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学习频道 >>阅读学习指导 >>
读懂文章是前提──阅读指导系列之一
作者:白鹭原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8-11


读懂文章是前提──阅读指导系列之一

原文欣赏: 
对月/佚名 
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 
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亏了;圆的那么丰满,亏的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你照出来了,悲哀的盼着你丰满,双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去了。你就是哪些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 
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而吴刚是仙,可以长久,而人却要以短暂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 
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语!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 
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屈解了你。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是说明着这个世界,就是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是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的完成啊! 
试想,绕太阳而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玩弄的弹球是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圆就是运动,所以车轮能跑,浪涡能旋。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圆的接榫。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乐,活着也有苦,苦里却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气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长。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 
月,对着你,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我自己,但愿你在天地间长久,但愿我的事业永存。 
问题设计: 
1.文章有三个自然段以“月”开头,如果据此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的话,你觉得三个部分写的各是什么内容? 
①写月圆月亏,照尽人间的得意和悲哀,月亮永恒而人生短暂。 
②                          
③                          
2.文章中说:“万事万物,就是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的完成啊!”作者由此形成了对人生的怎样的看法?这个看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为什么? 
3.文章以“你”称代月亮,仿佛面对面向月亮倾诉,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请打开你记忆的大门,写出两句古人描写“月”的名句。(多答加一分) 
解题指导: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很多阅读理解题在老师评讲之后一般都会觉得很容易,其实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把文章读懂,只有读懂文章,把握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之后,做题目才会得心应手。而事实上,很多同学在做阅读理解时常常把不肯花费必要的时间用来理解文章,总是简单地把文章读一、二遍,然后就急匆匆地做题目,这是做阅读理解所最忌讳的。所以,我们必须明白必须在读懂文章之后再揣摩题目,这就需要多花一点时间用来读文章,一般不少于三遍。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就本文而言,文章相对有些难度,要多读几遍才可以读懂。在读的过程中,要重点抓住这样几句话来理解──“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是说明着这个世界,就是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是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的完成啊!”“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活着就是一切”“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抓住了这样几句话就不难明白作者的意图:要以积极的姿态去把握现在的每一天,使每一天都过得非常充实,就如同《泰坦尼克号》所揭示的令人受益一生的哲理──“尽情享受每一天”。 
答案提示: 
1.第二部分,写月亮启示人们,万事万物就是一个圆,一个圆的完成。第三部分,写月亮使人们认清了整个世界和“我”自己。(意思对即可) 
2.作者的看法,万事万物都有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世界不断地周而复始,没有永恒。作者的看法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因为看清了这一点,“成功”则不狂,“失败”则不惑,“生儿”则不喜,“老死”则不悲,关键是抓住现在,“深深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可见是一种极为积极的人生态度。(意思对即可) 
3.这样写仿佛与月亮直接沟通,直面倾诉,感情强烈。 
4.略(多答加一分)
审题要设身处地──阅读指导系列之二
原文欣赏: 
改变一生的闪念/佚名 
这是我的老师的故事,至今珍藏在我心里,让我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多年前的一天,她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快来啊!”从听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人的呵斥声。 
她回头望着正在看电视的唯一的女儿,心中立刻明白过来,肯定是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到这里。 
她本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任何关系。但通过电话,她隐约设想出,那是一个因一念之差偷书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遇。犹疑了片刻之后,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匆忙忙地赶了过去。 
正如她所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她一下子冲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看着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中,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小女孩临走时,她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吧。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个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满脸笑容,手里拎着一大堆礼物。“你找谁?”她疑惑地问。但女孩却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那个偷书的小女孩,已经大学毕业,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 
女孩眼睛里泛着泪光,轻声说道:“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您为什么愿意充当我妈妈,解脱了我,但我总觉得这么多年来,一直好想喊您一声妈妈。”老师的眼睛开始模糊起来,她有些好奇地问道:“如果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女孩轻轻摇着头说:“我说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老师的心猛地一颤。 
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 
问题设计: 
1.文中第5段和第8段都写到了这位老师的笑,两次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当女教师问女孩“你找谁?”时,女孩“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请你想像一下女孩“一大堆话”中最可能有的话是什么? 
