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教学参考 >>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参考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11-04


文史哲合一的传统  
    中国学术历来有文史哲不分的传统,先秦诸子散文其实是哲学著作,所以我们会讨论精神超越的问题。又是历史文献,所以我们会谈论“轴心时代”。又是文学作品,在理性的思辨中处处折射出形象思维的光彩,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毛泽东就直接引入自己的词作),“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更不用说庄子散文中的盘旋而上者九万里的鲲鹏,以及《秋水》中的河伯海若等形象。它们成为中华文学的重要源头。 

《战国策》  
    《战国策》,出自战国中晚期各国史官之手,记载当时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史实。成书于秦,经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整理编订。 
    《战国策》属国别体,全书分十二国策,本篇选自《齐策》。 
    《战国策》不但是一部史书,还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它记载和描述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活动,文笔恣肆,语言流畅,写人叙事形象传神,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比如这篇《冯谖客孟尝君》就写得人物形象生动有趣,故事情节一折三波。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讲解 

冯谖客孟尝君 
◎冯谖xuan1,齐国游说之士。客,做门客。◎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齐湣王时为相。其父田婴在齐宣王时为相,并受封于薛,故本篇中有\'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之说。田婴死后,田文袭封地,封号为孟尝君。孟尝君好养士,据说有门客三千,成为以养士而著称的\'战国四公子\'之一。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属,通嘱。◎好,hao4,爱好,擅长。◎诺,答应声。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以,因为,因为孟尝君的态度而轻视冯谖。◎食si4,通饲,给人吃。◎草具,粗劣的饭菜。具,供置,也能作酒肴。◎有顷,不久。◎铗jia2,剑。◎比,比照。◎揭,举。◎过,拜访。◎客我,待我以客,厚待我。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给ji3,供给。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 
◎出记,出了一个文告。记,古代一种公文文种。◎计会kuai4,会计。◎责,同债。债的本字。◎署,署名,签名。(可见\'记\'不能作帐册,而当作告示。)◎负,辜负,对不住。  

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谢,道歉。◎愦kui4,心思烦乱。◎懧,同懦。◎不羞,不以为羞。◎约,缠束,约车即套车。◎券契,债契。债务关系人双方各持一半为凭。古时契约写在竹简或木简上,分两半,验证时,合起来查对,故后有合券之说。◎市,买。◎反,同返。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合券,验合债券。可知前面不应解为“债务契约”。◎矫,假托。◎按:此节描述《史记》更合情理。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下陈,堂下,后室。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区区,少,小,此亦隐指放债之利。◎拊,抚育,抚慰。◎子其民,视民如子。◎贾,做买卖。贾利之,做买卖获利。(不必视为名词作商人解。)◎说,通悦。◎休矣,算了吧。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期ji1,一年。◎齐王,齐湣王。◎就,归。◎国,指孟尝君的封地薛。◎顾,回顾,旁顾。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乘sheng4,古代四马一车为一乘,亦可泛指车。◎梁,大梁,魏的国都。◎放,放逐。◎虚上位,把上位(宰相之位)空出来。◎先驱,驱车在前。◎反,返。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太傅,官名,为辅弼国君之官。掌制定颁行礼法。◎赍ji1,辞海有三义,1、以物送人;2、旅人携带之物;3、带着,抱着。此显然以3为适。◎文车,文饰华美的车辆。◎驷,四马驾的车,比较:乘不一定是四马,驷一定是四马。◎服剑,佩剑。◎封书,写信,古代书信用封泥加印,故曰封书。◎谢,赔礼道歉。◎不祥,教材说糊涂,或不吉祥。其实祥还通详,审慎,不详即失察。◎被,遭受。◎祟,灾祸。被于宗庙之祟,即遭受祖宗责罚。◎沉,沉溺。◎谄谀chan3yu2之臣,阿谀奉承的奸臣。◎不足为,不足道。◎顾,顾念。  

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纤介,介同芥,纤丝与草籽,比喻级微小。  
  

  
参考资料: 

