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事事关心》教案及练习
作者:   上传者:gfdsfdsfuuikk  日期:08-07-23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玄xuán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埋头苦干:不理会旁边的事情,集中精力,勤奋工作。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执政者提出要求。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不足为据:不可以作为依据。
诓kuāng:骗。
省xǐng悟:醒悟。
脊梁:脊背。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2.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3.背景链接
写作背景:
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当时,日寇的铁蹄早已践踏了我东北领土,国民政府却采取不抵抗主义,只是希望国际联盟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国联却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活动。舆论界曾有“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已荡焉无存”的论调。鲁迅作为民族之魂的思想家,既痛感寄希望于国联的自欺与求神拜佛的荒唐,更清醒地意识到悲观论调的荒谬与危害,于是写下了此文,旨在警醒国人,振奋民族精神。
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其写作特征是“从实入手,以实论虚”,取材的特点“大中取小,小中见大”。它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用例证、引证、喻证、归谬等多种 论证方法。本文就是选自鲁迅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中的一篇。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本文以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语言,驳斥了“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这一国民党反动派政客及其走狗文人诬蔑中国人民的错误论调,表达了作者强烈地要求振奋民族精神,不惜任何代价解救国难的思想感情。
二、文章脉络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摆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个被反驳的论点及其论据。
第1段:作者摆出了对方的论据。
第2段:是从上段论据中得到的论点。
第二部分(3-8),分别针对敌论的论证和论点进行反驳。可分两层。
第一层(3-5),从对方的论据出发,反驳了对方的论证过程,即通过揭示对方论点和论据之间缺乏逻辑关系来确定对方的论点不能成立。
第二层(6-8),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有并未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根本一驳倒了对方的论点。
第三部分(9),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三、写作方法
1、针对敌论,先驳论证,反驳论点,层层反驳。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驳论证和驳论点两种反驳方法。
在摆出敌论的论据和论点之后,作者分两步进行了反驳,先反驳了对方的论证过程,指出中国人现在失掉的是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然后针锋相对地提出,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根本上驳倒了对方的论点。通过反驳敌论的论据和论点,把敌论驳得体无完肤,显示了严密的逻辑性。
2.文章语言犀利、生动、洗练而又周密。
如:“他信力”和“自欺力”;第一段中的“总”、“只”、“一味”等。“他信力”和“自欺力”这两个词的使用,从修辞上说,这是仿词。你说“自信力”,我来个“他信力”,既十分巧妙地指出对方论证的不严密,又揭示了某些人愚昧麻木的实质,再加上一个“自欺力”来批判,可谓入木三分,语言生动、洗练。第1段中“总”、“只”、“一味”这三个副词的使用,也很见功力。“总”,表示时间之长,频率之高;“只”,表明根本不作别的考虑;“一味”,表明专注于此,表明陷于泥淖之深。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周密。行文语言的洗练还表现在反复阅读之后,也找不出哪个词可有可无甚至意义不大,而越读越有味。例如“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一句包含着好几个层次的意思。最基本的意思是他们的光照耀辉着历史;另外还包括的意思有:①正史也掩不住他们的光耀;②所谓的正史,其实不是真正的历史;③所谓的正史,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这些丰富内容的流露,对于中心的表达也更深刻,更有说服力。同时,这样的语言才凝练隽永,耐人寻味。
四、问题探究
1、我们是不是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朴后继地战斗,不过一而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这些人也是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大量的事实论据摆在了面前,说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人在,且这是历史的主流。
结论l: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结论2: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结论3:观察、分析事物,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主流,而不应当被一点表面现象所迷惑。
2、句段理解:
⑴中心句;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句,是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个被反驳论点的关键句。从逻辑上说,它揭示了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因为根据双方都肯定的事实,作者承认有些中国人早就失掉了自信力;但根据对方用意,作者指出对方用一个钱称命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荒谬的。从情感上说,这句话是对对方谬论的怒斥。
⑵重点句:(1)两年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神。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这段中列举了三个论据,作者在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作者先摆出敌论的论据,为后文的批驳做好了铺垫。(2)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这句是由上面的论据得出的观点。敌论树立了,等于为批驳树立了箭靶。
⑶总结句: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是作者在批驳敌论之后得出的结论,作为思想家,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不仅热情地赞颂这些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人们,而且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看问题的正确方法。
⑷过渡句:(1)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力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这一句承接上文中的“自夸…‘地大物博”、“希望着国联”、“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这些现象,引出下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
(2)“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两句是紧承上文对敌论论证的反驳,中国人正发展着“自欺力”,一个“然而”一转,引出在“自欺”的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紧接着作者在下文开始用事实来批驳敌论点。
【练习解答】
一、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提出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分两步反驳了对方的观点。首先是反驳论证,即通过揭示对方论证过程中不合逻辑,材料不能证明观点来反驳。文章3、4、5、段指出,根据1段的三个“事实”,只能证明有些中国人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而不能证明全体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然后是反驳论点,6-10段作者通过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针锋相对地驳倒了对方的观点。
二、1、不能根据某些个别的事实对整体中国人作出判断。
2、不是,是指那些“求神拜佛”的国民党官员和“社会名流”。
3、“脂粉”比喻某些人自欺欺人的伪装。“筋骨”比喻广大人民群众。“脊梁”比喻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4、“状元宰相”指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地底下”指处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
三、《事事关心》是立论,写作目的是提出并证明“既要读书,又要关心政治”的观点。写法上主要引出并分析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撰写的对联来论述自己的观点。本文是驳论,写作目的是驳倒“有人”提出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写法上主要通过驳论证和反驳论点来驳倒对方。
【类文品析】
“友邦惊诧”论
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②,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③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报上不是说过,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④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横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那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
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几句电文,说得明白极了:怎样的党国,怎样的“友邦”。“友邦”要我们人民身受宰割,寂然无声,略有“越轨”,便加屠戮;党国是要我们遵从这“友邦人士”的希望,否则,他就要“通电各地军政当局”,“即予紧急处置,不得于事后借口无法劝阻,敷衍塞责”了!
