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书》教学设计3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9-24 |
《鱼书》教学设计
江门市新会华侨中学 曾 琛
一、教材内容:粤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12课《鱼书》
二、教材简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鱼书》是作者柯灵的一篇随笔,文章从自己懒于动笔写信而导致亲朋故友来信日见稀少而引发的寂寞谈起,点明作为维系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书信,缩短了心灵的距离,词意恳切,感情自然流露的书信亦可成为文学隽品,并撷取了个人生活中一些值得吟味的人生片断,从中折射出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自始自终洋溢着对弥足珍贵的友情的渴望。
作者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在遣词造句中,传达出中国文字所独有的典雅凝练之美。作者善于将文言和白话、书面语言和口语熔为一炉,在他笔下,旧词新用,句式灵活多变,如行云流水一般,信笔而往,挥洒自如。
通过对本文的内容的感知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不仅能勾起学生们对书信往事的回味,还能激发他们对人类真挚情感的的向往与赞美。对文中优美词句的鉴赏,进一步地培养学生们审美鉴赏的情趣,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兴趣,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借鉴和运用精美词句。此外,引导学生对书信的现状及其特点与打电话进行对比,让学生对现代信息社会中情感交流方式作些辨证的分析,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书信这种传统的情感交流方式的独特的美,及无可替代的地位,这不仅能使学生正确的审视传统文化,并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二)教学对象分析及教学方法:
高一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及一定的文学欣赏能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学习、质疑、鉴赏的权利交给学生。课前预习中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写写感想,课堂中让学生当家做主,以学生的疑问为切入点,共同探究,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找出合自己口味的句段分析鉴赏,最后通过创设问题让小组成员讨论交流,表达他们由课文引发对社会生活、人情百态的真实感悟与理性认识。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们是真正的学习主体,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组织者。
三、教学目标:
(一)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及语言表达上文白相间、典雅舒展的特色。
(二)领会作者在对人间真情的呼唤探寻精神和对崇高友情的的赞扬之情。
(三)引导学生从书信的发展、变迁和现状中感悟人生与社会的演变,让学生珍视书信文化深厚的距离美、情感美,并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以个人为单位,独立阅读思考,疏通文意,对自己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并选一两个自己喜欢的句子做些赏析,并就文章带来的感触写成读后感。
(二)课堂交流:
1、导入:
上新课前,老师想先了解一下,同学们有过写信、收信或是读过一些名人书信的经历吗?有的同学可以举手示意一下。看来不少同学和书信有过亲密的接触,享受过书信带来的精神润泽。
书信作为中国人传统的情感交流方式已延续了几千年了,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鸿雁传情,双鲤传书的佳话。在交通闭塞的古代,收到亲人的信件是多么高兴的事,从杜甫的《春望》中有关书信的名句中可以看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中道出了当时人们对时局的关注、对亲人的牵挂、对信使的期盼。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柯灵,一起来回味一下书信对人类的恩泽,或许《鱼书》一文会勾起你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可能你还会让你有想提笔写信的渴求和行动呢!
2、质疑与探究:解决学生预习中的疑问,并作一定的整体感知。
疑问:①鱼书的由来?
②为什么用鱼书作标题,有什么好处?
③作者为什么要写匿名信这件事?
④“从不谒人贪过客,惯迟作答爱书来”是什么意思?
⑤作者通过对“写信”、“收信”往事的感悟与回味,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探究:
①——何谓鱼书,即古人将机密信件或情报用油纸封好塞入鱼腹加以伪装后秘密传递。后经历代演绎,信使将密件塞入木制鱼状筒内,故称鱼书筒。相当于今天的信封。
——“鱼书”一词最早出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鱼书欲寄何由达,山长水远处处同”——宋 晏殊
偶 成 清 宋凌云
天外鱼书绝,征人岂念家?
