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汉魏晋诗三首》《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及练习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08-14


一. 本周教学内容: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梦游天姥吟留别》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古诗十九首》也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失意文人仕途碰壁后所产生的生命无常、及时行乐等颓废情绪。这类诗反映了东汉末年儒家思想崩溃,乱世人生观盛行时文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状态。《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上成就相当突出。将抒情、议论、叙事、写景融而为一,达到高度的自然和谐;善于抓取人物的典型活动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语言浅近凝炼,自然和谐。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 

陶渊明(365——427)中国晋宋时期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他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 ,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 、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 ,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二. 内容简介: 

1.《迢迢牵牛星》起首两句描写环境,中间四句描写织女,最后四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诗中充满着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使诗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美感。 

2.《归园田居》开头八句写归田的原因,可以说是整组诗(共五首)的一篇总序,以议论出之,跌宕飞动,而结到“归园田”之上;“方宅”以下十句写田园景象,天然逼真,是一幅生动的村居图;最后两句换笔另收,与起首一段呼应。全诗以质朴真淳的语言写出,而音节铿锵,元气淋漓,得自然之美。 

    结构图:      摈弃世俗 

                  回归本性 田园美景 

                  村居之乐 本性复苏 

                  心旷神怡 

3.《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一自然段:写天姥山的位置和地势。 

第二自然段:详写所游梦境。 

第三自然段:梦醒后的感想。 

  

三. 难点解析: 

1. 揣摩“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评析: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恐不确。“盈盈”不是形容水,它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 “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这句诗用了“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2.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 

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是世外桃源的光景,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近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3.《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艺术特点: 

(1)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2)消极因素与积极精神 

本诗流露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之类的情绪,是当时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想,表现出消极的一面。  但全诗更通过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封建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达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模拟试题】 

一. 基础部分: 

1.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纤纤擢素手(引、伸出)          相去复几许(距) 

       少无适俗韵(韵律)                羁鸟恋旧林(束缚) 

B. 契阔谈讌(通“宴”)               悠悠我心(悠闲) 

       方宅十余亩(方形的)             榆柳荫后檐(遮蔽) 

C. 老大徒伤悲(徒然,白白地)    焜黄华叶衰(衰败) 

     暖暖远人村(模糊不清的样子)        俯身散马蹄(使……裂开) 

D. 山不厌高(厌恶)                    绕树三匝(周,圈) 

   周公吐哺(哺育) 

2. 对《归园田居》一诗中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尘网”,喻污浊、黑暗的官场。 

B.“羁鸟”,以关在笼中的鸟自喻。 

C.“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 

D.“樊笼”,指囚牢般的社会制度。 

3. 对《归园田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前四句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误入尘网的懊悔。 

B. 诗的第五、六句总领第二层,概括出对旧林故渊的恋和思。 

C. 诗的七至十八句随意拾取隐居田园的典型情境以突出自然。 

D. 诗的末两句呼应开头,抒发了归隐田园后恬然自得的心情。 

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依据。 

B. 天姥连天向天横    横:纵横。 

C. 熊咆龙吟殷岩泉    殷:震响。 

D. 恍惊起而长嗟      恍:恍然,猛然。   

5. 读这首唐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歌开篇便交代了入梦之由。以瀛洲、天台、五岳、赤城作为天姥山的反衬,写出天姥山的峭拔的雄姿。 

B. 诗人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两句过渡。用“梦”点题,既交代了“梦”之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用轻快的笔触引入梦境。 

C. 作者以丰富异常的想象力,描写了梦游天姥的景象。 

D. 诗篇结尾以“访名山”与“事权贵”对照,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和绝不媚事权贵的正气。 

6. 下列对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梦游名山,内容丰富、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B.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C. 诗中写神仙出现时,“日月照耀金银台”“仙之人兮列如麻”等句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宫廷生活的向往。     

D. 在这首诗中,李白对权贵表现出一种蔑视,对个人的尊严表现出了强烈的追求。 

7. 对诗中语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天台山之高,以衬托出天姥山高峻挺拔的宏伟气势。 

B.“势拔五岳掩赤城。” 

说的是天姥山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 

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表现了作者在当时社会里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D.“栗深林兮惊层巅。” 

说的是游山时为山林的幽深而战栗,为层巅的险恶而惊恐。 

  

二. 阅读部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8. 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交代劳动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 第三、四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务农,“清除”各种杂草。 