因为“友邦人士”是知道的:日兵“无法劝阻”,学生们怎会“无法劝阻”?每月一千八百万的军费,四百万的政费,作什么用的呀,“军政当局”呀?
写此文后刚一天,就见二十一日《申报》登载南京专电云:“考试院部员张以宽,盛传前日为学生架去重伤。兹据张自述,当时因车夫误会,为群众引至中大⑤,旋出校回寓,并无受伤之事。至行政院某秘书被拉到中大,亦当时出来,更无失踪之事。”而“教育消息”栏内,又记本埠一小部分学校赴京请愿学生死伤的确数,则云:“中公死二人,伤三十人,复旦伤二人,复旦附中伤十人,东亚失踪一人(系女性),上中失踪一人,伤三人,文生氏⑥死一人,伤五人……”可见学生并未如国府通电所说,将“社会秩序,破坏无余”,而国府则不但依然能够镇压,而且依然能够诬陷,杀戮。“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注释: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十字街头》第二期,署名明瑟。②学生的请愿指一九三一年十二月间全国各地学生为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到南京请愿的事件。对于这次学生爱国行动,国民党政府于十二月五日通令全国,禁止请愿;十七日当各地学生联合向国民党中央党部请愿时,又命令军警逮捕和枪杀请愿学生,当场打死二十余人,打伤百余人;十八日还电令各地军政当局紧急处置请愿事件。③哀求国联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十一月二十二日当日军进攻锦州时,又向国联提议划锦州为中立区,以中国军队退入关内为条件请求日军停止进攻;十二月十五日在日军继续进攻锦州时再度向国联申诉,请求它出面干涉,阻止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华战争。④冯庸大学奉系军阀冯庸所创办的一所大学,一九二七年在沈阳成立,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停办。⑤中大,南京中央大学。⑥中公,中国公学;复旦,复旦大学;复旦附中,复旦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东亚,东亚体育专科学校;上中,上海中学;文生氏,文生氏高等英文学校。这些都是当时上海的私立学校。
1、选文中摆出的敌论论点是 ,论据是 。
2、文章用了“友邦人士”的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了”的事实,有力地批驳了“友邦人士,莫名惊诧”的谬论。请回答:
⑴第一、二个“不惊诧”,说明“友邦人士”是(  )
⑵第三个“不惊诧”说明“友邦人士”是(  )
⑶一个“惊诧了”,说明“友邦人士”是(  )
A、日本帝国主义的同伙  B、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后台  C、中国人民的死敌
3、解释加点的字词。
⑴长此以往,国家不国(国: 国: )
⑵永远国下去(国: )
⑶惊诧:
4、本文的语言感情色彩非常鲜明,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⑴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
摆:
⑵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
可怜之至:
⑶好个“友邦人士”!
好:
5、本文最后一段是什么时候写的?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参考答案:1、论点: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论据: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 2、依次填:ABC 3、⑴国家;成为国家⑵像个国家⑶惊讶,诧异 4、⑴活画出了“友邦人士”故作文明的丑态。⑵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学生的同情。⑶反语,以正说反,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友邦人士的激愤之情。 5、写完前文之后过了一天写的。这段内容摘引了《申报》南京电文与《教育消息》栏内官员无恙,学生死伤的事实,与国府通电中的“殴伤中委”等捏造事实对比,有力地驳斥了诬陷学生的无耻之词。由此可见,“后 记”的内容是用事实痛斥国民党政府杀戮爱国学生的罪行,是用来批驳反动电文的,是驳论据。)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事事关心》教学设计4
邓拓《事事关心》原文阅读
《事事关心》ppt课件2
《事事关心》练习
《事事关心》教案3
《事事关心》教案2
鄂教版九年级上《事事关心》教案1
《事事关心》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