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咏史诗三首》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7-11


咏史诗三首
(一) 
《金铜仙人辞汉歌》 
教学目标: 

1、了解咏史诗的有关知识及其鉴赏要点。 

2、学习诗歌比喻、对比、夸张、用典等表现手法。 

3、掌握诗歌侧面落笔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4、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5、了解诗人所处的背景,理解诗人对时代的反思和生不逢时的感慨。 

教学重点: 

诗歌用典、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诗歌语言品析,诗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身世之叹。 

教学过程: 

一、咏史诗的知识点回顾: 

1、咏史诗的特点: 

凭吊古代人或事,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的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后的沉思,蕴含了作者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2、咏史诗的内容: 

1)对人或历史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 

2)通过仰慕凭吊古人,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 

3)对昔盛今衰的感叹,咏古实为伤今,讽喻社会现实。 

3、如何鉴赏咏史诗: 

1)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用典。 

2)揣摩历史,了解古人意图所在。 

3)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推敲作者对此的态度,古今的联系。 

4)归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咏史诗的主要表现手法:用典诗歌中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包括对现实生活些问题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4、如何分析咏史诗的用典手法; 

(1)了解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的诗歌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唐以后的诗歌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用典 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学习<金铜仙人辞汉歌> 

一)作者介绍: 

李贺,字长吉,昌谷(今河南宜阳)人,以乐府诗著称。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极度浪漫主义风格。诗中反映出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强烈不满,对劳苦人民的疾苦亦寄予关切。但也有一些作品流露出人生无常的阴郁情绪。 
  其诗作中《李凭箜篌引》、《秋来》、《马诗二十三首》《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皆著名,他为人文思敏捷,诗作在语言上十分讲究,修辞手法极其多样,他以二十七岁英年离世,常与王勃等为后人引作“天妒英才”之力例,然已成绩斐然,假能天赐凡寿,使有圆熟之机会,则我华夏当又添一李白矣,此诚可喟也!  

二)学生结合并序,了解本诗的背景: 

自从天宝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伏彼起,西北边陲烽火屡惊,国土沦丧,疮痍满目,民不聊生。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心情很不平静,急盼着建立功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金铜仙人辞汉歌》所抒发的正是这样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三)学生诵读品析,小组讨论。 

四)本诗前四句,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试分析。 

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夸张、用典等手法。 

汉武帝当日炼丹求仙,梦想长生不老。结果,还是象秋风中的落叶一般,倏然离去,留下的不过是茂陵荒冢而已。只剩下虚幻的马嘶。可是,“夜闻马嘶晓天迹”,在无穷无尽的历史长河里,他不过是偶然一现的泡影而已。用夸张的手法显示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夜闻”句承上启下,它是上句的补充,使“秋风客”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也为下句展示悲凉幽冷的环境气氛作了必要的铺垫。汉武帝在世时,宫殿内外,车马喧阗。如今物是人非,画栏内高大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香气飘逸,三十六宫却早空空如也,惨绿色的苔藓布满各处,荒凉冷落的面貌令人目不忍睹。 

五)试分析这首诗是如何怀古伤今,表现了什么? 

这四句慨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久。 

六)感受这四句诗的语言魅力。 

以上所写是金铜仙人的“观感”。金铜仙人是汉武帝建造的,矗立在神明台上,“高二十丈,大十围”(《三辅故事》),异常雄伟。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它被拆离汉宫,运往洛阳,后因“重不可致”,而被留在霸城。习凿齿《汉晋春秋》说:“帝徙盘,盘拆,声闻数十里,金狄(即铜人)或泣,因留霸城。”李贺故意去掉史书上“铜人重不可致,留于霸城”的情节,而将“金狄或泣”的神奇传说加以发挥,并在金铜仙人身上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物和人、历史和现实便融为一体,从而幻化出美丽动人的艺术境界来。 

七)“魏官……”四句,描写了什么事物,表现了事物怎样的情感? 

中间四句用拟人法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凄婉情态。 

还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融合的手法来写。 

诗人时而正面摹写铜人的神态,时而又从侧面落笔,描绘铜人四周的景物,给它们涂上一层忧伤的色调。两种手法交互运用,使诗意开阖动荡,变幻多姿,而又始终围绕着一个“愁”字,于参差中见整饬,色调统一,题旨鲜明。 

八)作者描写金铜仙人辞汉时的感情,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请在原诗中指出哪些词最能体现金铜仙人的情感特点,好在哪里? 

