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七年级下(初一下) >>单元练习 >>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基础训练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3-27


第三单元·基础训练
一、文言文阅读
(一)默写
1.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____。开轩面场圃,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过故人庄》)
2.________________,初日照高林。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乃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粗字。
(1)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  涉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往事耳  往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卿今者才略  才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博士”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文言句子。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文中流传至今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1.在文中找出表现邓稼先性格的词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字数不得多于20个字)
邓稼先的性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作者选取了文革期间发生的两件事?这对于表现邓稼先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5、6两段中都使用了“竟”一词,试品析“竟”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这几段文字主要写了闻一多哪些方面的“说”和“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1)迥乎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反既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和“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请问闻一多先生“巨”在何处?“高”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音乐巨人贝多芬(节选)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和巴赫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贝多芬向他的客人叙述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那次节目是《费黛里奥》。当他站在台上按着节拍指挥时,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可是谁也不忍告诉他。演奏告终,全场掌声雷动。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挥台上,直到一个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观众答谢时,他才缓缓地转过身来。原来他完全聋了!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
贝多芬对客人大声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具体含义。
(1)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贝多芬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心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这几个段落,归纳贝多芬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
请以《我的座右铭》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例文]
 
我的座右铭
江苏考生
 
“娃!咱人穷志不穷,这学咱上定了!”
(铿锵有力的声音,令文章开篇不俗。)
父亲说完这句话,背起简单的包裹就上路了,只留给我一个泪光中挺直的脊梁和一颗颤动的心。
(“心颤”源于悲壮!)
于是每当夕阳挂在西山的时候,我就站在村口的黄土坡上,盼望着能在落日的余晖中找到归来的父亲,可眼前浮现的总是那干坼的黄土和放牛娃的身影。
(满腔希望与满腹沮丧构成的心理落差,令人伤感。)
“这娃有点才气,不上学是有点屈了。他爸怎还不回来呢?”
母亲厚重的叹息湮没了柴门吱吱的诉说,也吞噬了我仅有的一点期待。
接过爷爷递过来的犁耙,我似乎也接受了祖传的血脉与执著,日复一日地扬着鞭子,驱赶着无奈与辛酸。
(“湮没”和“吞噬”,让人有种无望的悲哀。)
(言有尽而意无穷。)
人穷志不穷!
(艰难中支撑下去的一个信念,独立成段,蕴含深义。)
每当夜幕降临时,每当爷爷又吼起那野性十足的号子时,我总是偷偷地拂去落在书上的灰尘,轻轻地翻开,在那里默默地感受着曾经颤抖的心。
(不忍伤害亲人,独自品尝苦难,默默舔拭伤口。)
日子一页页地被撕下,花开了又落了。蜿蜒的大山似乎隔断了父亲的脚步,我的心也一天天地越缩越紧。
娃,你爸回来了!”妈说。
我扔下带着体温的犁耙,飞快地跑回家。
送我上学的那天,爸显得格外高兴,逢人便说:“咱娃要上学啦!”
(文章掀起波澜,令人顿生希望。)
“人穷志不穷”,简短的几个字是爸用心在我心上的,是我一生一世永不悔改的座右铭。
(一个“刻”字,凝结多少心血,承载几多苦难!)
[简评]  本文构思巧妙,三次提到“人穷志不穷”,而每次提到它,作者的思想感情会有变化,发展。“人穷志不穷”让作者拥有希望,拥有了自信,令读者也有了些许欣慰。文章表现了父亲对“我”的至爱深情,也表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深切而无奈的悲痛。文章语言洗练,细节描写出色,耐人寻味。
参考答案
一、(一)1.青山郭外斜  把酒话桑麻  2.清晨入古寺  曲径通幽处3.小桥流水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二) 1. (1)当道,当权。  (2)粗略地阅读。  (3)历史  (4)才干和谋略  2.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学位的最高一级。  3. (1)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2)读书人分别三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5.示例: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多读书一定能提高自己的见识。(凡言之成理即可)
二、(一)1.最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最无私奉献(答对意思即可)  2.用这两件别人不可能办成的事,来印证“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强调突出邓稼先朴实的气质、无私的品格。  3.“竟”有出乎意料的意味,表达作者的惊异、钦佩之情,也再次突出邓稼先的性格。4.这两句话是对邓稼先作出的精要评价,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5.①因为二人都是各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和功臣,但其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  ②将这二人对比着写,更鲜明地突出了邓稼先忠厚朴实、无私奉献的品质。  (二)1.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  2.(1)形容相差很远。  (2)改变过去一贯的做法。  3.义正辞严,声震天地,蔑视敌人。4.英勇无畏,视死如归。5.“巨”在一切为国为民上,“高”在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上。  (三)1. (1)“不见天日的囚室”指不幸的命运,即“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  (2)“永恒”指由于耳聋而带来的与人世喧嚣相隔绝的安静。  (3)“大河”意指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历程,它大都取自贝多芬本人的真实经历。  2.贝多芬太爱音乐了,他多么愿意永远在指挥台上为人们演奏,人们也太爱这位音乐家了,为他的精神鼓掌。3.耳聋可以使“我”听不到声音,限制了“我”的创作,但“我”的心中永远流淌着希望的音乐之声。  4.这是一位遭受命运沉重打击、内心十分孤独痛苦但仍坚忍无比、对音乐充满激情的音乐巨人。
三、参见“例文”。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复习ppt课件(39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周周清试卷(第三单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二)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复习ppt课件(8张)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三)2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语文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语文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达标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语文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语文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语文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三)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二)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一)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六单元测试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五单元测试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测试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测试题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周周清语文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复习ppt课件(99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复习《陋室铭》《爱莲说》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现代文复习ppt课件
部编新版人教版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综合复习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复习ppt课件
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复习pptx课件(29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一单元生字词练习题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