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33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槁暴(pù) 靛青(diàn) 孝悌(tì) 生非异也(xìnɡ) B.庠序(yínɡ) 径流(jīnɡ) 曳兵(yè) 金石可镂(lóu) C.比及(bì) 喟然(kuì) 跬步(kuí) 狗彘之畜(xù) D.哂笑(shěn) 参省(cān) 数罟(cù) 千乘之国(chénɡ) 【解析】此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字音的辨识能力。B项,“庠序”中的“庠”应读为“xiánɡ”,“金石可镂”中的“镂”应读为“lòu”;C项
“跬步”中的“跬”应读为“kuǐ”;D项,“千乘之国”中的“乘”应读为“shènɡ”。 【答案】A 2.下面句子中,文字上与课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河伯于是欣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解析】此题考查对课文的背诵和积累材料的能力。A项,原文应该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①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与:赞成 ②有国有家者 国:天子的土地叫“国”,家:诸侯的封地叫家。 ③河内凶 凶:灾荒、荒年 ④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增加、增多 ⑤金就砺则利 就:靠近、接近 ⑥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 旋:掉转 ⑦为国之礼,其言不让 让:责备 ⑧子路率尔而对曰 率尔:坦率、直率 A.①③⑤⑦ B.②④⑦⑧ C.①②③⑧ D.①③⑤⑥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中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第②句,“国”应解释为“诸侯的封地叫国”,“家”应解释为“卿大夫的封地叫家”;第
④句,“加”应解释为“副词,更”;第⑦句,“让”应解释为“谦让”;第⑧句,“率尔”应解释为“未认真思索,轻率急忙回答的样子”
。 【答案】D 4.选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少仲尼之闻。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③风乎舞雩,咏而归。 ④填然鼓之。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⑥既来之,则安之。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⑧轻伯夷之义。 ⑨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A.①⑧/②③④/⑤⑦/⑥⑨ B.①②/③④⑤/⑦⑧/⑥⑨ C.①③/②④⑤/⑦⑨/⑥⑧ D.①⑧/②③④/⑤⑥⑦/⑨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活用现象的辨析能力。第①⑧句中的“少”“轻”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第②③④句中的“水”“军风“鼓”
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第⑤⑦句中的“上”“下”“日”是名词活用为副词,在句中作状语;第⑥⑨句中的“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A 5.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来治理这个国家,等到过了三
年,可以让这个国家的百姓富足。 B.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这和把人刺伤并且致他于死地有什么区别呢?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修养很高,明白事理的人所耻笑。 D.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不可以,他只是没有步行百步罢了,但他也步行了啊。 【解析】此题考查浅近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所给的四个句子内部都包含了固定句式。在翻译时候要注意它们各自的特点。D项,翻译有误,应该
译为:不行。只不过没有逃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答案】D 6.下列对作家作品的介绍,选出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
的经典著作。 B.《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C.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子》中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内容涉及广泛,其文逻辑性强。 D.《庄子》共33篇,为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所著,全面反映了庄周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其文汪洋恣肆,想像丰富
而奇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解析】此题考查名家名篇有关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D项,《庄子》是庄周及其门人与后学所著,而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答案】D 二、(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
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健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使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
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属。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径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
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并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以所部之兵护之。时
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耶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
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
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灰河西
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
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其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
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 倜傥:不拘于俗。 B.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 生聚:百姓。 C.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 南向:由南向北。 D.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 抚膺:拍着胸脯。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辨析能力。C项,“南向背击之”中的“南向”不能解释为“由南向北”,应解释为“由北向南”。 【答案】C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此题考查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A项,两个“为”字都是“被”的意思;B项,两个“于”字都是“对,对于”的意思;D
项,两个“乃”字都是“于是,就”;C项,两个“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分别解释为“用,率领”“因为”。 【答案】C 9.下列各句中“其”字的称代内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 B.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 C.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 D.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 【解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指代内容的辨析能力。根据上下文,ABC三项的“其”字,均指代“杨业”,D项的“其”字指代“契丹国母
萧氏”。 【答案】D 10.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杨业善于用兵的一项是( ) 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 ②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③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 ④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⑤
