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游黄山记》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2-16


游黄山记
课型:      新授
授课时数: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1、培养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和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可贵精神。
2、学习本文按登山与观察的顺利写景状物,从不同角度描述山势、山路、山色的写法。
3、掌握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式。
教学重点:熟读全文,读清句读,背诵。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按登山与观察的顺利写景状物,从不同角度描述山势、山路、山色的写法。 
教学程序与教学内容:
导入:
作者简介:徐宏祖(1586-1641),字振之,号霞客,明末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他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地理地质学家、旅行探险家、游记文学大家,是驰名中外的文化名人。他自幼博览群书,对科举不感兴趣,立志以毕生精力考察祖国的地理面貌。-从二十二岁起,直到五十六岁逝世时为止,三十四年的时间,只身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的旅行日志经过后人整理成书,留给我们一部洋洋六十余万言的巨著《徐霞客游记》。这部著作融山川地貌、风景名胜、民族风情、风俗特产于一体,是全方位展示我国明代历史文化与自然地理的百科全书,为我国旅游界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新课:
写作背景:
徐霞客曾经两次游黄山,第一次再1616 年冬末春初,山上冰雪覆盖,没有能够尽兴,写有《游黄山日记》,1618 年秋,他又一次游黄山,写了四篇游记。由于这次是重游,记叙的重点在上次每见到的奇景,所以对上次游记有所照应。
学生阅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本文以空间的变化为线索,以游览的路线为顺序,运用逐层衬托的写法,着重描写黄山天都峰的奇观。作者勇于登山,奋发向上,充分显示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全文共两段。
第1段:写徐霞客自己上午出发登山的旅程。着重描述石罅所见奇景,这一段记述翔实,很有特色。写罅所见奇景,形象生动,饱含感情。作者以他特有的格调,很有感染力地展开了画卷。
第2段:写登天都峰所见奇景。这一段又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时夫仆俱阻险行后”到“焉知其奇若此”),主要写文殊院所见奇景。
先写“夫仆俱阻险行后”,作者却一人“独往”的勇于登山的游兴,暗衬出景物的美好;然后写文殊院所见奇峰胜景;接着以“真黄山绝胜处”的感叹,再衬景物的美妙;最后,用一个反问句收住这一层。
文殊院景物的奇绝美妙,作者旅游时的兴奋愉快心情,写得很是动人。
第二层(“遇游僧澄源至”至“独莲花与抗耳”),主要写登天都峰。
对历尽艰险勇攀天都的描写,不仅写出天都峰高峻难攀的特点,而且写出登山者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对读者的日常工作与学习也是很有启发、很有教育意义的。
第三层(“时浓雾半作半止”到“另一区宇也”),写天都峰顶的奇观。
紧承上文不听庵僧劝阻“决意游天都”,遇重重险阻“终亦不顾”的描述之后,写了天都峰顶所见:隐约可见的莲花诸峰,富于变化的云海浓雾,别具姿态的奇松怪柏……写出了黄山特有的奇观。徐霞客勇于登山,见到的种种奇景,有如一幅幅奇异的图画,简直把我们引上了天都仙界,那美妙的意境真是令人神往。
第四层(“日渐暮”到“止文殊院”),写下山回文殊院。
写下山的艰险,亦很动人,照应第二层庵僧的话和作者上山时的心情,严谨自然。写再经过峡谷小道回文殊院,脉络也十分清楚。
这一段从登上玉屏峰头,见文殊四周奇景,写到历险登上天都峰顶,见到种种奇观,再写下山的艰险,最后写回文殊院歇宿。一步一步写来,文章写得很是精彩,十分引人入胜,令人不得不一气读下来。读后使人思想上受到启发,艺术上也得到极大的享受。
学生再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1、记叙翔实、脉络清楚
徐霞客游黄山,不是一般的游山玩水,而是进行地理考察:他写游记,是为了给大自然作真实的写照,因此,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叙详细、确实。文中旅游的日期、里程、方向、沿途经过的地点,一一点明,不厌其详。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使读者不仅清晰的了解了徐霞客的游踪,而且像是为我们画出了一条导游的路线图。这些记叙,都是实地考察的记录,很有科学价值。
2、描述细腻,详略得体。
课文以游踪的变化为线索,依照徐霞客旅游的行踪,途经的地方可写之处是很多的,作者写一路上的观感并不是平均用力的,而是着重以细腻的笔法描写了石罅、文殊院所见的奇景和天都峰顶的奇观。这是上次他欲到而未到之处,所以详写,突出了天都峰景物的特点。
3、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藏议于景。
这篇游记文中有我,语中含情。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藏议于景。作者没有站出来抒发一番歌颂黄山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却流溢于纸面;没有另加关于不畏劳苦攀登才得达到顶峰的议论,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道理却灼然可见。
4、逐层衬托,引人入胜。
    课文有很多地方运用了衬托手法,如:描述了石罅所见的奇景以后,用“愧”来衬托“奇”,写文殊院所见的奇景之后,又高度赞美“真黄山绝胜处”强调这里的景色优美奇异,比所见石罅更美、更奇、更胜一筹。“绝胜处”比 “有奇若此”更好了。由此看来,石罅所见的景物,成了文殊院所见景物的衬托。“奇”衬托了“绝”。然而,这些都不如天都峰上的奇观,那奇姿异态的松柏,那瞬息万变似有灵性的云海浓雾,可以说集中了黄山之奇。作者没有用赞叹的字样,但以浓墨重彩、细腻的刻画和描绘了仙境般的画面,令人叹服:这才是黄山最奇、最绝、最美妙的所在。
这种逐层衬托的写法 ,是游记文常用得着的,用好了可以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小结:
本文是一篇游记,在学习中,重点运用朗读和背诵的方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精美之处。
作业:
1、练习一、二三、四。
2、背诵课文。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游黄山记》译文
《游黄山记》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