金铜仙人是刘汉王朝由昌盛到衰亡的“见证人”,眼前发生的沧桑巨变早已使他感慨万端,神惨色凄。而今自己又被魏官强行拆离汉宫,此时此刻,兴亡的感触和离别的情怀一齐涌上心头。“魏官”二句,从客观上烘托金铜人依依不忍离去的心情。“指千里”言道路遥远。从长安迁往洛阳,千里迢迢,远行之苦加上远离之悲,实在教人不堪忍受。“东关”句言气候恶劣。此时关东霜风凄紧,直射眸子,不仅眼为之“酸”,亦且心为之“酸”。它含有“马后桃花马前雪,教人哪得不回头”的意味,表现出对汉宫、对长安的深切依恋之情。句中“酸”、“射”二字,新奇巧妙而又浑厚凝重。特别是“酸”字,通过金铜仙人的主观感受,把彼时彼地风的尖利、寒冷、惨烈等情形,生动地显现出来。这里,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已完全揉合在一起,含义极为丰富。 

“魏官”二句,侧重描写客体,“空将”二句则改写主体,用第一人称,直接抒发金铜仙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在魏官的驱使下离别汉宫,作千里之行。伴随着“我”的唯有天上旧时的明月而已。事情发生在三国时期而称月为“汉月”,它抒发的显然是一种怀旧的感情,正如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所诠释的:“因革之间,万象为之一变,而月体始终不变,仍似旧时,故称‘汉月’。” “忆君”句中“泪如铅水”,比喻奇妙非凡,绘声绘色地写出了金铜仙人当时悲痛的形容──泪水涔涔,落地有声。这种感怀旧事、恨别伤离的神情与人无异,是“人性”的表现,而“铅水”一词又与铜人的身份相适应,婉曲地显示了他的“物性”。这些巧妙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出金铜仙人这样一个物而人、物而神,独一无二,奇特而又生动的艺术形象来。 

九)教师小结: 

金铜仙人亲身感受过武帝的爱抚,亲眼看到过当日繁荣昌盛的景象。对于故主,他十分怀念,对于故宫,也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今坐在魏官牵引的车子上,渐行渐远,眼前熟悉而又荒凉的宫殿即将隐匿不见,抚今忆昔,不禁潸然泪下。 

  

十)借景抒情往往是诗歌中常用的写法,以悲景衬悲情,使情感更加生动浓厚,请分析本诗中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1、分析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 

末四句写出城后途中的情景。此番离去,正值月冷风凄,城外的“咸阳道”和城内的“三十六宫”一样,呈现出一派萧瑟悲凉的景象。这时送客的唯有路边的“衰兰”,而同行的旧时相识也只有手中的承露盘而已。他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离开故都越来越远。这时,望着天空中荒凉的月色,听着那越来越小的渭水流淌声,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进一步描述金铜仙人恨别伤离的情绪。 

2、妙句分析:“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衰兰”一语写形兼写情,而以写情为主。兰花之所以衰枯,不只因为秋风肃杀,对它无情摧残,更是愁苦的情怀直接造成。这里用衰兰的愁映衬金铜仙人的愁,亦即作者本人的愁。 

兰花的衰枯是情使之然。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枯谢。别看苍天日出月没,光景常新,终古不变。假若它有情的话,也照样会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句设想奇伟,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对”。它有力地烘托了金铜仙人(实即作者自己)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意境辽阔高远,感情执着深沉,真是千古名句。 

十一)本诗思路及艺术手法总结: 

十二)本诗总结: 

这首诗是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设想奇创,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怨愤之情溢于言外,却并无怒目圆睁、气峻难平的表现。遣词造句奇峭而又妥帖,刚柔相济,恨爱互生,参差错落而又整饬绵密。这确是一首既有独特风格,而又诸美同臻的诗作,在李贺的集子里,也找不出几首类似的作品来。 

三、课后作业: 
咏史诗三首(二) 
《长沙过贾谊宅》  《过陈琳墓》 
教学目标: 

1、了解每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鉴赏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词语的妙用。 

3、掌握<长沙过贾谊宅>中借景抒情和双关的手法。 

4、掌握<过陈琳墓>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鉴赏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词语的妙用。 

2、学习借景抒情、双关和对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鉴赏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词语的妙用。 

2、掌握诗歌中双关手法。 

学习<长沙过贾谊宅> 

一、            作者介绍: 

二、            本文背景: 

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而遭迁谪”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哦出这首律诗。 

三、            本文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教师提示:悲。因为本诗所写的史悲、景悲、情悲、已悲。 

四、            本诗用了哪个典故,如何借古抒怀?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象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子,标举贾谊的身分。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五、            后六句如何在情景交融中表现作者的情感?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益以“空见”二字,更进一层地把哲人其萎,回天乏术、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抒写得沁人心脾。 