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 ⑥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把握能力。题干中的“善于用兵”是杨业当将军后的事:①这时杨业还未当上将军;④是杨业不堪忍受
王侁的猜忌侮辱而说的话,表现其报国忠心;⑥是杨业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拼死作战,体现他的爱国与勇敢,与善于用兵无关。 【答案】C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业年轻的时候就喜欢骑马射箭,暗用兵法运用鹰犬逐雉兔,所以每次畋猎所获得的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 B.杨业为了保全太原城中百姓的生命而劝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北宋,而并非贪生怕死。 C.杨业不主张正面与辽军作战,但是王侁怀疑他另有图谋,杨业为了表示清白和勇敢,决定首先出战。 D.杨业败至谷口,却不见埋伏的援军,自知必死无疑,却仍不投降,力战至被俘,绝食而死。 【解析】此题考查对整体内容与主题的理解、把握和分析能力。A项,原文“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一句,是拿以后用兵和现
在用鹰犬逐雉兔打比方,表现自己的报国思想,由此可以看出“暗用兵法运用鹰犬逐雉兔”的分析与原文有出入。 【答案】A 第Ⅱ卷(共67分) 三、(8分,每小题4分) 12.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
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
,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1)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2)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解析】此题考查浅近文言文的翻译能力。(1)主要考查“让”“择”“却”,根据上下文,分别翻译为“拒绝”“舍弃”“排斥”;(2)主要
考查“资”“却”“业”,根据上下文,分别翻译为“帮助”“拒绝”“成就霸业”。 【答案】(1)因此,泰山不拒绝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长江、大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国君不排斥民众,所以才使
他的德政更加明显。 (2)现在却抛弃百姓而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而使诸侯成就霸业。 13.根据上下句的提示,完成下面的空白处。 (1)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 【答案】(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吾尝跂而望矣 (4)善假于物也 四、(7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5题。 蝂,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 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
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14.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1)卒踬仆不能起 卒:_______________ (2)苟能行 苟:_______________ (3)又持取如故 故:_______________ (4)亦以病矣 病:_______________ (5)又不艾 艾:_______________ (6)而贪取滋甚 滋: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1)结果,终于;(2)如果;(3)原来的,旧的;(4)祸害;(5)停止;(6)越发,更加。 15.把下列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2)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 (3)日思高其位,大其禄。 【解析】此题考查对浅近文言文的翻译能力。第(1)句,要注意“涩”“散”“踬仆”,分别解释为“不光滑”“散落”“被东西压倒”;第
(2)句,要注意“厚”“累”,分别翻译为“作动词,增加”“累赘”;第(3)句,要注意“高”“大”,分别翻译为“使……爬得高”“使…
…拿得多”。 【答案】(1)它的背很不光滑,因此背上积聚的东西不容易散落,最后终于被东西压倒爬不起来。 (2)现在社会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遇到财物决不轻易放过,用以增加他的家产,不知道这会成为自己的累赘,而惟恐财物积聚得不多。 (3)终日盘算着使自己的地位爬得更高,使自己的俸禄拿得更多。 五、(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19题。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
兹山不可记也。” 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
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 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蹶然
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避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
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
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注】①永、柳:永州、柳州。②疮痏:伤痕。痏读“wěi”。③鸠:同“纠”,聚集。 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盍记之 盍:___________ (2)故曲尽其形容 形容:___________ (3)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一: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 【答案】(1)盍:何不。如“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史记•楚世家》)。(2)形容:形体容貌。如“形容枯槁”(
《屈原列传》)。(3)一:全,都。如:“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17.与“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一句中的“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春华秋实 B.袖手旁观 C.穷形尽相 D.夏雨雨人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式中词类活用的辨析能力。题干中的“完”字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译为“保全”。如“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六国论》)。C项中的“穷”也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A、B、D三项中的加点词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C 18.把下面句子中的画线部分翻译为现代汉语。 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解析】此题考查对浅近文言文的翻译能力。翻译此句,要注意它是一个被动句式。重点词语有“终”“辱”“于”,它们分别翻译为“始终
”“玷辱”“被动句式的标志,可译为‘被’”。 【答案】(所以)始终不被愚蠢的和尚庸俗的士人开凿所玷辱。 19.作者欣赏雁山的两点,一是雁山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二是这一特点符合作者_________的心境。(用原文中的词句回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完成本题,要分析文章文意,抓住关键句子。作者说“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一是与
他山比较,雁荡山没有被“愚僧俗士”剥凿,“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
焉”。 【答案】完其太古之容色 严恭静正 六、作文(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 我们的欢乐/是母亲脸上的欢笑/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街场 诗人用质朴而饱含深情的笔调,抒写了母爱的博大与深厚,不知这些文字是否也曾经引起你的共鸣?对于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似乎可供我们
诉说的太多太多,而你对于它,想必也拥有一份独特的感受和难忘的回忆吧。 请以“母亲的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联系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7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