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绿》教案5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1-30


教学目的: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
2、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结构精巧、写景传神、情景相生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状物抒情语言的强大表现力。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笔下绿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导读、学生讨论。
教学设想:
本文第三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而第二段则是为它而设的,即不但为它营造背景,而且还为突出梅雨潭的绿的令人“惊诧”提供别致的衬托物。这样,就在教学上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比较的可能。为此,拟以审美比较为教学思路,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为教学方法。通过对第三段设计的导读训练题,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并辅之以点拨,让学生在审美比较中,领略自然美、艺术美和语言美。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说 明
(一) 引入、
问: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从学生整体把
出来。 握课文入手,教
明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给学生进入文本
(二)阅读分析课文 的方法。
1、1、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2)点体会文中关键句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 的作用,交给解绿。 读、理解文本的
2、问:为什么有第一个作用?钥匙
明确:在“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前,写的是揪草攀石的开始
“追捉”,而在这之后,写的则是“步步追捉”;从整体,而涟漪,
而水光,而水色,并进而借助联想和想象,与之款款交谈,“拍着
她”、“抚摩她”、“吻着她”,送她一个“芳名”。
3、问:又为什么有第二个作用?
明确:所谓“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搭
配上其他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的艺术手法。就本文来说,作者讴
歌赞美的绿是梅雨潭,写梅雨瀑是为了用来突出“梅雨潭的绿”,
以更充分地显示绿的“令人惊诧”。即以美的事物衬托更美的事物。
4、朗读第二段,问: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梅雨瀑美不美?什么引导赏析美
地方最美?
明确:美。美在梅雨亭,美在梅雨瀑的水花。
5、问:对于这些美的事物,作者用了哪些美的语言来表现?体会、感受
明确:写梅雨亭,用“苍鹰”这个直接展示景物形态的比喻, 作者对美的
用“踞”、“展”、“浮”等动词,逼真地刻画了梅雨亭上下悬空 表现,学会
和亭角翘向空中的动态形象。写水花,不说溅、不说落、不说飘,感受文学作品
而说“送”,说“钻”,即写出了水花的细、轻、冷、滑的质感, 所描绘的美。
又写出了它的活泼可爱,有灵性,突出了作者对祖国山山水水所
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6、朗读第三自然段。
7、问:对梅雨潭的绿,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绿
的哪些特点?
明确:比喻:“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她松松…… 引导体会美的
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像明油”;“宛然……碧玉”。表 表现手法。
现了绿的光洁、明净、透明、润泽。
拟人:“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
写出了绿的迷人可爱。
对比:“绿杨太淡了,绿壁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
太暗了”。写绿的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想象和联想:“我若能……我若能……”。表现了梅雨潭的绿
有灵性。
8、问:作者笔下的“绿”和“瀑”你觉得哪一个更美?为引导讨论,激
什么? 发审美感受,培
明确:“绿”比“瀑”更美。原因有二:一是作者写“绿” 养正确审美能力。
运用了加倍描写的艺术手法,从多侧面多角度具体细致地描绘了
绿的种种特点:从视觉的角度,从潭水的面积形状写它像荷叶; 引导体会从语
从绿波写它像裙幅;又从触觉的角度,从水的亮度写它像明油、 言文字中感受
像蛋清;再从感受的角度,写潭水的洁净像碧玉;然后又多方比 美的方法,从而
较,广泛联想,经过这样的描摹、渲染,一泓潭水便在作者笔下 学会审美。
立体化地呈现于人们的眼前。而写梅雨瀑,虽然也十分逼真传神,
但都角度较单一,只是从视觉的角度写了亭的姿态,写了瀑布的
远景和近景,就是写水花,也仅是写它的色泽、形状和活泼可爱
的灵性。所以,在梅雨潭的绿面前,便只能屈居于“衬托”地位,
也就无怪乎“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二是作者以跳动于字里行间的深情在感染着我们。段首以“招
引”和“追捉”两词, 传神地表达出作者心旌摇荡的激情。“招
引”是客观物象影响于游览者,“追捉”则是游览者倾注感情于客