解题指导: 
我们知道审题在做阅读理解时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审题要特别注意方法,很多涉及到人物的文章还必须设身处地去思考问题,要站在文中主人公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思考出来才正确。如,要解决《改变一生的闪念》的几个问题,就必须设身处地,找到小女孩当年的感觉。第1题第1问,如果找不到小女孩的感觉,很可能仅仅肤浅地看到“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把笑的原因写成“是因为小孩的脸脏、一塌糊涂;笑小孩被吓成那样”等,事实上孩子此时正处于很恐慌的状态,此时大人最要做的就是安慰孩子,以减轻小女孩的恐惧与愧疚感。 
同样,第2题,如果没有亲历的经验,往往最容易讲“谢谢妈妈”、“谢谢您当年为我开脱,我十分感动,现在我已大学毕业,特意来看您”、“谢谢您了,我多亏了您的帮助”,但是如果有点常识或者经历过这种事情的同学就会知道,这么多年已经过去了,教师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认出来的。所以一旦想到了这一点,答案就应该是首先要让教师回忆当年的事,认出自己。 
答案提示: 
1.第一个“笑”指为了安慰小孩,为了减轻小女孩的恐惧和愧疚感;第二个“笑”指对自己当年的举动很欣慰。(意思对即可) 
2.还记得十几年前,在那个书店里,被您认作女儿领出来的那个小女孩吗?
答题要讲究技巧──阅读指导系列之三
原文欣赏: 
一碗馄饨/佚名 
(1)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2)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3)面摊的主人是个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的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4)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的问。“我没事,我只是感激!”她忙擦着泪水,对老婆婆说:“我们又不认识,而你就对我这么好。可是我自己的妈妈怎么对我?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5)老婆婆听了,平静的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自己的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不去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呢?” 
(6)女孩愣住了。 
(7)女孩匆匆吃完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它走到家附近时,一眼就看见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你这淘气包,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凉了! 
(8)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9)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为什么对自己的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问题设计: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记叙的内容。 
2.文中加下划线的两个“又”字的作用各是什么? 
3.文中第(7)自然段中用“疲惫不堪”、“露出了喜色”来描写母亲的神态,这种变化表露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4.第(6)段为什么独句成段? 
5.请结合你自身的经历,谈谈你对选文第(9)段的理解。 
解题指导: 
做阅读理解要体现一定的阅读技巧,这里的技巧指领会思考问题的角度。就本文而言,好几个题目都体现了技巧,如果不注意,往往容易失分。如,第1题,考的是概括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否则就会被一些琐碎的事情所迷惑;第2题,考察的是字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考虑问题要非常全面,要想到一般字词在句中的作者往往有两个方面,分别是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我们在答的时候必须答全面;第3题,要求我们思考问题必须看到问题的本质,如“露出了喜色”不仅要知道是写母亲高兴,更要想到母亲高兴是基于对子女的关爱;第4题,这种独立成句或者成段的题目,往往起强调作用;第5题,做这种题目只要结合文章谈体会,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答案提示: 
1.记叙了女孩与母亲发生争吵后,在一位老婆婆的开导下,真正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 
2.第一个“又”字表明女孩与母亲发生的争吵不止一次,从而反映出女孩对母亲的误解之深;第二个“又”字是第二次流泪的意思,表现出女孩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 
3.表现出母亲对女儿的担忧和见女儿回来后的欣喜,从而突出母亲爱女情深。 
4.突出了女孩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起强调作用。 
5.我们生活中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却不注重体会这种恩情,也不加以珍惜,反倒因为别人的一句问候或收到别人的一份小礼物,而感动不已;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感激别人的时候也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读透关键词──阅读指导系列之四
原文欣赏: 
金色花/佚名 
(1)偶尔看见人家阳台上花草缤纷,煞是艳羡,激起我养花的兴致。我从朋友家里陆续弄了一些花草来,海棠、月季、文竹……开始还能记着浇水、松土,但到底很难始终不渝。我这才意识到,养花并非什么闲情逸致,完全是勤快人的事情。 
(2)只有仙人掌活下来了。 
(3)不论阴晴雨雪,也不论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绿色挺拔,每一根毛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食着阳光和空气。 
(4)可这并未给我带来欢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不无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是那么娇弱,而不美的却总是那么倔强呢?要是海棠、月季、文竹也是这样易于生活该多好啊。对于它的存在,我却不再关心。 
(5)许久以后的黄昏,我依着阳台望远,无意瞥见了这盆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枝,刀戟般凛凛叉开,待细看时,我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6)不是吗,且不说它的大小掌节是怎歪歪斜斜,怪模怪样,只看那绿色的掌面吧,竟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我越看越觉得它丑。 
(7)我真不知道,它还会怎样疯长下去。也许叫它死去比叫它活着困难一百倍,这可怕的东西! 