可怜小儿女,夜夜看灯花。
②——让学生换上别的标题,对比分析:用鱼书为标题富有神秘色彩,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以鱼书为题新颖、别致、含蓄,更能活跃人们的想象力,且有古朴、文雅的气息。
③——这中社会的病态和变质的感情也凭借了雁足鱼书,简直是对鱼书的一种糟蹋,表达作者对社会丑态的愤慨。
④重点字词——谒:拜访、拜见。指人们自己很少主动去登门造访别人,但却渴求着友人经常来做客和自己一叙旧情,收到朋友的书信后总是因繁忙琐事而延迟回信,但却一样的期盼着经常收到朋友的来信。表达出人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却又不肯同样付出的微妙心态。可谓“来而不往非礼也”。
⑤ 板书:
书信的作用、好处 心灵的润泽
鱼书 对弥足珍贵的友谊的渴求 笔头日疏,感情疏远 无奈、遗憾
3、朗读与鉴赏——我选择,我喜欢(宗旨)
鼓励学生自主鉴赏:侧重点情感方面或语言方面
例如:
①“有了殷勤的绿衣使者,形体隔绝的痛苦便可取偿于精神的密接。千里暌违,只要借几行雁羽,便能将一曲衷情,寄与远人,使彼此快如觌面。”
②给远在他乡的友人写信,神驰心往,仿佛剪烛西窗,促膝长谈,心情舒畅,近乎薄醉。
③但聚散无常,即使亲如家人,也难免彼此参商,天南地北,各奔前程。
④故人久阔,忽然尺素飞来,那种乍来的喜慰,温暖的感觉,也很难找到近似的境界相比拟。
⑤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友情,是生涯中的“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们“灵魂的黑暗”,使“生存有了一点光彩”。
语言特点:典雅隽永
暌违
雁羽
觌面
尺素
参商
鱼书
4、合作与讨论
讨论记录:
自己的发言提要:
他人的重要观点:
讨论题:
①打电话和写信各有什么特点?
②有人说在现在这个信息特别发达的时代,写信已经过时了,有什么事打个电话不就行了?书信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
讨论简要:
打电话的特点:
方便、快捷、真实可感、但价格较贵,一次性消费、交流直白口语化,更含蓄……
书信的特点:
有时空差距,交流速度慢,寄、收信较费时,麻烦些,但情感交流更具体细腻、写本身就有一种倾吐的快感,等待收信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书信是最能保持历史原汁原味的文字资料,书信有收藏的价值,可鲜活记忆,延伸过去的时光,好的书信既是一篇文学作品,也可是一幅书画作品……
信本身就是件艺术品,信封、信纸、邮票、邮戳溶为一体。
书信是民间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学、美学、书法、礼仪、邮政、包装、纸张等文化的综合载体。
书信像手工艺品,是写信人精心创造的,有收藏的价值。
书信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尽管现代书信及电子邮件的实际应用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现代生活中人们通信、通讯手段也多种多样,在这个迷恋速度的喧嚣年代,个人化的书信像纯然手工的东西一样越来越少了。但书信仍保留着它独特的美和艺术价值,在人们心中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小结:不老的书信,不变的情怀
5、表达与交流——说出你的故事(说说自己或了解到别人书信往来有意义的片断)
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林觉民《与妻书》……
小结:
在人生的旅途中,收到亲友的来信是件最快乐的事,看到那熟悉的笔迹,闻闻那书墨的清香,似乎看到父母慈善的面孔,伴侣含情的目光;听见朋友欢快的笑声,师长殷切的教诲。人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用它来形容挚亲好友的来信我想再恰当不过了。
不论我们走到海角天涯,书信都让我们与亲朋好友心贴心,情牵情。期盼和思念,激动和喜悦,痛苦和忧伤,苦涩和酸楚,书信记载着我们成长的轨迹,诉说着曾经发生的故事,寄托着你我曾经的梦想。
6、课后作业:
①给你的亲朋好友或师长写封信,重温写信收信带来的温情和欣慰。
②了解书信发展的历史,说出几个书信的别名。
总结: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手写书信却离现代人渐行渐远。有人甚至感慨:“现在谁还写信啊!”人们在享用科学带给我们的快捷与方便时,也同时失去了写信与读信的那种心理享受,情感快乐。
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不妨再拿起笔来,让爱和思念不是通过转瞬即逝的电波传递,而是跃然纸上,也许更能触动收信人的心灵,体验“家书抵万金”的美好感觉。因为,手写书信中的一笔一划、字里行间所浸染的那份深情,是任何一种通信方式都无法替代的。
附:
作者:曾琛
单位:江门市新会华侨中学
年龄:27岁
邮编:529100
电话:0750-661978 / 13528390111
电邮:zeng_chen@163.net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