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教学参考 >>
《待贾而沽》参考资料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7-04


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释】 (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4)后死者:指未来的子孙后代。 (5)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小思】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候,遭遇的艰难困厄,不止一次两次。不过以“畏于匡”这次最危险。而且更郁闷的是,这次居然还是个误会。 
误会主要来自孔子的相貌。不是因为孔子太帅或者太丑。而是因为孔子长得和阳虎很像。(孔子和阳虎是一对冤家)孔子是圣人,但阳虎不是好鸟,虽然他也很有才能。 
据说“阳虎尝暴匡人”,曾经残暴的对待匡人。而匡并非鲁国之地(今河南长垣县有“匡城”,不知道现在是否有挂牌声明“孔子畏匡处”?)。所以估计是阳虎曾经率人攻打和劫掠过匡人。想来仇恨颇深。所以这番孔子劫难非小。 
《史记•孔子世家》:“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 
“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后来还是靠人帮忙,才算解脱了。(本来就是误会而已) 
关于孔子的这段话。我认为是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巨大自信和强烈的神圣的使命感。 
《白虎通•圣人篇》说:“圣人未没时,圣人亦自知圣乎?”曰:“知之。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认为孔子知道自己是圣人,就是根据这句话来判断的。 
这个使命是什么?就是来自文王的文化传统——孔子定义为“文”,也就是“郁郁乎文哉”的“文”,而不是“文质彬彬”的“文”。具体的说,就应该包括“礼、仁”这些孔子提倡的东西。孔子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文”给传播下去,发扬光大。否则“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后代子孙就会失去这个“文”了。失去了“文”会怎么样?不敢想象。 
《白虎通》孔子视为圣人,自然是有后人故意抬高之嫌。但是孔子自己也有一种自觉的“神圣感觉”。那也是很明显的。这种神圣感,不仅仅来自文王,更来自天。因为他心底里是认为,老天是仁慈的。所以,老天肯定不会让“斯文”给中断的,也所以,他孔丘也肯定不会完蛋。 
不过,他在颜回死的时候,又曾经哭着说“天丧予”。那时候的他,不知道又是怎么想的呢?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 
【注释】 (1)桓魋:魋,音tuí,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是宋桓公的后代。 
【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小思】 
    据《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这几句话,是孔子在逃跑途中说的。当时孔子从卫国去陈国,中间经过宋国。停留了一阵。宋国的司马(国防部长)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原因不明)。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就砍倒大树,而且扬言要杀孔子。于是孔子弟子们很紧张,连忙保护孔子离开了。孔子不慌不忙,弟子们紧张的催促他,于是他就说,别着急,老天把德命给了我,桓魋他能把我怎么样呢?——这句话和“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简直一模一样。可见,孔子对自己还是有充分自信的——一个有巨大的历史责任感的人,超常的自信是必然的。 
    孔子率群弟子去周游列国,可以说历经坎坷。且不说奔波劳累,连吃闭门羹不得其门,别人嘲笑为“丧家狗”。就是生命都屡遭威胁。甚至有一次被人围困到没办法,只好跟人订立盟约才得以脱身。一出来之后,弟子问咱们要不要守约啊。孔子说被威胁的时候签下的盟约不算数,咱不理他!呵呵,该耍赖的时候,孔子也不含糊。 
    看到桓魋拔树的那段,不禁联想起当年昆明的一段历史。在抗战胜利到49年之间,民主的呼声是非常高。如闻一多等人,都特别积极的呼吁,经常集会,演讲。有一次在昆明召集演讲的时候,国民党的军队就在一墙之隔搞所谓“演习”,一时间是枪声大作,如疾风暴雨。可是演讲者,一样意气自若;集会者,一样面无惧色。坚持到结束。我不仅觉得那些讲演者和听演讲者可敬,就是那些演习的军人也还不错,起码他们没有把演习变成真格的呢。人就是这么贱,当你看到过更坏的,你就能容忍不是最坏的了。 
3·24 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4)。”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孔子的随行弟子使他见了孔子。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孔子丧失了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小思】 
  
这段故事的背景,是孔子当时失去了鲁国的职位后,开始周游列国。想必孔子名声在外,起码也是“社会贤达”,于是这个卫国的小地方官,就要求见见孔子,而见了之后就被孔子所折服(可以想见孔子的魅力也有很外在的一面),推许孔子为时代的新希望——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种评价是极高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木铎是什么东东。铎,就是一种金属的铃铛,而中间那个舌是木制的,就是木铎。铃铛摇起来自然会当当作响,跟过去那些走街串巷的小贩总是拿着摇拨浪鼓,其起的作用本质上是一样的。就是为了提醒大家注意——我来了。 
当然,拿木铎的人可不是小贩,而是一种叫遒人的官员,他们是来宣达政令——也就是传达政府的政策精神的。 
  