说\'书契\' 
林澐 

    关于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古书有不同的说法。先秦时代的《易·系辞传下》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系辞传下》中又说,\'作结绳\'和\'作八卦\'都是庖牺氏的事。虽然\'后世圣人\'究竟是谁没有说,总之是庖牺氏以后的事了。后来假托孔安国作的《尚书序》中说:\'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把结绳说成是伏牺氏以前的事。但仍然认为:书契的发明晚于结绳,而且是代替结绳之用的。 
  \'书契\'一词,今天的《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都列出两种解释,以《辞源》为例,一是\'犹言文字\';二是\'契约之类的文书凭证\'。而且,从这些辞书所举的书证来看,都认为《易·系辞传下》和《尚书序》中的\'书契\'是指文字而言,而《周礼》中提到的\'书契\'是指契约之类的凭证而言。 
  其实,这些辞书中列出的两种解释,都不是\'书契\'一词的本义。 
  在纸发明以前,用简牍为主要书写载体的时代,\'书契\'本来是人们生活中习见的一种事物。它一般是一式两份,一方面在两件简牍上都写上字,另一方面把两者并在一起,同时在一侧刻上一定数量的齿,然后由当事双方各执其一,作为便于验对的凭证。用文字记录有关事项,刻齿就起到今天盖骑缝章的作用。今天在居延、敦煌等地发现的汉代简牍中,可以见到很多这种又写了字又刻有齿的\'书契\'。有的是涉及粮、钱、物出入往来的凭据,有的是出入关卡的通行证,有的是执行边防任务的证件,不一而足。据日本学者米刃山明的研究,刻齿不但起验对的作用,不同齿形和齿数还起着记录有关数值的作用。〔1〕 
  《周礼》中提到的\'书契\'正是指的这种东西。例如《周礼·质人》\'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凡卖儥(买)者质剂焉。大市以质,小市以剂。掌稽市之书契,同其度量,壹其淳制,巡而考之。犯禁者举而罚之。凡治质剂者,国中一旬,郊二旬,野三旬,都三月,邦国期。期内听,期外不听。\'东汉学者郑玄注释这段文字时说:\'质剂者,为之券藏之也,大市人民、牛马之属用长券;小市兵器、珍异之物用短券。\'\'书契,取予市物之券也。其券之象,书两札,刻其侧。\'可见郑玄还了解这种在市场上做买卖时曾经广泛使用的券契,它既是交易的凭证,又是发生纠纷打官司的依据。\'书两札(札也就是简),刻其侧\'扼要而准确地表现了券契的特征。《周礼·小宰》中也提到\'书契\',\'以官府之八成经邦治:......六曰听取予,以书契;七曰听卖买。以质剂......\' 
  郑玄注文中引郑众的说法:\'书券,符书也\'也是对的。关于汉代的符券可以举一个例子。在敦煌酥油土汉代烽燧遗址出土一件木质的符券,长14.5厘米,宽1.2厘米,正面写着\'平望青堆燧警候符左券齿百\',下端有一穿孔,穿着一条黄绢绳,以便佩带。这件警候符的上端右侧有一个刻齿,齿的缺口中有一个左半的\'百\'字。〔2〕看来,在验证持符者的身份时,不但要把这件\'左券\'和右券的刻齿对上,还要使缺口中的百字的两半密合。这比单靠刻齿对合更加郑重其事。 
  因为竹木易朽,汉代以前的书契现在还没有发现过。但战国文献中常提到\'左契\'、\'右契\'。如《老子》中有\'是以圣人执左契,不责於人。\'《礼记·曲礼》中有\'献粟者执右契\',《战国策·韩策》中有\'操左契,而为公责德於秦、魏之主\',等等。还有的文献中提到券契的齿,例如《管子·轻重甲》\'与之定其券契之齿,釜区之数。\'《列子·说符》\'宋人有游於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说符》的记载明显反映了刻齿兼有记数值的作用。由此可见,现在一般认为是战国成书的《易·系辞传》中使用的\'书契\'一词,理应是指这种既写字又刻齿的券契。 
  汉代以后。简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唐代的陆德明对这种刻齿的券契已经不甚了了,他在《经典释文》中解释《尚书序》\'书契\'一词时说:\'书者文字,契者刻木而书其侧,故曰书契也。一云:以书契约其事也。郑玄云:以书书木边言其事,刻其木,谓之书契也。\'他不知道书契上的文字本来是写在简牍的正面的,而契才是刻在简牍的侧面的,把郑玄说的\'书两札,刻其侧\'误解为写字也是写在简牍的侧边。还把他的这种理解强加在郑玄头上。当然,像上文提到的警侯符,在侧边是写一个百字用以合符的,所以陆德明说的\'书其侧\',不能说全不对。但应该强调的是,真正能起到\'言其事\'作用的文字,本是写在简牍正面的。陆德明所提到的另一种解释\'以书契约其事也\',已经不再把\'契\'理解为刻齿,就使\'书契\'一词变成\'起契约作用的文书\'之意。这种倾向,早在东汉已经出现了。郑玄在注《周礼·小宰》\'六曰听取予,以书契\'时,不采取郑众\'符书\'的说法,而主张\'书契,谓出予受入之凡要。凡簿书之最目、狱讼之要辞皆曰契。《春秋传》曰:’王叔氏不能举其契’。\'就把契虚化为\'总帐\'、\'案卷\'的抽象意义了。唐人贾公彦作疏时曲意附和郑玄的说法,批评郑众说:\'云’书契,符书’也者,谓官券符玺之书。此据官予民物,何得为符玺之书解之?\'这是因为贾公彦根本不知道汉代的\'符书\'是什么样子,把它误解为有官印的文书。其实,在居延和敦煌简牍中,不少官方的钱物出入凭证正是和符书一样有刻齿的。所以《周礼·冢宰》的\'书契\',和《周礼·质人》的\'书契\'一样,也是\'书两札,刻其侧\'的券,并不需要另作解释。就是《左传》中的\'晋侯使士平王室,使王叔氏与伯舆合要,王叔氏不能举其契。\'其中提到的\'要\',在当时也正是书契形式的合约,而不是一般意义的文书。 
