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苏教选修《朋党论》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6-24


  朋党论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作者对朋党的独到见解以及这一观点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3、学习文章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的论证方法。
    4、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朋党的独到见解以及这一观点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文章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讨论与自学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本文是欧阳修于庆历四年(1044)写给仁宗皇帝的一封奏章。当时,革新派范仲淹、杜衍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以夏竦、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被弹劾罢职后,不甘心其政治上的失败,广造舆论,竭力攻击、诽谤范仲淹等引用朋党。其陷害忠贤的险恶用心,深为欧阳修所洞察。在《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中,欧阳修一针见血地指出:“欲广陷良善,不过指为朋党”,“去一善人,而众善人尚在”,“唯指以为党则可一时尽逐”。为驳斥保守派的攻击,辨朋党之诬,欧阳修写了这篇《朋党论》。
二、分析课文:
全文五个段落。
1、第一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观点。
讨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先从社会发展的事实落笔,“朋党之说,自古有之”,证明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并为下文征引历史事实打下伏笔,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那么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作者用“同道”“同利”鲜明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使自己的观点十分鲜明。
2、第二段进一步论述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的区别。
讨论:君子和小人的朋党有什么样的区别?
1)、君子是真朋,小人是伪朋。从本质上说明小人无朋。这一点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朋党之说。这一段是在前一段基础上的深入剖析。由于小人之朋是从利出发的,所以只能是暂时的,只能是假的;而君子之朋出于对道的共同追求,所以必然能“终始如一”,所以是真的。
2)欧阳修指出了道和利,是区分两者的关键所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小人是以利,相互勾结,相互利用,利益相同则相结为党,见“利”则相互反目,“利’’尽则分道扬镳;而君子是以“道”相互联结,同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道永远不变,则君子之党永远同心。
讨论:什么样的朋党才对国家有积极的作用?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
3、第三段广泛列举史实,证明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
讨论:朋党从什么时间就有的?真的朋党和小人的朋党对国家有什么样的意义?在论证的过程中用了什么手法?
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文章先列举尧时退小人之朋而用君子之朋天下大治的例子,然后列举舜用君子之朋而天下也大治的例子,这些是正面举例;接着列举纣因无朋而亡国、周武王因得君子之朋而国兴的事例,这是正反对举;最后再举东汉桓、灵时的党锢之祸,和晚唐昭宣帝时朱全忠杀害名士的事实,这是引用反面事实。作者或正,或反,或正反对比,反复论证,论证极为有力。
 4、 第四段在大量引用事实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迫害君子之朋则国亡,信用君子之朋则国兴的道理。
先紧接上文对纣、汉献帝、唐昭宗等反面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皆“乱亡其国”的结论;然后再对舜被称为圣人和周能够兴国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善于用君子之朋的重要。
5、最后一段收束全文,点明主旨。
三、 本文是一篇富有战斗性的政论,历来享有盛名,为人称道。它充分体现了欧阳修政论的风格和特点。其中有两个特点特别鲜明:
(一)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
全文自始至终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艺术手法,逐层深入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开头第一句作者就针锋相对、单刀直入地指出:“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既切中时弊,又为全文奠定了对比论证的基调。下文紧紧围绕着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步步展开: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小人无朋”是因其“所好者禄利,所贪者财货”;“君子有朋’是由于君子“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小人以利害相交,必然见利忘义,利尽残害。即使暂引以为朋,也是“伪朋”,而君子重“道义”,讲“忠信”,惜“名节”,才能“终始如一”,才是“真朋”。其中,“君子”与“小人”、“同道为朋”与“同利为朋”、“小人无朋”与“君子有朋”、小人之“伪朋”与君子之“真朋”,互相映照,相反相成。在前一部分从事理上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从第三段起,作者引证史实,层层对比,进一步深入论证。作者列举了从上古尧、舜之时直至唐之晚年各个朝代盛衰的大量历史事实,紧扣国家兴亡治乱与朋党的密切关系,进行了反复的对比。事与理的结合,对比手法的反复运用,起到了化深奥为浅显,令人不得不信服的艺术效果。