(8)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有养出一朵花来。谁想夏天一到,竟发生了奇迹。 
(9)久雨后的清晨,推开阳台门,蛋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我感到那盆仙人掌上有一大团很耀眼的东西。是霞光吗?是雨水折射的太阳吗?我定睛一看,什么,是花? 
…… 
(10)此刻,仙人掌骄傲地高擎着它。仙人掌上的皱纹是愈加深刻了。是啊,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它不能不倾注全部的心血。 
(11)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倍感到惭愧。 
(12)可以想像,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峻而坚强,在沙漠吞噬掉无数娇美的花卉之后,我们还能欣赏仙人掌神奇的金色花。 
(13)它并非一朵仅仅使人赏心悦目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也令强者肃然起敬。 
(14)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问题设计: 
1.根据(4)~(7)段内容,分别概括出开花前的“仙人掌”和“海棠、月季、文竹”一类花草的特点。 
2.作者在第(11)段写道:“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倍感到惭愧。”请根据(3)~(11)段内容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 
(1)是什么原因使作者“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 
(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浅薄庸俗”? 
3.文章运用了纵横对比的手法,纵观全文,分别概括出纵向和横向对比的内容。 
4.本文是一篇状物寓理的散文,作文通过对“金色花”的描写,要揭示怎样的一个道理?(用文中的话回答) 
解题指导: 
阅读短文其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语”,抓住了关键词语往往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捷径。《金》第一题,要抓住“分别”、“概括”、“开花前”、“特点”四个关键词。“分别”就是要依次写出“仙人掌”和其他花草的特点;“概括”就是说语言要简练,一般不是直接把文章中描写的句子抄过来;“开花前”这是个表示时间特性的词语,读懂这个词语,找出各自的特点就更容易;“特点”这个词语是本题的关键之关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些人理解很片面,常常只看到花儿的外表,而忽视了内在的东西,此处的“特点”一定要理解全面,既概括出花儿的外在特点,又概括出花儿的内在特点。此题的答案只要符合以上四个关键词的条件就基本是全对了。诸如此类的答案都可以算对。“仙人掌”的特点,可以答成“易于活,很难看”或“不美不雅,倔强”或“丑,但生命力却顽强”等;海棠之类的花草的特点,可以答成“不易于活,美丽”或“美丽优雅,娇弱”或“美丽,却很娇弱”等。
《金》第二题,要解决第一问必须紧紧抓住“酸楚”一词,联系文章上文第10节最后一句话可知:酸楚的原因在于,作者感受到了仙人掌开出金色花实在不容易,因为倾注了其全部的心血,所以为仙人掌的行为而酸楚。而有的学生写成“因为在仙人掌开花前,作者曾赞美它丑,不喜欢它”显然没有把“酸楚”一词理解透。同理,第二问解决的关键在于理解“浅薄庸俗”一词。之所以作者会感到自己“浅薄庸俗”,联系上文第6节“觉得它丑”和第10节“倾注全部心血开出了震撼人心的金色花”,可以知道作者意识到自己对美的认识的片面和曲解──只重视外在美而忽视内在的精神。在这种理解下,答成“因为‘我’只知道欣赏外在美”也基本是正确的喽。 
《金》第三题,其实本题并不太难,但是实际做的效果可能不理想。原因就在于很多学生对“纵横对比”不理解,容易混淆二者,所以解本题的前提就是正确把握“纵横对比”的意思。“纵向对比”指的是同一人或事物在不同时间段,往往是前后不同时间段所进行的比较,比如某学生小学时候和初中时候就懂礼貌进行的比较就属于纵向对比;而“横向对比”常常指不同的人或事物在同一时间段某些方面所进行的比较,比如某小学生和同班的学生比较成绩就属于横向对比。弄清楚了“纵横对比”本题的答案就易如反掌了。纵向对比为“开花之前的仙人掌和开花之后的仙人掌”的对比;横向对比为“仙人掌和海棠、月季、文竹之类的花草”的对比。 
《金》第四题,相对较容易,答案就是短文最后一节。 
总之,抓住“关键词”来分析语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当然在具体操作时还要具体分析,不管怎样,都要在读懂短文的基础上,充分联系短文的上下文来分析短文。 
答案提示: 
1.(1)外表丑陋却很倔强(或不美不雅却不易于生活);(2)外表美雅却很娇贵(或既美又雅却不易生活)(意思对即可)。 
2.(1)仙人掌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是倾注了其全部的心血,很不容易,所以说“酸楚”;(2)作者在仙人掌开花之前,曾厌恶讥笑它的丑陋,只重视外在美,而忽视内在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3.(1)纵向对比为“开花前的仙人掌”和“开花后的仙人掌”的对比;横向对比为“仙人掌”和“海棠、月季、文竹一类花草”的对比。 