  东汉时代是一个纸和简并行的时代,刘熙《释名·释书契》中说:\'书,庶也,纪庶物也。亦言著之简、纸,永不灭也。\'正反映了这种过渡性的历史特点。该篇中还提到\'契,刻也。刻识其数也。\'可见古来简牍侧面刻齿纪数的习惯还没有全然淡出人们的意识。但是\'书契\'一词毕竟不是人人都知道其本义了。随着\'书契\'之\'契\'在含义上的虚化,人们对\'书契\'一词的理解就越来越偏重于文字一义了。所以,班固在作《汉书》时使用\'书契\'一词,就几乎完全当成\'文字\'的典雅的说法了。如\'自书契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经传所称,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谥,辅佐不可得而称矣,\'(《古今人表》)\'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至孔氏籑之,上继唐尧,下讫秦缪。\'(《司马迁传赞》)。特别是对中国文字学产生巨大影响的《说文解字》,在其《叙》中先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接着又说\'仓颉之初作书\',也是把\'书契\'和\'书\'作为同义语换用的。因此东汉以后的文人学士,绝大多数都承袭了这种习惯的用法。伪古文尚书序的作者,正是把\'书契\'作为文字的同义语来用的,所以在\'造书契\'之后,紧接着就说\'由是文籍生焉\'。 
  到了唐代,像陆德明那样还能重视\'书契\'一词原始意义的学者,不止一个。颜师古在注《汉书·古今人表》\'书契\'一词时,就提出了\'契,谓刻木以记事。\' 
  而李鼎祚《周易集解》中把《系辞传》中的\'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解释为:\'百官以书治职,万民以契明其事。\'他们虽然都主张书契之契不能虚化,但把它分别解释为文字和刻木,还是没能弄明白古时的\'书契\'究竟是什么东西。 
  根据以上分析,今天在辞典中为\'书契\'作解释,至少应该列出三条:第一条最原始的意义,应该是\'正面写字、侧面刻齿以便验对的竹木质券契\'。可引《周礼·质人》及郑玄注和《周礼·小宰》及郑司农注为主要书证。第二条是\'有契约性质的文书\',可引《周礼·小宰》及郑玄注为主要书证。第三条是\'指文字\',可引《说文解字叙》中先说仓颉造书契,后又说仓颉作书为主要书证。但是,第二、第三种解释其实都是汉代人的认识,所以先秦文献如《易·系辞传》中提到的书契,显然应该按其原始的意义来理解才对。 
  近代殷墟甲骨发现后,最早的甲骨研究者之一罗振玉认为从甲骨刻辞可以\'知古书契之形\', 
他说:\'仓颉之初作书,盖因鸟兽蹏迒之迹,知最初书契必凹而下陷。契者刻也,《荀子》之锲即契之后起字。小而简册,大而钟鼎,莫不皆然。故龟卜文字为古人书契之至今存者。\'〔3〕他对\'书契\'一词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即\'刻出来的文字\'。到1912年发表他收藏的甲骨文时,就起名叫《殷墟书契》,后来又陆续出了《殷墟书契后编》、《殷墟书契续编》。这样一来,甲骨文就被很多研究者称为\'书契\'了。虽然早在1904年孙诒让的《契文举例》一书中已经把甲骨文称为\'契文\',但这只是说甲骨文是刻成的文字而已。经罗振玉这样一发挥,就把古已有之的\'书契\'一词重新被诠释为刻成的文字了。 
  甲骨文被发现后,古文字学界和一般知识界长期流行一种误解:认为商代既然没有纸,写字就只能用刀刻在甲骨上的。罗振玉知道甲骨文中的\'册\'字是象简册之形的,所以竹木制的简在商代也肯定已经存在。但他大概相信蒙恬造笔之说,所以他认为先秦简册上的字也是刀刻的。这种\'书契\'就是用刀刻成的文字的见解,影响很广,例如朱自清在《经典常谈·〈说文解字〉》中就说:\'’契’有’刀刻’的义;古代用刀笔刻字,文字有’书契’的名称。\'《辞海》还把这种观点写进辞条\'书契\'中,\'①指文字,契就是刻,古代文字多用刀刻,故名。\' 
  其实,田野考古证明,早在文字产生之前的仰韶时代,陶器上美丽流畅的花纹就是用毛笔绘制的,陶器上不同形式的记号也是用毛笔作出来的。原始的有很强图画性的文字,自然应该也是使用毛笔写的。在早于殷墟的时期,郑州小双桥遗址中就已经发现过朱笔和墨笔写在陶大口尊上的文字。〔4〕殷墟的卜用甲骨上不仅有刻的卜辞,同时也存在朱墨两色的书写文字。〔5〕此外还有写在石器、玉器上的文字残留下来。而商周时代的青铜器铭文,也是先用毛笔写出来,再制成范的。〔6〕商代和西周时代实际存在大量毛笔写的简牍文字,只是因为比甲骨刻辞和铜器铭文易朽而不能保存到今天。认为那时人们只能用刀来刻字,完全是因为考古工作开展不够充分,以偏概全而造成的误会。 
  所以,对于学术界已经通行的用\'书契\'作为殷墟甲骨文代称的做法,可以不持异议。但对于不顾历史实际,把\'书契\'解释为刻成的文字,而且当作这个词的原始意义,则是应该坚决摈弃的!最后,还想附带谈一个问题。和罗振玉把甲骨文称为\'书契\'相联系,有一些学者便主张我国文字是因宗教的用途而由神职人员创制的。这同样也是一种以偏概全而造成的误会。先秦的\'书契\'既然并不是指甲骨文,而是指既写字又刻齿的用途不一的契券,这种有字契券的主要用途是在处理经济事务和行政管理事务,所以我国文字的产生原因,显然不应仅从宗教用途考虑。 

