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苏教版选修《看社戏》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6-15


看社戏

李仁甫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艺人形象的分析与对观众心理的了解,把握豫剧所依托的文化环境。

2、通过跟文本作者的对话,了解艺术的真谛,并借鉴作者成功的写作经验。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同学们对本文的预习情况: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岗河村。

2)发生在什么时间?阴历九月十五赶庙会前后的每个晚上。

3)社戏一共有多少场?其中重点描写了几场?15场,其中重点描写了3个场。

4)故事里涉及了哪些主要人物?“我”、周围的观众、艺人。

5)看社戏时,“我”和周围的观众关注点有什么不同?周围的观众只是看社戏本身,而“我承认,我并不能听懂所有的戏文,我也不是生、旦、净、丑都耐烦看”(第10节),“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到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到兴趣”(第18节)。事实上,本文写的主要也是“看戏和做戏的人”。这样,今天的这堂课,我们主要就来分析这两类不同而又有联系的人——观众与艺人。

二、分析艺人形象

本文主要写了艺人们什么特点?

一是对艺术非常虔诚、执著。

有关句子:“那武丑的翻筋头,却每令我心悸发怵……却也是能贴台边儿稳稳地刹住,险伶伶地看似要掉,就是掉不下来”(第11节),“但见她翻过青龙战袍,耍过一阵大刀后,竟直逼老生大骂而去。老生被骂得连连败退,无以招架,终于逃向后台去。我感到大欣慰……”(第12节),“姑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的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声贯丹田,包括那一招一式都功夫极深,成熟到家”(第16节)。

简要分析: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他们对艺术的虔诚、执著。

一是生活非常艰辛。

有关句子:“那武旦刚才指鼻大骂老生时,兰花指过于粗大了,实在少点美感。这一偶然发现,使得我在后来,老爱盯着旦角的手看,并无法不承认一个可悲的事实:几乎所有旦角的手,莫不都粗大得有如半个蒲扇,尤其是云起手来,真能遮住半个天”(第12节),“猫儿脸姑娘,正对镜将一只翠玉簪子,斜斜地插在油光水滑的发髻上……”(第19-22节),“逗笑间,我才注意到后台的另一端,支了个硕大无比的锅……”(第25-27节),“顺他的小手指望去,果见那边石头上坐着一青衣少妇,正在奶孩子……”(第28-37节)。

简要分析:“兰花指”是细节描写,是特写镜头,是以小见大;“猫儿脸姑娘”,主要是通过外貌描写来表现的;写那个“硕大无比的锅”,作者直抒胸臆,进行议论抒情;“青衣少妇”,主要是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的。

三、解读观众心理

快速浏览,找出在每一场演出中有关观众看社戏的句子,看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一场

有关句子:“沿着白生生漫着月光的乡路,汇入四乡八村看戏的人流中……”(第4节)“我们赶到时,已是锣鼓喧天,观者如墙,开戏有一会儿了”(第6节)“台下的观众却不理会什么兰花指。他们全部的审美情趣审美热忱都集中在戏情上热闹上,集中在花花绿绿的行头和唱文工武上。尤其是那个身怀技的武丑,收场大吉时一气翻了三十八个筋头,简直疯狂了台下的每一个人,笑破了清寂初寒的深秋之夜……”(第13节)

第二场

有关句子:“次日,锣鼓家伙响起得更早。太早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便已有前村后队的人,不绝地去赶戏了”(第14节),“好在这些小小的瑕疵,并不能打退台下看客的热情” (第16节)

第二场

有关句子:“但见风雨无阻戏场又是黑压压地坐满了人。一村演戏,众村皆至,我似乎很能理解这些乡下人戏瘾头的之大”(第38节)

简要分析:观众之多,说明俚俗的豫剧深得群众的喜欢,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文化生活有着强烈的需求欲。

四、走近人文环境

18节中,作者写道:“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到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到兴趣。”也就是说,观众与艺人——看戏和做戏的人,共同形成了豫剧的人文环境。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照一下这一人文环境。

齐读:“作为中国‘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剧……”(第17节),“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这‘高粱棵里的玩意儿’,何以会有永恒的生命力?”(第38节)

分析:作者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五、走进文本作者

读完本文这个故事,我们“难以忘怀”。我们忘不了文化和精神需求如此强烈的观众,忘不了虽然生活艰辛但对艺术如此虔诚和执著的艺人,但我们同样忘不了的还有一个人,她是谁?“我”,实际上就是作者。

作为“生长在城市”(第18节)作家,她并没有钻进文学的象牙塔之中,而是深入社会的底层,不辞辛苦地“赶满了十五场”(第40节)社戏,并且深入民众,了解观众的内心世界,“转到后台”观察艺人们的生活状况,跟艺人交谈、交心,甚至出于真正的同情,把家里的药和儿子小时的裤褂送给那个“青衣少妇”。

作者王英琦是一位既思索历史和民族的命运,又能够充分内省的散文家。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倔强的个性,使她的创作具有豪放之气和催人警醒的力量。被称作“大陆三毛”的王英琦,不仅有着三毛那样浪迹天涯的经历,而且也像三毛那样在写作上有着不羁的个性。她不仅喜欢驾驭一些历史、文化的大题材、大主题,而且表达也是粗犷豪爽的,绝无小家子气。她的语言也有特点,无论是针砭历史时弊还是弘扬个性心灵,她都是快人快语,直陈胸臆,几乎不及雕琢,也少有女性作家那样的委婉含蓄。其博大昂扬的意境和一争高低的语势,在当代女性散文家中别具一格。

王英琦散文创作的成功,是否也可以给正尝试写好记叙文的我们一点启示呢?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谈谈(这实际上也是对文本学习内容的一个总结),如:做人与作文、艺术与生活、作家与大众、观察与思考……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看社戏》教学设计3
《看社戏》ppt课件(38页)
《看社戏》导学案(两课时)
《看社戏》教案2
《看社戏》ppt课件3
王英琦《看社戏》原文阅读
《看社戏》ppt课件2
苏教版选修《看社戏》ppt课件1
苏教版选修《看社戏》《送考》教案及练习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