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凡·高的向日葵》《中国画与西洋画》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2-26



艺 术 之 美

高中语文拓展型课程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及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和绘画名作的鉴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自读、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

1、学生自读、质疑、讨论、交流,发挥学生主体性。

2、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资料;借助多媒体,展示、交流。

3、自读《中国画和西洋画》和《凡·高的向日葵》质疑。

4、收集相关资料。

案例叙述

一、导入:有人说“世界上神秘的事物,一半是生命,一半是美”。然而,生命是短暂的,美却是永恒的,尤其是艺术之美。

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文章都是与艺术有关的,今天我就以《中国画与西洋画》一文为重点篇目,联系余光中的《凡·高的向日葵》,进一步了解绘画艺术的魅力。

二、自读质疑:

所有问题中,这个问题最突出,一共有15人提到。(读题) 

1、在《中国画与西洋画》的结尾,作者为什么认为:“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故为艺术研究,西洋画不及中国画的精深。为民众欣赏,中国画不及西洋画的普通”?

提示:作者认为中国画注重神韵,因而显得趣味高远;西洋画追求形似,因而显得趣味平易。

文中作者从哪些方面论述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中形似的呢?

(幻灯)提示:线条、透视、艺术解剖学、背景、题材。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东洋人物画不讲究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注重解剖学。

4、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东洋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同学展示、交流提示:

“我所说的是中国画十分注重线条。看,这是唐吴道子的一幅《送子天王图》,画中的人物都是由线条勾勒出的。大家看,这些衣褶给人一种衣带飘飘,盈盈若舞的感觉。倘若把这些线条全部去掉的话,那么画面将是一片空白。可见中国画盛用线条,而线条(相对于西方画家着重于“面”)的表现力较为抽象,所以中国画是写意的。接下来由小丽(同学)为大家介绍西洋画。”

“西洋画是不注重线条的。西洋画的线条只有轮廓线的作用,没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现在,让我们欣赏这幅拉斐尔的《圣母子》。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把画中的线条去掉,母亲的形象依然清晰可见。她还是那么甜蜜温柔,让我们联想到的只能是圣母。由此可见,西洋画十分注重色彩等(讲到这里时,小丽同学略显犹豫,似乎不知下面该如何表述,思考片刻之后,认为画中的色彩隐藏了线条),人物因此显得更加逼真写实。”

“我要谈的是艺术解剖学。我个人十分同意丰子恺所说的东洋人物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很重解剖学。看这幅《马拉之死》,画中的马拉严格按照1比7的头身比例呈现在我们面前。大家请看他的胸肌(指点马拉的胸前,后面同学报以笑声),相当真实吧。对于身体各部分的肌肉的形状都表现得活灵活现,如三角肌,二头肌(指点手臂部分,同学们会心而笑)。这简直是一张照片!……”

教师小结:对于这五点,丰子恺的论述,条理清晰,但由于所谈的内容是绘画艺术,我们所知甚少,又渴望深入。所以我们同学在课外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接下来,就请大家结合你们提供的这些具体画作,谈谈你们对这5点的理解。

2、理解了作者的观点,就请同学们评论一下。

对于作者的这一结论性观点,说说你的个人意见。

个人看法:我认为中西画各有千秋,各有精妙深奥之处。

教师小结: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介绍,我们可以更感性的认识到中西画是各具特色,各有风采的。了解了这些艺术特色,我们就能更深入地在艺术的殿堂里遨游。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组画面,(播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2、这一组都是西洋画。丰子恺在文中认为西洋画具有注重透视法、背景,形似等特点,你认为这一组画(高更的《雅各与天使的搏斗》、塞尚的《圣维克多山》、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凡·高的《向日葵》)是否具有丰子恺所说的西洋画这些特色?说说你的理由。(可以从中任选一两幅)

这些西洋画未必具有丰子恺的西洋画特点,反而具有中国画的某些特点。这是为什么?

1、  时间2、画派3、中西画融合4、科技因素

三、扩展延伸:

我们特别要看这一幅《向日葵》。台湾作家余光中为它写过一篇文章就是《凡·高的向日葵》。很多同学在自读是提出了这个问题:

1、《凡·高的向日葵》中,作者提到凡·高在写给自己弟弟的一封长信里谈《向日葵》时说:“这种画的格调会变的,你看得愈久,它就愈显得丰富。”请你结合课文,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向日葵》这幅画的丰富内涵的?

提示:

A、  三位一体(作者为什么认为“太阳、向日葵、凡·高,圣三位一体?)B、生命激情C、感恩的象征

除了作者所说的这些内涵,你自己对这幅画的内涵,还有什么个人见解吗?