【参考文献】 
  〔1〕[米*刃]山明.刻齿简牍初探--汉简形态论.载日本木简研究第十七号,胡平生.简牍刻齿可释读.载中国文物报,1996,3月3日第三版介绍了米刃山明的研究成果. 
  〔2〕敦煌县文化馆.敦煌酥油土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木简,汉简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3〕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余说第四.1910. 
  〔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995年郑州小双桥遗址的发掘.华夏考古1996.3. 
  〔5〕刘一曼.试论殷墟甲骨书辞.考古1991.6. 
  〔6〕洛阳市文物工作队.1975-1979年洛阳北窑西周铸铜遗址的发掘.考古1983.5.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2月第1期 


 古代货币单位\'钱\'  

  货币是由于商品生产发展到需要相互交换时才产生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统一了币制,规定货币分为两等:以黄金为上币,用镒为计算单位,一镒就是二十两;以铜为下币,用钱为计算单位,秦汉的一两是二十四铢钱,就是说一斤(十六两为一斤)铜可铸钱32个。到汉代也还是这样将货币分为两等,只是每个铜钱的份量减轻了,有了八铢和五铢钱的。王莽时期,五铢钱非常盛行。   
  古代说\'赐百钱\'就是赐一百个铜钱,铜钱是圆形方孔的,秦时称\'秦半两\',即一个铜钱重半两,叫十二铢钱。铢是表示钱的重量的单位,这些都不能与现在的人民币来进行准确的换算。   
  作为货币的黄金,古书上常不用镒、两计算,而说多少\'金\',如\'马一匹百金\'、《河上贫者》中说\'千金之殊\'等。到底一金是多重呢?这是战国时代量制的说法,但由于各诸侯国量不同,因此一金的重量也不同,有的一金就是一斤,有的一金是一镒。近年来出土的楚国金币就是一斤币,重半斤。到了六朝以后,开始流行银币、金币都以两为计算单位,铜币用\'文\'为量词了。钱成了铜币的通称,现在我们说一个铜钱,那时就叫\'钱一文\',如《宋定伯捉鬼》说\'得千五百文\'就是卖羊得了一千五百个铜钱。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笔记整理
《峨日朵雪峰之侧》知识点
写作《学写故事》知识点
《活板》知识点梳理
《反对党八股》复习案
《海底两万里》阅读计划
《孙权劝学》知识点总结
《桃花源记》知识点汇总
《回延安》知识点及课后题探究
《紫藤萝瀑布》的想象手法
《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
《孔雀东南飞》知识点整理
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知识点梳理
《子衿》知识点
《驿路梨花》主要内容
《驿路梨花》预习知识点
《伟大的悲剧》墓志铭(6篇)
《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梳理
《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
《虽有嘉肴》文言知识梳理
《北冥有鱼》知识点
《劝学》知识点归纳
《屈原》知识点总结
《诫子书》复习资料
《壶口瀑布》介绍
《登勃朗峰》预习知识点
《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教学资料及练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总结
《驿路梨花》知识点总结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预习知识点
《冯谖客孟尝君》ppt课件2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设计2
《冯谖客孟尝君》ppt课件1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1
《冯谖客孟尝君》原文和译文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