“湘水”无情逝去,“寂寂江山” 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不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 

六、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一句以“有道”对“无情”,含意隽永。联系李商隐的《贾生》一诗,说说你对“有道”的理解。 

       此句中“汉文有道”是反语,表面上写号称中兴之王的汉文帝任用贤才,实际上却将贤才一贬再贬,下句所对“无情”正是对“有道”的巧妙回应,说是“有道”实为“无道”。《贾生》诗中的汉文帝正是这样的,表面“有道”,“夜半虚前席”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但却不为天下苍生,而是问虚无的鬼神之事,这样的君王,实为无道。而诗人被贬时的唐代宗,更是无法与“无道”的汉文帝相提并论。诗人既是自负,也是感伤,全句讽刺巧妙,一语双关。 

七、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从中你可以读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读此尾联的出句,好象刘长卿就站在我们面前。他在宅前徘徊,面对苍凉是荒村日暮,悲感交集。 “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 

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 

八、课文思路总览。 

九、总结: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十、课后作业。 
学习<过陈琳墓> 
一、作者介绍: 

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文思敏捷,精通音律。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亦作词,他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大发展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 

二、背景。 

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初事何进、袁绍,曾为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三、学生诵读品情。 

四、《过陈琳墓》吊陈琳,又自伤身世,请指出诗中哪些地方是吊陈琳,哪些地方是概叹身世?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第一、二句“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中,哪个词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试分析。 

飘蓬——对比陈琳,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 

这两句用充满仰慕、感慨的笔调领起全篇,说过去曾在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在飘流蓬转的生活中又正好经过陈琳的坟墓。 “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常见其有关军国大事的文章,而且寓含着歆慕尊崇的感情。 “今日飘蓬” 正面点题。,暗透出诗中所抒的感慨和诗人的际遇分不开。而这种感慨又是紧密联系着陈琳这位前贤来抒写的。不妨说,这是对全篇主旨和构思的一个提示。 

六、中间四句,作者用了怎样的写法来抒情? 

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 

识,这里含有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 

“霸才”,犹盖世超群之才,是诗人自指。 

无主,正是自己境遇的写照。 

怜”,是怜慕、欣羡的意思。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君”、“我”对举夹写,是全篇托寓的重笔。陈琳灵魂有知,想必会真正了解我这个飘蓬才士吧。这里蕴含的感情颇为复杂。其中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又暗含才人惺惺相惜、异代同心的意思。含有世无知音的自伤与愤郁。 

陈琳遇到曹操那样一位豁达大度、爱惜才士的主帅,而诗人自己的际遇,则与陈琳相反,“霸才无主”四字 “始怜君”的“这里实际上暗含着一个对比:陈琳的“霸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无主”的对比。正因为这样,才对陈琳的际遇特别欣羡。这时,流露了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遥想。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更显出古坟的荒凉寥落。这是寄托自己对前贤的追思缅怀,也暗示当代的不重才士,任凭一代才人的坟墓芜没荒废。由于缅怀陈琳,便进而联想到重用陈琳的曹操,想象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现在想必也只剩下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了。这不仅是对曹操这样一位重视贤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的时代的追恋。“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的时代的消逝。而诗人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 

七、正是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忧怨悲愤之情难以排解,作者在结尾又有何感想?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这已经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历飘蓬。想到这里,怎能不临风惆怅,黯然神伤呢?这一结,将诗人那种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了。 

八、本诗思路总览。 

九、总结: 

  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不下李商隐咏史佳作。就咏怀古迹一体看,不妨视为杜甫此类作品的嫡传。 

十、课后作业。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咏史诗三首》同步练习
粤教版选修《咏史诗三首》练习题
咏史诗三首之《金铜仙人辞汉歌》《长沙过贾谊宅》《过陈琳墓》ppt课件(23页)
咏史诗三首之《金铜仙人辞汉歌》《长沙过贾谊宅》《过陈琳墓》ppt课件4
咏史诗三首之《金铜仙人辞汉歌》《长沙过贾谊宅》《过陈琳墓》教案2
咏史诗三首之《金铜仙人辞汉歌》《长沙过贾谊宅》《过陈琳墓》ppt课件3
什么是咏史诗
温庭筠《过陈琳墓》诗歌鉴赏
咏史诗三首之《过陈琳墓》ppt课件1
咏史诗三首之《金铜仙人辞汉歌》《长沙过贾谊宅》《过陈琳墓》ppt课件2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诗歌鉴赏
咏史诗三首之《金铜仙人辞汉歌》《长沙过贾谊宅》《过陈琳墓》ppt课件
咏史诗三首之《金铜仙人辞汉歌》ppt课件1
《咏史诗三首》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