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娘子关前》教案及练习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7-13


一、教法建议
【 抛砖引玉 】
    ( 一 ) 这篇课文写了行军路上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许多事情,从表面看,这些事情显得比较零散。在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找出贯串全文的线索。本文的线索 —— 行军路线:在太行山路上 ( 东冶头→营庄 ) →初次踏着河北的土地 ( 过许多山岭→蒋家村 ) →通过敌人的封锁区 ( 核桃园→桃水桥→正太路→大山 ) →到达边区巩固地带 ( 小村→司令部→另一村庄 ) 。

    ( 二 ) 本课内容并无难懂之处,教学重点当放在学习选材、结构、语言等几个方面。

    ( 三 ) 教学步骤可作如下安排:

    1 . 对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经历,可作简要介绍。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2 . 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要求先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3 . 对基础好的班级,可先提出思考题,让学生在预习中作理解性阅读;然后组织讨论;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教师再作总结性重点讲解。对基础较差的班级,教师则应对较难理解的问题,先作提示性点拨,再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讨论,最后作全面的总结。

    4 . 以第二部分老太婆给水,第三部分四川“小鬼”至延安学生,第五部分“再会,同志”,第七部分“还我河山”为重点,组织课堂朗读,体味作者以朴素平实的语言表达的炽热感情和深刻思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感情。

【 指点迷津 】

    《娘子关前》是一篇报告文学,它的重点就是文章在结构形式和写作手法上的特色,那么,如何透过这篇文章平实无奇的外表,洞察到文章内在的层次关系,从而领略其结构的美呢 ? 

    解决方法:可通过变换文章的小标题。来深入领会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这篇文章采用一般记叙文的行式,按行军路线,用时间或地点,或行军的过程来分段标题。切分的标准自然是地点的转换,但每一部分又相对地集中说明了一个方面的问题,文中隐含着事物的内在联系,将事物的发展和事物的性质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七个标题能不能根据描写的内容的侧重点,来标出实质问题呢 ? 变换标题,就可能对文章有进一层的了解,也能培养同学的概括能力。七个标题可作如下更换:

    1 . 山路上 —— 荒凉的山区

    2 . 初次踏上河北的土地 —— 群众的情意

    3 . 通过敌人的封锁区 —— 战士的无畏

    4 . 核桃园 —— 敌人的暴虐

    5 . “再会,同志 ! ” —— 同志的支援

    6 . 我们一天一夜翻了八个山 —— 艰苦的跋涉

    7 . 还我河山 —— 子弟兵的信念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七个部分主要是叙述通过封锁线进入敌后根据地的经过,反映的问题有三个方面:敌人的残暴,群众的支援,战士的顽强,这三个方面在各部分是有交叉的,很难截然分开。

二、学海导航

【 学法指要 】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这一年冬天至第二年春天,周立波同志作为八路军战地记者走遍了华北前线。1938年6月,撰写了报告文学集《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娘子关前》是其中的一篇。

    ( 一 ) 默读课文,通过思考分析,理解下面重点:

    1 . 本文写行军途中的见闻和感受,涉及到各方面的看来很零散的材料,但是作者却把它们写得一脉贯串,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说说作者是怎样把一些零散的材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 七个部分是根据什么划分的,在内容上怎样分工,又怎样做到上下文一脉贯通的 ? 

    作者以行军路线为线索,按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把全文的记叙划分为七个部分。行军路线这条线索可视为经线,有关敌我两方情况的见闻和感受可视为纬线。篇末画龙点睛揭示的“还我河山”四个大字成为统摄全文的思想的中心,把全文材料贯串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 . 全文通过记事,重在写人抒情,文章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 

    ①控诉敌人的暴虐。

    作者就沿途所见,追叙太行山区村落里遭劫的惨状:“敌人是不吃小米的,但他们一定要把它们烧掉,或是撒在沙子里,这用意是显然的,他们要使老百姓一个个饿死”;“敌人住过的房子,煤没有动用,门窗和一切可以用作柴烧的木器,都烧掉了”;“炕是砖造的,不能烧毁,但敌军也要用种种方法把它们捣毁”;“核桃园有三百多人家,国民党军撤退以后,敌人进据,第一天就屠杀了三百多人”。这些平实的记叙中,蕴含的是深沉的愤怒,因而有力控诉了敌人的狠毒残酷 ! 