观物象。正因为如此,“揪”、“攀”、“探身”、“鞠躬”诸词,以及
一连串短句,便是“追捉”的具体表现。所以,即使瀑布在襟袖
之间撞击飞溅,作者也“心中已没有瀑布了”,只“随着潭水而
摇荡”——心醉深酣而不能自持,不禁“想张开两臂抱住她”,
然而,这只是“一个妄想”。那么,描摹“她”呢?同样是一个
妄想,“可爱的,我将什么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赞
颂之情夺口而出,称呼而由“她”变为“你”,神往、陶醉、倾
而生的百般珍爱之情则倾泻而出,想裁为带、挹为眼,最后还
是“舍不得”,情不自禁地“拍着”“抚摩着你”,“掬你入口”,
至此,作者的感情在与景物描写的交融中已抒发到了极致,而读
者的感情也被这如画的美景和浓烈的诗情激发到了极致,于是,
“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成了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心声。
而正是在这里,作者一方面完成了一个热情奔放、追求光明的自
我形象的塑造,突出了爱绿的主旨;另一方面,则显示了文章结
构的精巧:(1)开头与结尾重章叠唱,强化了感情的力量;
(2)第二段为第三段铺垫和蓄势,强有力地衬托出“绿”的令人
“惊诧”的美。
(三)总结
1、1、问: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
写,抒发了对“绿”的由衷喜爱,那么,作者为什么如此热情
的讴歌绿色呢?
明确:绿色是一种象征生命的颜色。本文作于北伐战争的酝酿
时期,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
思想感情。
2、学生再读课文。
(四)作业练习
1、画出课文所有的比喻句并标上序号,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 在充分感受美
2、仿照第三段的写法,运用比喻、比较、拟人等手法描写你熟 的基础上,激悉的一种景色。发创造美。
反思: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也有赖于健康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形成,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决定了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获取和增强语感的过程。《绿》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美文,从的语言到所描写的景物都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为此,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具体感受文章精美的语言,进而领略文章的美,引领学生走进审美之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感情,学会感受美,激发创造美的欲望。
在教学思路上,就把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比较作为贯穿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对梅雨瀑和梅雨潭的比较中,充分感受梅雨潭美之所在。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选择梅雨瀑和梅雨潭之间的过渡句为切入点,有此带入对两者的比较,使教学从一开始就进入到一种审美境界,为学生的阅读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依据感觉、感知和感悟逐层递进的过程为教学的程序。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品读,让学生在全文的阅读中获得美的感觉,从对第三段的精读中获得美的感知,通过教师对第三段设计的导读训练题中,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课文,进而获得美的感悟。
但是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的活动显得过多,而学生的主体活动不足,学生的主动探求研究学习的时空不够。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部编版四年级下《绿》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绿》ppt课件1
部编版四年级下《绿》预习学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绿》同步练习2
部编版四年级下《绿》同步练习
部编版四年级下《绿》练习题
部编版四年级下《绿》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下《绿》教案3
部编版四年级下《绿》教学设计2
部编版四年级下《绿》教案1
《绿》ppt课件(24页)
艾青《绿》ppt课件1
《绿》ppt课件(21页)
《绿》ppt课件(10页)
《绿》教案15
《泰山日出》《绿》《云海》阅读练习及答案
《绿》课堂检测
诵读赏析《绿》《古诗二首》教案1
诵读赏析:《绿》《古诗二首》ppt课件1
《绿》教案13
《绿》练习题
《绿》教学设计13
诵读赏析:《绿》《古诗二首》教案1
《绿》导学案2
比较感悟《绿》《望庐山瀑布水》《站立起来的水》练习题
《绿》说课稿2
《绿》ppt课件(12页)
《绿》导学案
《绿》ppt课件(11页)
《绿》ppt课件(13页)
《绿》表格式教案1
《绿》ppt课件(4页)
刘白羽《绿》阅读练习及答案
《绿》ppt课件14
《绿》ppt课件(31页)
《绿》教案12
《绿》ppt课件(26页)
《绿》教案11
《绿》ppt课件11
《绿》mp3配乐女声朗诵
朱自清生平asx视频素材
《绿》ppt课件10
关于绿的作文(3篇)
《绿》教学案
《绿》读后感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