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废墟的召唤》教案3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8-02


设计说明 
    《废墟的召唤》是本单元第三篇课文,也是继《家》之后第二篇精读课文。此时,学生对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这篇课文是作者在历史的遗迹面前发出的饱含赤子之情的深沉呼唤,表现了作者忧天下之忧的爱国情怀,内容较前两篇课文稍深一些。学习这篇文章应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启迪下,观察生活,认识历史,养成思考和分析的习惯,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学习从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阐发议论,并且掌握此类散文的表现手法。 学习这篇文章,宜采用朗读、质疑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 
    永远的伤口,屈辱的历史(背景)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没了。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  
    现在的圆明园废墟常年沉睡着,它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眼里,就有一种现实指向。指向什么? 明确: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 
    宗璞,当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宗璞小说散文选》《丁香结》等。宗璞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她的父亲是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作者自言:“我自己在写作时遵循两个字,一曰‘诚’,二曰‘雅’。”《废墟的召唤》是作者写于1979年的散文力作,充分体现了她的真挚情感和语言美感。她凭吊这片废墟的时候有着自己的特有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1979年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角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时代正呼唤着改革和振兴。  
(设计意图: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而“知人论世”,从而更好地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体味作者独特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 
作品的行文脉络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作品的开篇,作者用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描绘了在冬日斜阳无力地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的概貌。描绘了干皱的田地中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那枯荷衰草   
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 
作者渲染这一派荒凉衰败的景象,绝不仅仅是凭吊这一历史的遗迹,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通过这荒芜景象的描写,抒发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作者渴望改变这一切,可以说,这种情感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 
3、“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召唤全社会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之中。(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沧桑,总会令人不禁唏唏感叹,但是除了感叹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而且没有忧国忧民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么人的感叹就只能是浅薄和虚华。 所以“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做出努力,应是每一个“我”的责任。)    
二、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突出    凝固、停滞的现状,表现作者的忧患、惆怅及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表现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渴望投身变革的激情。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感情的直接表达转到面向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1-21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散文主要写自己冬日漫游圆明园遗址,先写眼前的所见,表达作者对历史的凭吊;然后借对风声的描绘引出聆听到废墟的召唤,即由实景实写到虚景虚写。最后又由废墟的召唤而引发深沉的思考,阐释改变废墟这一疑固历史所应承担的责任,从而点明主题。即全文的思路引子--凭吊――召唤――思考,思路清晰。 
凝重沉郁,蕴藉深远 
本文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一个百废待兴、渴望变革、期待新生的废墟。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积极改革,寻求新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 
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出怎样的景,就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比较几处景物描写的异同,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1)第一段景物描写:运用了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着重渲染荒凉衰败的景象:斜阳无力,田地干皱,断石残碑,枯荷衰草,寂寂寥寥,凄凄切切。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总领全文。 
 (2)第9段写粉红的天空与寒鸦,写晚霞的艳丽、西山的娇红与天空中的寒意所形成的鲜明的对比。“空中一阵鸦噪……摸得着的寒意”这段景物描写,在情调和色彩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红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3)第14段中枯梗与绮辉,西山的鲜嫩润泽与浅淡的光照下的水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鲜明的对比之中更显出这天空、红日、西山的美丽可爱,作者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4)第19段描写了太阳下山之后的景色。“通红的火球消失……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作者笔调由冷暗阴沉转为浓墨重彩。用“铺天的霞锦”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前程。用漫天的紫藤萝之美,来表达她的美好希望和赞美。用“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呼唤每一个人都要在民族振兴之际做出自己的贡献。  
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关于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我们能读出其历史的苍凉感,其历史的厚重感,甚至能读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我们也发现,作者的情感是在起伏变化着的,从深秋的暮气想象到来日春天的生命的勃发,当然在这篇文章当中还有很多妙词佳句,我们在理解散文的妙词佳句的时候,往往在修辞上去找。 
1、第二自然段,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作用:她把圆明园的遗迹比喻成荒野的海洋,然后建筑遗迹就成了海洋当中的一列船只,丛生的荒草是海藻。杂陈的乱石是泡沫。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一带建筑遗址的荒凉景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第二自然段,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作用: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3、第七自然段“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作用: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不仅表现了作者内心时不我待的情怀,而且是在召唤人们尽“每一个我”的责任,号召人们投身到改革开放的大潮,读来耐人思索。 
4、第十九自然段“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  
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晚霞映照下的景色,如醇香的美酒一般使人沉醉,又如奇幻的梦境一样朦胧,美妙. 
富有寓意的议论 
宗璞的文章讲究诚和雅,大家读的时候,觉得很难,因为有很多隐讳的句子,其中富有寓意的议论也是解读文章的重点。 
1如何理解:“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明确:历史变迁,人世沧桑,楚国早已不复存在,但屈原的精神却仍在流传.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留给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至今流传。   
2、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前面说的是改造历史,后面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就是在告诫人们,在不忘记历史的同时,更要响应时代的召唤,投身到伟大的变革中去,去奋斗,去建设新的一切。 
思想的交锋 
                 ——我和年轻人的对话 
  “我”与年轻人的对话:对话情景是假设的,但对话内容却是作者和当代“年 
轻人”真实心境的写照。 
作者:寄希望于青年一代,希望他们在时代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 
年轻人:面对时代的变革迷惘和徘徊,渴望变革,但又不知道路在何方,且心有余悸。 
“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 
“他微笑,笑容却介于冷和苦之间。” 
他微笑是他懂得人应该尽责任,但环境跟这些青年人开了一个大玩笑。 
背景:本文写于1979年,当时十年动乱结束不久。“文革”如一场梦魇,醒来之后依然无法抹去记忆中的伤痛,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末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那样地震憾过中国乃至世界,无数热血青年卷进了这场本身就交织着正确与错误,庄严与荒谬,美好与丑恶的运动中 这场浩劫湮没了无数年轻人知识报国的梦想,青年人想尽责任却尽不了 。大家刚刚从文革中经历过来,思想的禁锢和艺术的枷锁仍然捆绑着人们,社会政治环境,时而宽松时而紧张,让我们觉得随时都会倒退到文革的时代。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疑虑情绪的矛盾心理。 
结果:“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 表现了青年人在时代变革前的思索,也表现了人们对好政策的渴望。   
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尽每一个我的责任”。请同学们谈谈在当今时代,中学生应该尽的责任是什么,怎么尽责。 
培养学生要有时代的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感,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废墟的召唤》学案3
《废墟的召唤》pptx课件(14页)2
《废墟的召唤》练习题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10
《废墟的召唤》ppt课件(14页)
《废墟的召唤》教案9
《废墟的召唤》教学反思
《废墟的召唤》ppt课件(18页)
《废墟的召唤》ppt课件(34页)
《废墟的召唤》读后感(2篇)
《废墟的召唤》阅读训练及答案
《废墟的召唤》赏析
《废墟的召唤》教案8
《废墟的召唤》导学案
《废墟的召唤》ppt课件3
《废墟的召唤》教案7
《废墟的召唤》表格式教案6
宗璞《废墟的召唤》原文阅读
《废墟的召唤》教案5
宗璞《废墟的召唤》mp3音频朗读
《废墟的召唤》同步练习(3)
《废墟的召唤》同步练习(2)
《废墟的召唤》ppt课件2
《废墟的召唤》ppt课件1
《废墟的召唤》教案4
《废墟的召唤》同步练习
《废墟的召唤》教学实录
《废墟的召唤》教案2
《废墟的召唤》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