    ②反映老百姓对子弟兵的信赖。

    平定县营庄的百姓知道来的是自己人,逃到山里的又回来了;井陉县蒋家村的老妪热情送水,招呼子弟兵:“进来坐坐吧,里面暖一点”;新战区的百姓对于被敌人毁掉而又由八路军恢复的标语和布告发生更大的兴趣。太行山区的村民们的一言一行表达的既是对子弟兵的信赖,也是抗战必胜的信念。

    ③歌颂八路军战士和游击队员崇高的精神和顽强的斗志。

    文章中写了一个典型人物 —— 14岁的红“小鬼”鲜才文。他说他参加红军“第一,为了救中国;第二,为了救自己”。“救中国”和“救自己”就是如此自然、如此深刻地统一为鲜才文以及广大戏军战士的崇高的动机。这就是红军战士无论何时何地“把艰险当成家常”的顽强斗志的思想源泉。广大游击队员“穿的是华北农民的破短袄”,而在战斗中“使敌人畏如狮虎”,因为他们具备了和八路军战士一样的精神力量。

    3 . 文章结尾写作者看见“还我河山”四个大字,为什么忍不住落泪 ? 这样结尾,有何作用 ? 提示:要联系时代背景分析。

    这雄壮的四个字为什么勾起了作者和战士们对夜间经历的回忆,而且“再也忍不住落泪”呢 ? 因为这四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所见所闻所写的一个个捍卫民族尊严的可歌可泣的场面的政治意义;因为这四个字充分表达了抗日军民笔伐敌寇暴行,誓死收复河山的强烈义愤和坚强决心。这画龙点睛的四个字从蕴含的深意上把全文所记的材料统摄起来了。“形散神不散”,全文的“神” —— 总括全篇的思想中心,就是“还我河山”这极雄壮的四个巨大的字。作者的爱国激情和全文所反映的抗日军民的爱国精神在这四个大字中,在“忍不住”的热泪中融为一体了。

    4 . 这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 试简要分析。

    文章真实生动地记述了一次行军途中的见闻,但由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所以在叙事后总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展开议论或抒情,并把叙事、议论、抒情交融在一起,给读者以感染。如文章在记述部队来到井陉县蒋家村一位老妇人招呼大家喝水后说:“老年中国人的热情,不大有喧嚣的表示,总是含在微笑的眼睛里,或是简单而又温暖的语言里。从这个老太婆的眼睛和招呼中,我们可以觉察她对于祖国的兵马,有无穷的热烈的情意。”文章由一件普通的向百姓要水的小事,通过精辟的议论,歌颂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从而进一步鼓舞人们的抗日斗志,去夺取战争的胜利。

    ( 二 ) 文章难点、疑点解析

    1 . 文章第1节中为什么说“没有牛和羊群的北方原野,是分外的寂寞与荒凉” ? 

    提示:要结合文章思想内容分析。

    北方原野,本是广阔无垠的水草丰茂之地。成群牛羊,膘肥腿壮,嬉逐欢叫;放牧的人们,时而甩动牧鞭,噼啪作响,时而开怀放歌,自得其乐,原野充满安宁和快乐的气氛,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是多么可爱。现在,牛羊已被日寇劫尽,原野上没有了牛羊的嬉逐,也就没有了放牧牛羊、主宰大自然的人类的活动,呈现的只不过是原野的自然形态,敌人破坏的景象,怎能不给人以分外寂寞与荒凉之感呢 ? 如果我们回忆茅盾在《风景谈》中的哪些议论,如“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等话语,就能更加深刻理解。

    2 . 有人说,这篇课文的体裁应定为“散文”;又有人说,应定为“报告文学”。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更准确 ? 如果这两种说法都不准确,你能提出第三种关于体裁划分的意见吗 ? 请充分说明理由。

    提示:

    ( 1 ) 先要明确对文章体裁几种最常用的分类。 ( 2 ) 对文章体裁的划分要从一定的标准出发,有时,由于划分的标准不同,同一篇文章有几种体裁分类。但是,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往往只有一种划分最准确。 ( 3 ) 从形式逻辑上说,还要注意种概念和属概念的关系;就文章的体裁来说,一个大类下面又可分出许多小类,要区分它们的异同。

    参考答案:

    凡题目中有“记”、“忆”、“事”、“见闻”、“我所经历的”、“在……日子里”、“在……上”等这类字眼的,一般可写成记叙文。如《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伊岭岩游记》、《我最受教育的一件事》、《国庆见闻》、《在沸腾的日子里》、《他在岗位上》等。有的题目虽然没有出现“记”、“事”、“人”这些字眼,但题目要求的内容必然要涉及到人、事、地的,基本上也是记叙文。如《学习的榜样》,虽然没有点出“人”,却涉及到“人”;《我的一天》,虽然没有点出“记”字,却是要你有重点地记下一天的生活,因而也要求写记叙文。凡题目前后有“评”、“论”、“谈”、“说”、“驳”、“批”、“有感”等这类字眼的,一般可写成议论文。如《论“红”与“专”》、《谈“实事求是”》、《谈理解》、《评“我要读书”》等。有的题目虽没有这类字眼,但是提出的是一种主张或一个问题,那往往也要求写议论文。如《我们要继承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小局要服从大局》等。凡题目要求说明或介绍某一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或使用方法等的,就应当写成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太阳能的利用》、《怎样使用洗衣粉》等。有的题目包含的感情很强烈,如《我爱祖国的早晨》、《“五四”抒怀》,这类题目适宜于写抒情散文。

    3 . 第二部分有这样一个自然段:“下午四时,我们到了河北井陉县的蒋家村。这是生平第一次踏上河北的土地。河北是我喜欢的一省。芦沟桥事变以前,我原拟到北平去看看,没有成行。以后战争爆发,敌人把河北所有大城市通通占领,我以为没有看自由的河北的机会了。现在,在我们眼前,正是自由的河北。这一省的美好的山河,大部分还是在我们手里。”

    ( 1 ) 记叙的方法有:①顺叙法;②倒叙法;③插叙法;④补叙法。这一段用的是____法,请说明从哪一句起,到哪一句止。

    ( 2 ) “我以为没有看见自由的河北的机会了”,这句话读起来似乎有些拗口,在保留现有字词或减少现有字词而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请你进行修改,看看有几种修改方法,一一写出来,互相交流,比较优劣高下。

    提示

    ( 1 ) 在思考第一个问题时,要对已经列出的几种记叙方法加以区别,然后选定一种。至于这种记叙方法在这段文字中的具体运用及其起止处,需要对这段文字进行反复阅读,看它在内容上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哪几句。另外,还要考虑全文用的是什么记叙方法,这一段文字所用的记叙方法与全文所用的记叙方法是否一致。 ( 2 ) 在思考第二个问题时,要注意修改的限制条件,只能保留或减少现有字词而不能增加字词,只能保持文句原意而不能改变文句原意。要选择、确定最佳修改方法。

    4 . 作者在平直朴实的叙述中,蕴含着感情起伏的热流。特别有两处表现得最为强烈,请同学们多读一下“再会,同志 ! ”和“还我河山”这两段,看是否对作者的感情波澜真正理解。

    思维参考资料:

    伟大时代催促他写作

    作者在《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前言》中说:“这时代太充满了印象和事实,哀伤与欢喜,我竟不能自禁地写了下面这些话。”正是伟大的时代在催他写作。

    这个报告文学集显示出了朴素和严峻的风格,洋溢着血和火的战斗气氛,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的真实写照。

    在那被敌人蹂躏和杀戮的岁月中,人民群众从灾难的废墟上站起来战斗了,他们结成一支支浩浩荡荡的队伍,英勇顽强地跟残暴的敌人搏斗。

    他所记下的时代的侧影将永远使人们怀念和憧憬那种闪闪发光的生活。

    —— 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杂记》

【 妙文赏析 】

    她跪下了左腿……

    秦彤

    “作为一名教师,我没有想到我的学生们会用作弊这种手段来欺骗我,来欺骗你们自己,你们的学业。作弊对我来说从来都是一种耻辱,尤其当我来到异国成为一名教师时。我宁愿我的学生从我的课上只学到诚实。所以,凭我的心,我请求我的学生再也不要作弊,再也不要欺骗。”

    当24岁的R面向我们76位中国大学生跪下她的左腿时,整个课堂一片静寂,虚空一样的静寂。然而我却分明清晰地听到了76颗心脏以怎样的速度跳动,听到了76个躯体里血的河流以怎样的速度奔涌,听到了76颗灵魂在如何地吼叫却没有一颗勇敢地站出来表白。

    R曾在美国获大学政治学学士和商业金融管理的硕士学位,在美国她是一个有着丰厚收入的银行职员,而她却选择了“英语学会”这个使世界人民学习英语的组织,她想把到异国去传播英语知识作一抹优美的华彩涂在人生的第24个年轻上。如今,她终于如愿地站在了M大学的讲台上,迎接新的挑战。