A、光明 B、凡·高的精神(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

总而言之:美的奥秘是无穷的;美的财富也是无穷的。

                                   ——冯骥才

教学反思

如何上好语文课,这一直是众所瞩目的大问题。九十年代末,传统的授课方式(即以老师为主体的“满堂灌”,又称“填鸭式”)受到各界人士前所未有的责难和声讨,由此引发了全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这一改革的新浪潮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探讨、思考、摸索着前进。

我作为其中的一员,并且又是一名青年教师,教学中实在有太多的疑惑困扰着我,也有无数的尝试等待着。适逢二期课改,新理念新教材要从“出炉”到“火候”,正需要我们大量一线的教师亲身实践和总结。为了更好地研究新教材中拓展篇目的教学,我试着在三个班级先后上同样的拓展篇目,一次实践一次反思,再修改再实践。如此反复三次,我受益匪浅。

回顾教学之初,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第四单元的三篇拓展篇目即丰子恺的〈〈中国画与西洋画〉〉、陈燮君的〈〈百代法书〉〉和余光中的〈〈凡·高的向日葵〉〉,并根据自身的能力结合课文,收集相关的图文资料。由于平常学生接触绘画、书法这类艺术作品的机会不多,很多学生都心存好奇,因此积极参与。归结收集的资料,可以看到:(1)、内容广泛而分散。上至原始社会,下至当今各派;对外有欧亚各国,对内有中国各个朝代,内容包罗万象,层次深浅不一。(2)、文字多而画作少。纯粹的文字资料多在介绍各国绘画历史情况或某位画家、书法家等的生平经历……而针对画作的鉴赏的图文资料,则了解甚少。(3)、资料与课文并不相辅相成。收集的资料仅仅是绘画、书法的一些知识。由于时间有限,设施不足,材料存于软盘之中,不易交流,所以资料未经自我消化、吸收,与课文的内容、作者的观点并无相和或碰撞之处,从而形成自己的想法。

由此可见,学生收集资料是随意随兴的,所有资料都是原始的,未加删选的。占有资料只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第一步,如何在这基础上走得更远,这是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去思考的一个课题。因此,在收集资料这一点上,我只能说是令学生发挥了初步的主动性,却未真正调动学生富有自主的、创造力的主动性。

针对两次试教的一些不足之处,在接下来的教案中,经过大家的共同讨论,我做了相应的修改。

首先,注重教材的使用。课前不仅要求同学们自主预习,而且多设置了质疑这一步骤,一是可以督促学生自读,二是借此了解学生对文章的初步掌握的程度。五班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中尤其一文章的结尾一段特别突出,即“作者为什么认为:‘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故为艺术研究,西洋画不及中国画的精深。为民众欣赏,中国画不及西洋画的普通?’”但是由于我贪图能顺利引出资料的介绍,因而选择了一个比较容易的,只有个别同学提到的问题,即“文章开头说:由于东西洋文化的不同,故‘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表现在哪些地方?对于丰子恺的这些具体观点,你都赞同吗?能否结合具体画作,谈谈看法。”课后的讨论中,很多老师指出,质疑是要说出心中真正有疑问的地方,而并非答案已了然在胸,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教师教学也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疑问,针对性地展开教学,这才能体现质疑的价值。不能因为怕混乱,求稳妥而刻意设问。总之,要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通过教学,让他们有所收获。如果所提的问题,一时之间,不易弄懂,教师就更要引导学生多看课文,使用教材。因为问题是从文中来,就应回到文中去解决。如果实在颇费周章,一定要参考课外资料的,也应尽量满足同学们强烈的求知欲。

其次,增加讨论的方式。要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互相补充、交流、合作,讨论无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第二次的试教中,我先是引导学生根据丰子恺的《中国画与西洋画》一文和多媒体演示收集的资料,了解中西绘画是各具特色的,在直观的理解了中西画的五个异点之后,拓展延伸到另一组西洋画面,即高更的《雅各与天使的搏斗》、塞尚的《圣维克多山》、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凡·高的《向日葵》,要求学生讨论辨别这一组画面与丰子恺一文中所说的西洋画特点是否吻合并说明理由。这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一个飞跃,同时也是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的,培养他们灵活应用的能力。

再次,大量删剪画面,尽量避免上成一堂美术课。新教材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关于艺术的,从绘画、书法到昆剧等无不对当代师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新教材的文化艺术修养的内涵大大增加了,但这种文章由于专业性太强,谈深可,难以领会,说浅可,则是隔靴搔痒。因此,授课是,我尝试着多使用教材,挖掘教材,从教材中拓展出去,又能回到教材之中。总之,上课内容要与教材息息相关,避免上成艺术课。

最后,拓展篇目如何进行教学?一直以来,这都困扰着我。自读课文是讲读课文的延伸。每一单元必有若干拓展篇目,它们与同一单元的基本篇目内容上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拓展篇目可以说是学生与课外广阔的文学天地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一条纽带。在我看来,拓展篇目不必如基本篇目一般精讲、精读、精品。拓展篇目应该更多的是激起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开阔自己的眼见,引导他们进入到一个更精彩,更斑斓的文学殿堂。