而这里,仪封人把这个木铎拿来比喻孔子,意义更有了飞跃——孔子所要传达的不是普通的王者政令,而是上天的旨意。换句话说,孔子就是上天的代言人啊! 
在那个年代,能成为上天代言人的,只有天的儿子——天子才有这个资格了。当然,仪封人没有暗示孔子要造反夺权的意思。更多的恐怕是一种宗教意味。他显然认为孔子有着某种神圣而伟大的使命。 
  
事实上,孔子自己也有这样的自觉。《论语》记载:“子畏于匡,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在受到生命威胁的时候,很肯定的相信,老天如果不想让文明中断的话,是不会让他死的。正是表明,孔子相信他是接受了上天的神圣使命的。 
有趣的是,苏格拉底也觉得,他是受神的命令的指派,来唤醒希腊人。当然,宗教界人士就更明显了,如摩西、耶稣,都非常明确的意识到自己身上有神圣的使命感。 
提到使命感,不禁让我想起宋儒张载的那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不输于孔子的气概。每次看到,都不免有点心情激荡点点。 
  
我们从今天来看,仪封人说的话,倒确实没错。事实上,木铎的比喻很符合孔子的历史地位。孔子正是要建立一种新道德,新思想。而历史证明他建立起来了,而且影响极为深远和宏大。 
仪封人的比喻,可以算是第一个对孔子的历史地位做出的评价。以后历代都层出不穷,变着花样的夸孔子。我们举几个例子。 
一是孟子(他是孔子的“经纪人”),他认为孔子是不在位之天子,行天子之事,是谓“素王”。和前面仪封人的评价异曲同工。 
一是朱熹的评价: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虽然短,但够狠。 
二是元朝皇帝的诏曰: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那就是盖了帽了,哪怕你是圣人,那也得矮孔子一头。 
  