    这块崭新的领域对R充满着神奇与幻想,她尽情地享受这里美妙的阳光。每天下午,在喧闹的操场上,你总可以看到一个金发碧眼的高个姑娘,那么认真地锻炼着,脸上始终挂着微笑。生活中的她永远那么活泼,可亲,充满活力,而她周围的同学则无形中多了一个练习口语的伙伴。

    然而,这一次她失望了。

    3次讲座一次测验。仅有的6张讲义上几乎印下了所有要点,任何一位学生只要认真看上两遍便会从容通过测验。可是,她失望了。

    R和另两位外籍教师一起找到了系里,讲述了学生们作弊的情况。很多人为这次考试作了“准备” —— 纸条小抄、桌上的记号以及她们大概永远也搞不懂的手势。

    三位异国女性愤怒了,她们要求重新考试。

    “法不责众”,传统的中国法则使系主任为难了。两个小时艰难的讨论后,惩罚是全体降分20分。

    于是,当R再次登上讲台,她放下了讲义。她对自己的职责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那双碧蓝深邃的眼睛再一次扫过整个课堂时,那里仍是一片沉寂,只有她响亮坚定的声音仍在回响:

    “我知道分数对于学生的重要性,知道你们需要一个高分去获得更好的工作,但我不明白,如果你们没有真正的才识,如何去维系这种生活……”

    “我亲爱的同学们,20年、10年或许更短的时间以后,我,一名外籍教师所讲的知识或许都会成为流水从你们的记忆中流走,我不会遗憾,但     我希望,真心地希望,到那时,你们还会记得有一位异国老师曾怎样地请     求你们做一个诚实的人……”

    R的一只膝盖抵着地,嘴唇仍在颤动着,而我好像什么也没听见,只有一个声音在夜空

    中震荡: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be honest ! ”

    ( 最重要的事情是诚实。 ) 

    我知道,它会铭刻在我心中,铭刻在76颗心中。永远,永远。

【 思维体操 】

    在《娘子关前》中有这样一句:“‘太多一点 ! ’有人微笑说。”同学们,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 

    原来,这里用了析字的修辞手法。析字就是把字析分成形、音、义三方面,看别的字有一面同它相合相连,就借来代替或推衍上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猜字谜。这种修辞手法能产生趣味,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太多一点”即一“大”字。

    练习:

    1 . 宁 猜一成语

    2 . 石头 猜一字

    3 . 这很好 猜一字

    ( 同学们思考后,可将你的答案反馈给我们。 )

【 参考答案 】

    1 . 鼠头虎尾 ( 在十二生肖中,“虎”属“寅”,“鼠”属“子”,“虎头”即“寅”字的头,“鼠”尾即“子”之尾,从而合并为宁 ) 

    2 . 厂 ( “石”字的头为“厂” ) 

    3 . 雌 ( “这”即古语“此”,“很好”即一“佳”字 ) 

三、智能显示

【 心中有数 】

    ( 一 ) 语文常识

    1 . 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 . 进一步了解报告文学的有关知识

    ( 二 ) 基础知识

    1 . 掌握“褴褛、村妪、驮着、匍匐、抽屉、井陉、水门汀”等容易读错的字的正确读音。

    2 . 理解并运用“贫瘠不堪、轮廓、褴褛之群”等词语。

    3 . 进一步辨析句群、复句及复杂单句。

    ( 三 ) 阅读提要:

    1 . 能抓住关键性词语准确地分析课文的写作顺序、线索及主题思想。

    2 . 能较准确地辨认出课文纵向结构方式,同时训练对课文内容作横向概括的能力。

    ( 四 ) 写作借鉴

    1 . 学习本文分小标题,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顺序,以行军路线为线索的纵式结构方式。

    2 . 训练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能力。

【 动手动脑 】

    ( 一 ) 1 . 周立波的《娘子关前》是一篇________ ( 体裁 ) ,选自《晋察冀边区印象记》。他的反映东北土地改革题材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有较大的国际影响,中学课本选自其中的《__________》一文,为我们塑造了________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干部的形象,现今仍不失其教育意义。

    2 . 报告文学是________中一种新起的样式,它的主要特点是运用_________手法迅速而及时地报导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千百万群众关心的事物,包括新生事物的诞生成长与腐朽事物的崩溃、衰亡等。其一般有两种:一种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不但要求时代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且还要有时间条件和社会条件上的真实和准确。如我们读过的___________写的《绞刑架下的报告》和夏衍写的《___________》,另一种也是以现实生活为根据,但在写作过程中,作家可以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__________________以适当弥补事实的不足。如_____________写的《船长》,我们读过选自其中的课文《______________》。