4.为最后一小节。
紧扣关键句——阅读指导系列之五
原文欣赏: 
三峡(节录) 
余秋雨 
告别白帝城,便进入了长约200公里的三峡。在水路上,200公里可不算一个短距离。但是,你绝不会觉得造物主在作过于冗长的文章。这里所汇聚的力度和美色,铺排开去2000公里,也不会让人厌倦。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每一个峡谷都浓缩得密密层层,再缓慢的行速也无法将它们化解开来。连临照万里的太阳和月亮,在这里也挤捱不上。对此,1500年前的郦道元说得最好: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他还用最省俭的字句刻划过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 
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到词汇的。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千万别从惊吓中醒过神来,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这三峡。 
僵寂的身边突然响起了一些“依哦”声,那是巫山的神女峰到了。神女在连峰间侧身而立,给惊吓住了的人类带来了一点宽慰。 
人们在她身上倾注了最瑰丽的传说,好像下决心让她汲足世间的至美,好与自然精灵们争胜。说她帮助大禹治过水,说她夜夜与楚襄王幽会,说她在行走时有环佩鸣响,说她云雨归来时浑身异香。但是,传说归传说,她毕竟只是巨石一柱,险峰一座,只是自然力对人类的一个幽默安慰。 
当李白们早已顺江而下,留下的人们只能把萎弱的生命企求交付给她。温热的肌体,无羁的畅笑,情爱的芳香,全都雕塑成一座远古的造型,留在这群山之间。一个人口亿众的民族,长久享用着几个残缺的神话。 
又是诗人首先看破。几年前,江船上仰望神女峰的无数旅客中,有一个女子突然掉泪。她悲哀,是因为她不经意地成了李白们的后裔。她终于走回船舱,写下了这些诗行: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舒婷:《神女峰》) 
问题设计: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关“200公里”与“2000公里”的比照,其用意是什么?(不超过20个字) 
2.第二自然段中引用了《水经注》的一段文字。 
(1)引用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三峡的什么特征?(不超过10个字) 
(2)简要阐述文中“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一句的含义。(不超过30个字) 
3.第三自然段中写到“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三峡”。 
(1)是三峡给人的(  )让清醒的人消受不住?(只能2个字) 
(2)下文中(  )(一个词语)与之形成对照?(只能2个字) 
4.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所写“绝不会觉得造物主在作过于冗长的文章”,“冗长的文章”喻指三峡200公里范围内所汇聚的力度和美色。 
B.“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一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C.诗人舒婷的《神女峰》一诗,表现了现代女性独立的意识和对幸福的大胆追求,对神女峰及其有关传说持否定态度。 
D.有人评论余秋雨的散文,除了人生体验和灵性感悟外,还有不少是对于历史遗迹的现场考察和学术研究的思考,这一特点从《三峡》一文中可以得到印证。 
解题指导: 
我们知道文章中有一些句子能够体现作者思想和情感倾向,我们常常把这些句子称为关键句。比如总括句,包括总结性的句子、概括性的句子,承上启下句,还有议论句,找准了句子往往分析问题就很容易。比如《三峡》在具体理解时应该重点抓住总括句和议论句。如果能够把下列句子都找出来,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些句子包括第一节的“这里所汇聚的力度和美色,铺排开去2000公里,也不会让人厌倦”,第二节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每一个峡谷都浓缩得密密层层,再缓慢的行速也无法将它们化解开来”和“对此,1500年前的郦道元说得最好”以及第四小节的“神女在连峰间侧身而立,给惊吓住了的人类带来了一点宽慰”。其实不难看出文后设计的所有问题都是围绕这几个句子展开的,因为概括句和议论句正是最明显地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抓住了这几种句子就抓住了解题的根本。
答案提示: 
1.指汇聚的力度和美色之多。(意思对即可) 
2.(1)是为了说明三峡密密层层无法化解的特征。;(2)含义在于肯定《水经注》对三峡的描述字句省俭、淋漓尽致,后人无法超越。(皆意思对即可) 
3.分别是“惊吓”和“宽慰”。 
4.答案应该选A。因为“冗长的文章”含有贬义,明显比喻不当。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提高阅读速度的四种方法
如何背东西背的快
中考散文的阅读方法
准确识别比喻句的四种方法
突破散文阅读的方法与训练
说明文阅读技巧
古诗词阅读技巧
文言文阅读技巧
四步法阅读说明文
中考记叙文阅读题解答高分策略
现代文阅读有关知识汇编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