬托,修辞,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等等。
  (2)通过师生互动,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基本方法。
  基本特点:时代性,主体性,不定性。
  基本规律:读懂,读通,理解,超越。
  基本方法:披文人情,以义逆志,追源溯流,知人论世,想像联想,等等。
  (3)通过多种形式对诗歌的相关内容进行探究。
  如:开诗歌朗诵会,将诗歌改写成散文或电影小剧本,填诗填词,进行诗歌创作,等等。
  (4)通过典型分析和实践,形成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
  如:读一思一悟;明白字面意义一找出主体意象一探求深层意蕴;人一物一事一景一情;局部品味语言一捕捉隐含信息一整体把握意境一分辨表现手法一借助注释理解;了解特点流派一掌握读诗方法一整体把握诗意一实现部分突破等等。
  参读书目:
  (1)戴伟华《中国古代诗文鉴赏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徐中玉《古文鉴赏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陈新璋《唐诗宋词》,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韦志成《语文教学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叶维廉《中国诗学》,三联书店1992年版。
  (7)谌兆麟《中国古代文论概要》,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ppt课件8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ppt课件7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说课稿
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原文阅读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同步练习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能力提高训练
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mp3音频朗读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ppt课件6
人教版《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ppt课件5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ppt课件4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学实录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ppt课件3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解题指导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能力训练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案3内含练习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ppt课件2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ppt课件1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备课笔记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学思路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