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孔孟》教案及练习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7-10


《孔孟》

【重点难点提示】 
  1.理解文中所引语句的意思。 
  2.分析孔子、孟子的主要思想及造成孔孟思想言行不同的原因。 
  3.学会质疑思辨,学会分析历史人物的思想方法。 
   
  【教材内容全解】 
  (一)识词释义 
  1.词语认读 
  曾皙(xī)      浴乎沂(yí)       舞雩(yú) 
  饿殍(piǎo)    逾矩(jǔ)         老羸(léi) 
  称(chēng)病   谲(jué)诈        戳(chuō)刺 
  乘桴(fú)      草菅(jiān)民命   经筵(yán) 
  2.词语理解 
  形影相随——像物体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极好,经常互相伴随。 
  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果断坚决,毫不犹豫、拖沓。语出宋释道原《洪州云居道膺禅师》。 
  随心所欲——心里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随,听任;欲,想要,希望。 
  浩然之气——正气,正大刚直之气,后泛用以形容正大刚直的精神。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礼尚往来——在礼节上重视有来有往。现在指你对我怎么样,我就对你怎么样。礼,礼貌,礼节;尚,重视。出自《礼记•典礼上》:“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不为已甚——不做过分的事情,适可而止。为,做;已甚,过火的事。语出《孟子•离娄下》。 
  谲诈——奸诈。 
  改弦更张——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比喻变更方针、计划或办法。更,变换;张,给乐器上弦。语出《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琵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草菅民命——把老百姓的性命看得跟野草一样。指反动统治者轻视人命,任意杀害。语出《汉书•贾谊传》:“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 
  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义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经筵。 
  一针见血——比喻论断简明扼要而切中要害。 
  百家争鸣——原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各家在政治上、学术上展开的各种争论,现在多比喻科学上不同学派的自由争论。 
  独一无二——形容惟一的,没有相同或可以相比的。 
  (二)资料卡片 
  1.黄仁宇介绍。(详见教材) 
  2.孔子介绍。(详见《史记•孔子世家》 
  3.孟子介绍。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4.关于孔子的“性善”“性恶”说 
  孔子没有提到性善或性恶。他学说中的核心是“仁”。“仁”可以为善,一个君子的生活目的就在合于“仁”的要求。 
  究竟哪些成分构成了仁,孔子没有明确直接的答复。《论语》一书中,仁字凡66见,但从来没有两处的解释相同。一般来说,仁与慈爱、温和、恻隐、以天下为己任等等观念相通。然而在不同的场合,孔子又赋予仁以不同的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我克制,言辞谨慎,按照礼仪行事,都可以算作仁或者接近于仁;出于环境的需要,一个人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叫做“杀身以成仁”。仁是最不容易获得的品质,即在圣贤,例如孔子自己,也难能始终不断地不违反仁。 
  后世的读者,必须把这些互不关联的语录再三诵读,再三思索,才有可能理解它的真正内涵。综合来说,温和有礼,慷慨大方是仁的初级阶段。在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过程中,又必须把自己的思想与言行统统纳入它的规范之内,经过不断的积累而可以到达走私,最终到达无我。这样,仁就是一种强迫性的力量、行动的最高准则、超越人世间的品质,也是生活惟一意义之所在,简直和道家的“道”殊途而同归。 
  《论语》中这66条有关仁的语录,为孔子的学说安排了形而上的根据,成为儒家一元论宇宙观的基础。这种学说虽没有直接指责自私的不合理,但已属不言而喻。因为所谓“自己”,不过是一种观念,不能作为一种物质,可以囤积保存。生命的意义,也无非是用来表示对他人的关心。只有做到这一点,它才有永久的价值。这种理想与印度的婆罗门教和佛教的教义相近。印度的思想家认为“自己”是一种幻影,真正存在于人世间的,只有无数的因果循环。儒家的学说指出,一个人必须不断地和外界接触,离开了这接触,这个人就等于一张白纸。在接触中间,他可能表现自私,也可能去绝自私而克臻于仁。 
  按照孔子的看法,一个人虽为圣贤,仍然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的念头,可见性恶来自先天。然而另一方面,既然每个人都有其发扬保持仁的本能,则同样可认为性善出于天赋。 
  孔子去世以后约150年,性善说才首次被明确提出。孟子曾经斩钉截铁地说:“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孟之间的不同论调,反映了社会环境的变化。孔子的目标,在于期望由像他一样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来代替当时诸侯小国中世袭的卿大夫。孟子却生活在一个更加动荡的时代里,其时齐楚之间的王国,采取了全民动员的方式互相争战。这种情形不再允许哲学家以悠闲的情调去研究个人生活的舒畅和美。孟子的迫切任务,在于找一个强者,这个强者应当具有统一全国的条件,并且能接受儒家学说作为这一大业的基础。他企图以雄辩的言辞说眼他的对象,引导他和他的廷臣回到善良的天性之中,有如引导泛滥的洪水归于大海,以避免一场杀人盈野的浩劫。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三)感知内容,剖析结构 
  全文13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两层意思。 
  第一部分(1—4):比较孔孟思想上的差异。 
  第二部分(5—13):分析孔孟思想存在差异的原因。 
  (四)重点、难点、能力点全解 
  1.比较孔孟思想言行的不同点及其原因。 
  