    ( 二 ) 阅读下段,回答问题

    从核桃园到桃水桥这一段路,是在 ( ) 之中过去的,都等待着什么事情的发生。但是[ ]无事地到了桥头。A桥下的流水声音很大。 ( ) 的星光下, ( ) 可以看见正太路周围平原的轮廓。我[ ]望着这星光下的 ( ) 的山河出神。B一个人从我背后转出,握着我的手:“不送你们了,再会,同志 ! ”于是走了。C他的相貌我没有看清。但我知道,他是送我们过铁路的人……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夜晚,人的感情, ( ) 被激动。我的这位那时不相识而且[ ][ ]不会相识的朋友的 ( ) 的握手和 ( ) 的告别话,使我的心思很久很久都不能平静。

    1 . 将下列形容词分别填入 ( ) 

    ①隐约 ②简单 ③热烈 ④紧张 ⑤美丽 ⑥容易 ⑦微明

    2 . 在“[ ]”里填上合适的副词:

    ①永远 ②恐怕 ③终于 ④正在

    3 . 标有“ —— ”的A . B . C是三个句群。它们各属什么关系。将句群序号写在“ ( ) ”里:

    ①承接 ( ) ②转折 ( ) ③递进 ( ) ④并列 ( ) 

    4 . 最后一句是个单句。这句的主语是:A . “我”B . “朋友”C . “握手”D . “告别话”E . “握手”和“告别话” ( ) 

    参考答案:

    一、1 . 报告文学《暴风骤雨》《分马》 郭全海 2 . 散文 文学 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完全不容虚构 伏契克 包身工,事实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舍弃一些非典型的不足以表现事物本质的东西;想象、虚构 柯岩 汉堡港的变奏。

    二、1 . ④⑦①⑤⑥③② 2 . ③④②① 3 . A② B④ C① 4 . E

【 创新园地 】

    请读下面有趣的教师婚联,然后根据语境写两副对联。

    ●两位数学教师喜结良缘,同事赠了一幅横批为“天遂人愿”的贺     联:

    恋爱自由无三角;

    人生幸福有几何。

    “三角”与“几何”是数学名词,嵌入联中含义双关,既含两人职业,又祝贺他们的婚姻美满,可谓是珠联璧合。

    ●某乡村中学,一对数学教师结为百年之好,工会赠与一幅喜联:

    恩爱天长,加减乘除难算尽;

    好合地久,点线面体岂包完。

    此联语言朴实,显浅易懂,尤其是巧妙地应用数学名词来表达美好祝愿,自然而别致。 

    ●某校的两位生物教师,平时互教互学,感情甚笃,有情人终成眷属。同事们赠一喜联云:

    恩爱如植物,萌发生长开花结果;

    婚恋贵同心,精诚团结播种育苗。

    此联赠贺这两位新人结婚,意境全新,既影射两人任教科目,又祝愿他俩白头偕老,姻缘美满。

    ●某校一位教植物的教师和一位教动物的教师结为伉丽,人赠喜联云:

    常慕连理花并蒂;

    今效鸳鸯蝶双飞。

    联中嵌有动植物名称,暗喻婚恋,构思奇巧,诗情画意,颇有情趣。

    ●更有趣的是某校教工宿舍贴有一副奇特而别致的婚联:

    一二三四五六七;

    A B C D E F G。

    横批:OK

    此联颇费人猜测,一经点破,却原来是一位音乐教师与一位外语教师喜结秦晋之好。更奇妙的是横批中的“OK”中的“O”乃是乐谱符号,“K”还是英文字母,真可谓是同心永结,天缘地合。

    ●与此有同工异曲之妙的是某地一历史教师和一音乐教师的婚联:

    室内容古今中外;

    琴中飞一三五六。

    此联通俗诙谐,趣味盎然,颇见匠心。

    练习:

    1 . 一数学老师恋爱时遇上十年浩劫,因种种原因不得不推迟婚礼,直到拨乱反正后始得完婚。

    2 . 某校一位几何老师和物理老师结婚。

【 创新园地 】答案:

    [ 提示:只要符合对联要求,切合特定语境即可 ]

    1 . 爱情如几何曲线;

        幸福似小数循环。

        横批:苦尽甘来。

    2 . 大圆小圆同心圆心心相印;

        阴电阳电异性电性性吸引。

        横批:公理定律。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娘子关前》ppt课件2
《娘子关前》ppt课件1
《娘子关前》教案3
《娘子关前》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