关于木铎,还值得一提的是,北师大的校徽就是“木铎”。2002年,北师大百年校庆,启功大师在百年校庆纪念碑上书写“木铎金声一百年”。一所大学以匡天下的象征物——“木铎”为自己的标志,雄心可嘉。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 (1)见:音xiàn,同现。 
【译文】 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小思】 
守死善道的典范,可以举鲁宣公弟叔肸为例。《春秋公羊传》的何休注说:“宣公篡立,叔肸不仕其朝,不食其禄,终身于贫贱。孔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此之谓也。” 
因为宣公是篡权得到的君位(鲁文公夫人是哀姜,生了公子恶和公子视;次妃敬嬴受宠而生了公子俀。敬嬴私下与公子遂勾结。于是鲁文公死后,公子遂杀了公子恶和视,而立俀为鲁宣公)。所以他的弟弟叔肸就耻于入仕,终身织鞋子养活自己。孔子特别为他的死,在《春秋》中留下一笔,当是有褒扬之意。 
叔肸算是做到了“无道则隐”。孔子是赞许的。在《论语》里面,邦有道、邦无道的提法,特别的多。我们前面有过分析。 
古人有时候隐,也都是无奈之举。也是一种非暴力不合作姿态。我们看一个东汉末年的士人的观点: 
桓帝时,安阳人魏桓字仲英,亦数被征,其乡人劝之行。桓曰:“夫干禄求进,所以行其志也。今后宫千数,其可损乎?厩马万匹,其可减乎?左右悉权豪,其可去乎?”皆对曰:“不可。”桓乃慨然叹曰:“使桓生行死归,于诸子何有哉?”遂隐身不出。 
魏桓这人有机会去当官,但是他认为做官就要实现自己的志愿,而他的志愿不是升官发财,而是要政治面貌有个根本变化。显然他自己也觉得不可能的任务。于是他只有选择隐身了。这种思想肯定还是有相当普遍性的。 
春秋战国时代的士人,比后代幸运的一点是,还可以选择“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这得利于当时的政治状态,周天子虽号有天下,不过是虚名。而人们真正认可的则是“诸国并立”的局面。颇类似于今日之欧盟。各国之间有竞争,但也可以自由流动。所以士人有着相当大的选择空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文雅一点说是,鸟可择木而栖。比如孔子就带着一队人马周游列国,也是期待自己在某个国家(而不一定要在鲁国)得以实现自己的抱负。 
到了后代,且不说一统天下之下,士人没有选择之余地,就是一些割据势力下,士人也失去了选择的自由。且看《后汉书•李业传》: 
公孙述僭号,素闻业贤,征之,欲以为博士,业固疾不起。数年,述羞不致之,乃使大鸿胪尹融持毒酒奉诏命以劫业。“若起,则受公侯之位;不起,赐之以药。”融譬旨,业叹曰:“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遂饮毒而死。 
李业是名士。公孙述在割据称王之后,就去聘请他。李业不干。公孙述就以死威胁。于是李业无处可逃,终于自尽而死。 
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几乎是士人自由空间逐步缩小的一个历史。 
原文: 
17.1 阳货欲见孔子(1),孔子不见(2),归孔子豚(3)。孔子时其亡也(4),而往拜之(5),遇诸涂(6)。谓孔子曰(7)∶“来!予与尔言(8)。”曰 ∶“怀其宝而迷其邦(9),可谓仁乎?曰不可(10)。好从事而亟失时(11),可谓知乎(12)?曰不可。日月逝矣(13)!岁不我与(14)!”孔子曰∶“诺,吾将仕矣(15)!” 
注释: 
(1)阳货:也叫阳虎,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当时通过把持季氏的大权而专权於鲁国。欲:想要。见:让人来拜见。(2)不见:不去拜见。(3)归(kui4):通“馈”,赠送。豚(tun2):指蒸熟的小猪。(4)时:等待。其:他。亡:出门在外。(5)而:连词。(6)诸:“之於”合音,“之”指阳货,“於”是“在”的意思。涂:通“途”,路途。(7)谓:对某人说。(8)予(yu2):我。与:跟。尔:你。(9)怀其宝:怀藏着宝物,指拥有才能。而:却。迷其邦:使自己的国家混乱。(10)曰:表示阳货自问自答,下一个“曰”也是。(11)好(hao4)从事:喜欢干一番事业。亟(qi4):多次。失时:失去时机。(12)知(zhi4):同“智”。(13)逝:一去不回。(14)岁:岁月。不我与(yu3):即“不与我”,不等待我。(15)仕:做官。 
译文: 
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阳货想要让孔子去拜见他,(以便让孔子帮助他,但是,因为他心不正而专权,)孔子不想去拜见,(阳货)就赠送给孔子一只蒸熟了的小猪,(目的是迫使孔子按照礼节不得不去拜谢他)。孔子估计他出门在外的时候,才去前往拜谢他,却在路途之上遇到了他。(阳货)对孔子说:“过来!我跟你说说话。”於是就说:“怀里藏着宝物却使自己的国家处在混乱之中,能叫做仁德的做法吗?可以说不能。喜欢干一番事业却多次失去时机,能叫做有智慧吗?可以说不能。时光一去不复返了,岁月不等待我们啊!”孔子说:“噢,我快要出来做官了。”. 
说解: 
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阳货是哪一类的人?他因为囚禁了季桓子而在鲁国控制大权,后来在鲁定公八年(当时孔子51岁)背叛鲁国。虽然背叛鲁国是后来的事,但是,阳货是哪一类的人,我们却可以从此而知道。他想要让孔子去拜见他,目的是为了让孔子帮助他,但是,因为他心术不正,所以孔子不想去拜见。对于这一类的人,又没有恶迹显露出来,我们当然无法对他做什么,但是,却不能不防备。 
阳货为什么赠送给孔子一只蒸熟了的小猪呢?目的是迫使孔子按照礼节不得不去拜谢他。因为按照礼仪的规定,答复亲自给士子送来礼物,士子不能不回拜以便表示答谢。如果孔子不去答谢,就是失礼;如果要答谢,就要到阳货家里去,这样,就可以借机劝孔子来帮助他了。君子不能失礼于人,所以,孔子前往答谢。但是,孔子估计他不在家的时候才去,这样,既不失礼,也不想使阳货达到目的。孔子是不是费了心计去打听阳货什么时候不在家呢?张岱《四书遇》中引顾泾阳的话说:“孔子时亡,是圣人自然随应之宜。玩下文‘遇诸途’语,可见圣人未尝着意。” 所以,对待这类人,如果能避开当然更好,如果避不开,也没有什么可顾忌的。 
没想到,孔子却在路途之上遇到了他。阳货对孔子说了一番话,但是,孔子并没有多予理睬,所以,阳货只好自问自答。他的话,说得好像很合乎道理,但是,君子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我们不能被别人的假话蒙骗。孔子坚持了道义,又不失礼,这才是很好的因应之策。朱子《论语集注》中说:“对而不辩者,言之逊而无所诎(qu1 屈)也。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待贾而沽》课堂练习
《待贾而沽》导学案
《待贾而沽》教案2
《待贾而沽》课堂实录
《待贾而沽》教案1
《待贾而沽》ppt课件3
论语选读《待贾而沽》同步练习
《待贾而沽》原文及译文
《待贾而沽》ppt课件2
《待贾而沽》ppt课件1
《待价而沽》ppt课件1
苏教版选修《待贾而沽》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