  2.理解造成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原因。 
  明确:个性、书的记载体裁不同的原因,是明显而又易懂的,文中没有展开论述,而“此一时,彼一时”的不同是文章分析的重点。作者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边的世界,从一些人们已习以为常的看法、认识中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条分缕析、透彻到位的思想方法是学习和领悟的重点。 
  3.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明确:从作者的引文中可以探得所谓“紧张”的含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话充满忧患意识,孟子意识到当时各诸侯国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局面,他的“紧张”,是因局势的紧张而紧张,忧患意识是紧张情绪的一种。孟子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为贫富对立如此尖锐而痛心疾首,为民不聊生、流离失所而痛心疾首,这种心情也是一种紧张情绪。由此可见,所谓“紧张”,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4.作者从孔子的“虽为圣贤,仍要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中,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明确: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5.“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明确:意思就是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了普遍的社会心态。 
  6.文章第11段阐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主要内容为:①《孟子》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不可估量的影响。②孟子:慈悲为怀,为民请命“见牛未见羊”“君子远庖厨”。③孟子:他的低水准平等思想被奉作经典,也符合事实需要。 
  作者强调的重点是: 
  我们现在“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虑他们的历史背景”。作者含蓄的否定中,有对自己观点的肯定。 
  7.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何谓“低水准平等思想”?怎样理解“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 
  明确:这句话下面就解释为什么说是“强迫性的推论”,“因人既然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丧失本性,所以带有强迫性。 
  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这个生活水平是很低的。 
  此话的意思是,《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拓展延伸探究】 
  1.作者的论述研究方法有什么可取之处?还有什么欠缺? 
  提示:比较的方法对我们很有启发。不同学派的比较研究,是人们普遍注意的,作者还能注意到同一学派不同时期代表人物的比较研浚又锌闯鲆桓鲅墒窃跹孀攀贝姆⒄贡浠⒄贡浠摹U飧颐遣簧儆幸娴钠羰尽Q芯恳桓鏊枷爰遥右岳返目疾欤又辛私馄渌匀唬骄科渚袷抵省T僭颍枷肜砺塾Ω盟孀攀贝⒄苟欢戏⒄梗庖簿褪抢硭比坏牧恕?
  背景研究的方法对我们也有启发。了解孔子和孟子所处的社会情况,就能理解孔子为什么那么闲雅,为什么那么重视“礼”,还提倡“克己复礼”,也能理解孟子为什么那么“紧张”,为什么主张“性善论”,为什么不拘于“礼”而要改弦更张。 
  意识形态应该用经济基础及其政治上层建筑去解释思想上层建筑,如果再追问几个为什么,就觉得作者的论述还不透彻。例如,从孔子到孟子的二百年间,“礼”的约束力为什么从有到无呢?为什么战争方式大大升级了呢?要解释得更透彻些才好。 
  2.李白、杜甫虽都生活在唐代,但诗的题材、风格迥异。运用本文分析人物的方法,分析造成两人差异的深层原因。 
  提示:①李白一方面受传统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有治国安邦的远大志向;另一方面又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浮云富贵,粪土王侯。杜甫只受儒家思想影响,始终奉行“仁政爱民”“医时济世”的儒家信条。②李白主要活动时期是盛唐,唐帝国经过一百多年发展已达到昌盛的顶点。直接反映社会现实和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数量不如杜甫多。杜甫的创作活动主要在安史之乱前后,他和人民一起流亡,亲身体验人民的痛苦生活,因此诗作具有强烈忧国忧民色彩。③李白出身于富商,轻财好施。杜甫穷困潦倒,政治上失意、经济上的贫困,把杜甫推向了现实,推向了人民。 
   