新教材第四单元的拓展篇目都是与艺术相关的。如丰子恺的《中国画与西洋画》与余光中的《凡·高的向日葵》都是谈论绘画的;陈燮君的《百代法书》是介绍东方这一独特的艺术——书法的。在中国,书画是密切相关的。既然三篇文章的内容确实互有勾连,因此一开始我就设计三文合上。但是从前两次的试教中,我体会到三文合上,内容的确过多而时间又不充足,毕竟一堂课只有40分钟。绘画和书法虽有关联,但毕竟我们师生在这些艺术领域涉足少,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三文合上,战线太长,要求太高,显然过于强求。由此可见,自读课文联合起来同上,并不是追求数量越多越好。盲目硬凑,反而事倍功半。经过慎重考虑后,我决定删去《百代法书》一文,不谈书法,专攻绘画。这就大大降低了内容要求,这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说是合宜的。因此,对于有内在联系的课文,两文合上或若干文章合上,这是拓展篇目上课方式的一种新尝试。

学习拓展篇目时,课堂上究竟谁是主体?有的说是老师,没有老师的安排,引导,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有的说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参与,如何来谈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这群参与新教材试行的老师们。新教材的理念中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无疑是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正是出于这一理念的贯彻,才有了我第一堂课的设计方案。但是从实施的情况来看,我们不得不深思:教学中如何确定老师的地位?

“双主体”理念的提出尤如一盏指路明灯。其实归根结底,所有的教育改革最终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所有的教学活动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实践过程中。每一堂课都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之间,才能推动学生思想、知识、情操、智慧的成长。高二四班的这一堂课上,针对作者在《中国画与西洋画》的结尾认为“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故为艺术研究,西洋画不及中国画的精深。为民众欣赏,中国画不及西洋画的普通”的见解,同学们发表个人评论时,学生之间观点的碰撞、补充,无疑是学生们发挥主体性的一个亮点。但是一开始,在同学们理解作者的这一结论时,经过讨论,同学们的意见不一而足。这是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引导学生抓教材,借用同学们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以多媒体演示的形式,形象地向同学们介绍中西画的五个异点,深入地理解作者认为“中国画注重神韵,因而显得趣味高远;西洋画追求形似,因而显得趣味平易”的结论,不仅问题能迎刃而解,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同学们形成自己的看法,因而才有后面思想火花撞击。总之,一堂课上是离不开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进的。


教学点评

作为新教材拓展篇目的教学研究展示课,很好地体现了“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又紧紧地抓住单元教学目标以及拓展篇目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落实很到位,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双主体作用。

教师的引导,指导恰当、适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表现得非常突出:课前学生根据教学的需要,收集了大量的中国和西洋的名画以及相关的文字资料,并且经过自己的概括、提炼,在课上作介绍、评价。学生在整个介绍、评价的过程中所表现的综合能力令教师刮目相看,学生的水准大大超过平时的表现。学生的发言面很广,发言的学生胆子大、声音响,表达清晰、简洁,并且有思想的碰撞,有思辩的色彩。学生对于有这样自主交流展示的机会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多媒体,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学生在收集名画,查阅相关文字资料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关于绘画的知识、鉴赏绘画作品的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真是一举多得!听课教师一致反映,听了这节信息量很大的课,对绘画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收益匪浅。

3、教学内容的安排独具匠心。

将丰子恺的《中国画和西洋画》和余光中的《凡·高的向日葵》两文合起来教,其间的过度十分自然。两文教学的顺序安排合理,由浅入深。从教材的难度看,丰文可看作美术欣赏的入门材料,余文可看作是对世界名画的诗意理解。如此安排既有层次的由低到高,又浑然一体。两文合上,作为拓展篇目教法的一种,很有新意,也有实实在在的价值。这种教法是一次新尝试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4、重视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同时又尽可能地加强语文的工具性。

由于本单元的篇目内容都是关于艺术的,并且本节课的两篇文章又都是关于美术的。这种课很容易上成美术课。但由于有意识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因此,最终类似的问题没有出现。教师在课前预习中安排学生精心研读教材,熟悉课文,在此基础上进行质疑;(将问题写在小纸条上交给老师,老师对学生的质疑内容进行整理归类后在教学中予以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了对重点词、句的朗读、品味。当然,对课文的处理,还是遵循新教材,新课程的新理念,重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不作支离破碎的分析。

教师的教学态度民主。

5、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地、不断地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的点评充满了鼓励,并且要言不繁。这对调动学生发言的主动性、积极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6、关注中差生,注意全体学生的发展。

作为一堂展示课,教师不是尽量抽好学生,而是全面顾及。有一个细节,有个阶段,男生发言积极,女生静默不言,老师及时发现这一现象,于是说:“女生是我们班级的半边天,今天女生的发言不积极,下面我要抽女生了。”于是,下面果真连抽了两个女生回答问题。

存在的不足:

1、由于对绘画的内容师生都不很熟悉,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作为教师,应多学习、多请教,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从展示的名画看,中国画选人物画是不合适的,因为中国画最主要的代表是山水画而非人物画,这也是中国画与西洋画在题材上的主要不同。

2、教师问学生“中国画与西洋画哪种更好?”这个问题的导向有问题。作为不同的绘画风格,没有好坏之分。当然,各人的喜好可以不同,故可问“你喜欢哪类画,为什么?”

3、质疑环节中,质疑的份量不足,落实还不够到位。

4、教师提问后,给予学生的思考时间不足,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5、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口头禅“是伐”出现频率太高,影响了语言之美。


宝贝龙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