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春天,遂想起》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1-31


春天,遂想起
余光中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浓浓乡愁和深深的爱国情怀。
2、学习本诗以形象思维和富有变化的重叠句式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以“忆江南”的方式表达的对故土、对祖国的游子深情。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大量运用重叠句式及括号中补充文字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语设计
有一位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小巷里,高吟乡愁。
有一位散文家,在今夕举目望星天,作逍遥之游,在苦苦冥思“我是谁呢”?
有一位评论家,拿起锐利的笔,声称要剪掉散文的辫子。
左手写散文,右手写诗。拥有璀璨的文笔。
他,就是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评论家兼翻译家。
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二、 作者生平简介:
故乡情结、爱国情怀是本诗的灵魂。要想深切地理解作者为何对江南梦绕魂牵,就必须多作者的生平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余光中祖籍虽是福建永春,但他本人1928年出生于南京。他的青少年时代就浸润在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风土人情及悠久历史文化之中。21岁时,诗人离开大陆移居台湾。由于两岸的政治隔离,直到本诗创作之日,他始终不能重归故里。对故乡的思念日积月累,最终凝聚成字字含情的诗句,迸发出来。
三、学生朗诵,鉴赏。
四、 鉴赏点评:
(一) 本诗的中心意象是“江南”,作者在这一中心意象前加了许多修饰语,请在原诗中找出这些修饰语,并思考:这些修饰语大体可概括为哪几类?它们表现了江南的什么特点?
提示:这些修饰语可概括为两类:一是有关景物、风物的,如:“酒旗招展的”、“遍地垂柳的”、“杏花春雨的”、“多湖的”、“多寺的”、“多亭的”、“多风筝的”、“多燕子的”、“钟声里的”等等;二是有关人物、人情的,如:“小杜的”、“苏小小的”、“乾隆皇帝的”等等。
第一类景物风物的修饰语从声、色、自然与人文等多种角度渲染出江南水乡物产富饶、风光旖旎,繁华又不失温情与可人的独特魅力。第二类人物人情的修饰语着重强调了江南厚实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两者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地地道道的氤氲着江南水乡旖旎气息的意境。
从思维的角度看,这些修饰语充分体现了形象思维这一诗歌的本质特点。作者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过程中,力求用最具体可感、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语言材料来组织思维。这也是本诗虽然语言质朴但却诗意盎然的主要原因。
(二) 本诗每一节都有一个括号。从诗歌的文气和韵律来看,括号中的文字夹杂在全诗里似乎有些别扭,你认为这些文字能去掉吗?为什么?
提示:括号里的文字,有三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站在基隆港,想——想/想回也回不去的)。如果把这首诗歌的抒情对象(或者说是着眼点)称作是“彼”的话,那么这些括号里的文字可以称作是“此”。一般来说,一首小诗是不宜将两个着眼点并列其中的,但诗人又必须要将两者的关系,所以就用括号、用补充说明的方式,来表明台湾和大陆是一衣带水、血脉相连的。两地间的地理位置相隔并不遥远,只是人为的因素将他们隔开。如果去掉这些文字,将会大大的伤及作品的主旨。
从另一个角度看,第一个括号和第三个括号分列在诗歌的一头一尾,又以首尾呼应之势,凸显出浓浓的乡愁和无限的伤感。
(三) 谈谈你对“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和“母亲在喊我”这两句话的理解。
提示:第一句除了表层的意思外,还暗示着两岸统一、祖国以一个完整的形象重现于世界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意思。
(四) 梳理诗歌的感情线索,把握诗作主旨。
    提示:本诗开篇从江南的风光景物、乡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起笔,到中段开始忆及江南的故旧亲友,最后推出象征祖国大陆的母亲形象,形成三个依次递进的抒情层次。体现了浓浓乡愁和深深的爱国情怀。
学生活动
 
 
学生聆听、记录
 
 
 
 
 
 
 
 
 
 
 
 
 
 
 
 
 
学生朗诵,鉴赏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教后感:
提到余光中,就不能不提《乡愁》,正是这首《乡愁》,让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认识了他,记住了他。但是我以为,《乡愁》是作者二十年思乡之情的一个概括,是游子共同的心声。而要感受余光中的思想情,最好的还是这首《春天,遂想起》。余光中出身书香门第,从小与众多的表妹一同长大,并与其中的一位范我存结为连理。他的母亲和妻子都是乌镇人,因而,余光中对祖国的留恋更多的体现为对江南的留恋。这首《春天,遂想起》才真正是余光中的情感细腻之作。通过本文的学习,尤其是反复朗读,同学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情,也深化了他们的爱国之感。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春天,遂想起》ppt课件1
《春天,遂想起》wma音频课文朗读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