  【课后习题解答】 
  (一)(题目略) 
  答:详见“重点、难点、能力点全解”1。 
  (二)1.(题目略) 
  答:既要观察他人之过,又要观察自身之过,观察过错之所以为过,然后反向思维,才能知道什么为“仁”。 
  2.(题目略) 
  答:为了说明孟子对“礼”不大重视,在他看来,因礼早已不复存在,自己也不必拘守礼法。 
  3.(题目略) 
  答:西周时期。 
  4.(题目略) 
  答:以生性为善为前提,把保持这种天性视为理所当然的结论,对人的道德要求就带有强迫性。 
  5.(题目略) 
  答:意味着作者对这些解答是否定的,认为这些解答虽然都有事实根据,但是没有从根本上回答问题,没有揭示问题的根本原因。 
  (三)(题目略) 
  提示:随着阅读面的扩展,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回过头来重温过去读过的东西就会有新的领会。例如,重读《寡人之于国也》,从“王好战”一句可以想见当时战事的频仍。孟子给梁惠王提出的方案,是发展生产,注意民生,为什么有这样的建言呢?从“好战”与“野有饿殍”可以看出,战争对生产的破坏,战乱对民生的危害。孟子关于王道的主张就是针对当时的局势提出来的。重读《寡人之于国也》,可以感受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可以体会孟子慈悲的胸怀,为民请命的激切。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孔孟语录三则》教学设计2
《孔孟语录三则》教案1
《孔孟论学习》学案2
《孔孟论学习》教案6
《孔孟论学习》ppt课件(25页)
《孔孟论学习》ppt课件(26页)
《孔孟论学》教案2
《孔孟论学》教学反思
《孔孟论学习》练习题
《孔孟论学习》全文翻译
《孔孟论学习》教案5
《孔孟论学习》教案4
《孔孟论学习》说课稿
《孔孟论学习》教学设计3
《孔孟论学习》ppt课件(18页)
《孔孟论学习》导学案
《孔孟论学习》教案2
《孔孟论学习》ppt课件5
《孔孟论学习》复习练习(两份)
《孔孟论学习》读后感
《孔孟论学习》原文和译文
《孔孟论学习》ppt课件4
《孔孟论学》学习要点
《孔孟论学》原文和译文
《孔孟论学》课堂练习
沪教版《孔孟论学》教案1
《孔孟论学》ppt课件1
《孔孟论学习》ppt课件3
《孔孟论学习》教案1
《孔孟》ppt课件6
《孔孟论学习》同步练习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孔孟》教案及练习
《孔孟论学习》ppt课件2
有关孔子孟子庄子的知识和素材
《孔孟》ppt课件5
《孔孟》教案及练习1
《孔孟》教案6
《孔孟》教案5
《孔孟》教学设计4
《孔孟》教案3
《孔孟》教案2
黄仁宇《孔孟》mp3音频朗读
北师大版《孔孟论学习》《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案及练习
北师大版《孔孟论学习》ppt课件1
《孔孟》ppt课件4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