    C. 第五、六句写“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沽衣湿。 

    D. 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作只为了获得好收成。 

9. 此诗与课文《归园田居(其一)》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首写归隐生活的愉快,一首写田园劳动的艰辛。 

    B. 用比喻、对比写归隐,用白描、口语写耕作。 

    C. 一首是五言古体诗,一首是五律。 

    D. 一首情趣与理想相映衬,一首平淡与醇美和谐统一。 

10. 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实后虚,相互衬托,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自然平淡,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 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醇美的诗意。 

    D. 以“沾衣”代写躬耕的所有艰辛,是因为归隐生活的乐趣大于辛劳,故才“不足惜”。 

  

(二)阅读下面一首汉乐府,回答后面的问题。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1. 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家中有阿谁”表现出老兵在归途中急切盼望与家人团聚的心情。 

    B.“松柏冢累累”,得到的回答与老兵的渴望形成对比,家破人已亡。 

    C.“不知贻阿谁”以饭熟不知给谁,说明家乡已成为寂寥无人的荒村。 

    D. 结尾两句以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出老兵的神情恍惚和内心痛苦。 

12. 对这首乐府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五言古诗,揭露了汉代兵役制度的野蛮和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 

    B. 从十五到八十,六十余年未着一字,而着重写“归”,可谓匠心独运。 

C. 将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以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民生的多艰。 

D. 诗句语言平实无华,情调悲怆幽怨,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十分成功。 

  

(三)对比阅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3. 关于两首诗在内容上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梦游》一诗通过对奇特梦境的描绘,抓住了绿水的清幽、日出的壮观、奇花异石的迷离诱人、山雨欲采的光怪陆离,尤其是仙境的富丽堂皇的特点,展示了诗人理想中的世界。 

    B. 如果说《梦游》一诗是以梦游的虚幻方式来写,那么《茅屋》一诗则是以写实为主,全诗围绕茅屋设置三景:风吹    屋破、群童相欺、雨夜屋漏,表现出诗人生活中的苦痛。 

    C. 两首诗在内容上的相同之处是都想表述一种美好的愿望,用诗来表达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D. 两首诗的不同之处是《梦游》表达了诗人憎恨封建社会,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以及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茅屋》一诗则由自己现实中的苦痛,进而表达出对天下所有穷苦百姓的关怀,希望他们不再受风雨之苦。全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救世济人的热情。 

14. 对两首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梦游》一诗借梦幻奇景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从而表现出自己的政治态度。《茅屋》一诗则借现实中的苦痛来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胸襟。 

    B.《梦游》一诗运用了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运用悬念、铺垫、衬托等写作手法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C.《茅屋》一诗如实写生活之苦,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材料时,层层深入,采用的是现实主义写法。 

    D.《梦游》一诗是七言古诗,句式多变,节拍也有缓急,易于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茅屋》一诗则兼用长短句,打破了七言的束缚,诗人的感情也自然倾泻出来。 

15. 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分别用一个偏正短语来概括两位诗人的形象。 

李白是                                         。 

杜甫是                                         。 

  

(四) 

16. 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选出对该诗分析不当的—项(    )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敬亭山在宜州(今安徽宜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李白一生共七次游宜城,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载秋他游宣州时,距他于天宝三载被迫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     

A. 一、二句是说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长空的一片白云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 

    B. 三、四句意为鸟和云彩如影随形,难舍难分,只剩下敬亭山孤孤单单,无限凄凉。 

    C. 诗中“尽”和“闲”二字,酿造了一种“静”的境界。 

    D. 诗的后两句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表达了诗人和敬亭山之间的强烈的感情。 

       


  



【试题答案】 

一. 1. C(A. 韵:天性,本性   B. 悠悠:长久的样子   D. 食物)   

2. D(D项“制度”说法不对) 

3. C(C项既是“典型情境”就非“随意拾取”。) 

4. B(横:遮断。) 

5. A(作者写瀛洲并非为写出天姥山的峭拔的雄姿)  

6. C(作者写仙境为了表现对世俗的不满) 

7. D  

二. (一)8. D    9. C    10. B 

(二)11. C   12. D 

(三)13. D(D项天下寒士。) 

14. B(B项中无悬念修辞手法。) 

15. 豪放不羁的狂士;忧国忧民的诗人 

16. B(解析:三、四句的意思是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只有”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B项分析是错误的。)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