(二)转折句和排比句的交相运用,行文既纡徐有致,又富有气势。
    面对保守派的诽谤,欧阳修的心情是十分激愤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富有忧患意识的政治家刚正不阿的战斗精神。同时,从其从容不迫、纡徐有致的说理中,我们又可以看到欧阳修沉着冷静的大将风度。表现在其语言的运用、句式的选择上。在对比论证中,作者多处运用了转折句式。一系列转折句式的运用,不仅突出了对比的效果,而且使论述的笔调趋于舒缓,使文章既明白晓畅,又委婉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所推崇的所谓“责之愈切,则其言愈缓”的风格。
同时,此文还多处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增加了文章政论的气势。如第四段,连用五个“莫如”。转折句和排比句的交相运用,使句式长短相问,错落有致,行文时徐时疾,张弛有度,充分展现了欧阳修政论的艺术风格。
四、拓展与讨论:
    1.先翻译下列句子,然后说说哪一句是文章的主要观点。
    (1)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2)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3)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附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只希望君主能辨识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大体说来,君子与君子,是由于共同的道义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是由于共同的利益结成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啊。
    然而臣又认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小人所喜好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财物。当他们利益一致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而为朋党,这种朋党是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各自争着想先得到,或者到了无利可图而相互疏远的时候,就反而互相残害,即使他们的兄弟亲戚也不能互相保全。所以臣认为小人无朋党,他们暂时为朋党,是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节操。用它们来修养品德,则彼此道义相同又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用它们来治理国家,则能够和衷共济,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所以作为君王,只要废退小人的假朋党,而任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国家就会大治。
    尧的时候,小人共工、罐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则有八元和八恺共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舜辅佐尧,废退四凶小人的朋党,进用八元八恺君子的朋党,尧的天下得以大治。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后稷、契等二十二人一起在朝廷做官,互相尊重,互相谦让,共计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舜一一任用他们,天下也得以大治。《尚书》上说:“纣有无数个臣子,无数个臣子各怀着不同的心思;周有臣三千,却只是一颗心。”纣的时候,亿万人心各不相同,可说是不成其为朋党了,然而纣却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子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却因此而兴盛。东汉献帝时候,把天下所有名士都看成党人而予以囚禁。直到黄巾军起来,汉室大乱.这才悔悟,把党人都予释放,可是局面已经无法挽救了。唐朝晚年,又逐渐兴起朋党的说法,到昭宗时,把朝廷上的名臣都杀了,有的还被投到黄河里,说是“这些人自称清流,可以投他们到浊流里去”。唐朝也即随之灭亡了。
    那些前代的君主,能让人人各怀异心不结朋党的,没有人赶得上纣;能禁止、断绝贤能的人结为朋党的,没有人赶得上汉献帝;能诛杀清流朋党的,没有人赶得上唐昭宗时代。然而他们的国家都因此致乱而亡国。而彼此称道赞美、推举谦让而自信不疑的,没有人赶得上舜的二十二臣,舜也并不怀疑他们且都予以任用。然而后代的人并不讥讽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所欺骗,反倒称赞舜是耳聪目明的圣人,因为他能辨识君子和小人啊。周武王时代,让他的国内臣子三千人合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结为朋党的,从人数之多与规模之大都没有赶得上周的,可是周却因此而兴盛,那是贤能的人虽然多也总觉得不满足。
    这些治乱兴亡的史迹,做君主的,可以借鉴。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论语》十二章《朋党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欧阳修《朋党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朋党论》ppt课件3
《朋党论》赏析
《朋党论》拓展练习
《朋党论》练习题
《朋党论》ppt课件2
《朋党论》教案2
《朋党论》原文及译文(全)
《朋党论》ppt课件1
《朋党论》原文和译文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