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八年级上(初二上) >>课文练习 >>
北师大版《夜雨诗意》《听听那冷雨》《雨夜奇袭》同步练习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11-12


【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夜雨中,人生和历史都在蹒跚。——余秋雨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惊蛰(   )炮制(   )贮足(   )熨帖(   )泥泞(   )憬悟(   )涟漪(   )斫折(   
3、根据课文补充词语。
出奇__胜  死心__地  __影自怜  想入__ __  料料__ __    __ __沥沥    淋淋__ __  难以__效
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它也能使一个非军事的人生计划改弦易辙。
改弦易辙:
⑵夜雨曾阻止过一触即发的争斗。
一触即发:
⑶李商隐著名的《夜雨寄北》堪称其中典范。
堪称:
典范:
5、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项是(  )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  ①  ,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    ②  ,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  ③  。 A、①确信  ②摧残  ③诬蔑      
B、①确信  ②摧毁  ③蔑视
C、①坚信  ②摧残  ③诬陷      
D、①确定  ②残杀  ③诬蔑
【语言表达训练】
6、《听听那冷雨》这篇诗质的散文,以______为主线,表达了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__________却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主题思想。
7、联系《夜雨奇袭》,就《夜雨诗意》一文中的某一句话发表自己体会、看法。
8、写出三句和雨有关的古诗句,注明作者、出处。⑴
9、名著阅读。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上面这段文字出自《      》,作品的主人公是       
(2)从整部作品看,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10、仔细观察右边的漫画《简约家书》,假如你看到了这一场景,会对漫画中的那位母亲说些什么?
【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1-14题。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是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暗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11、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由“雨”联想到“方块字”,这样联想合理吗?为什么?
12、文章最后一段说“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作者为什么用“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
13、通读全文,作者为什么要选“雨”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为什么要加“冷”字?
14、大量使用叠词叠句是本文语言运用的一大特色,请你举出实例赏析其妙处。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夜雨诗意》课文没节选的片断,完成15-18题。
几年前我在庐山旅行的时候,常常能在荒岭草径边看到房屋的废墟,断壁残垣显示出它们曾经是一座座精雅别墅的所在,而不是当地山民的居舍。不知是哪些富有的雅士诗兴突发,要在这儿离群素居,独享自然。然而,最终他们都没有久住,我想多半是因为无法消受荒山夜雨时可怖的氛围。但毫无疑问,此间的诗意却是无与伦比的充沛。
去年我遇到一位美国教授,闲谈间竟也提到了夜雨。教授说,他也深深迷恋着这种诗意,所以特意在城郊的山顶造了一间考究的白木房子,只要有夜雨袭来,他就立即驾车上山。
他邀请我到他的白木房子里住几天,我至今未去。但完全能想象,他对夜雨的领受与我的感悟大为逆反。苦旅的狼狈不见了,荒寂的恐怖不见了,只是在紧张生活的空闲,读一首诗,亲抚一下自然,一切是那样的轻松和潇洒。
在这里,我们显然遇到了一个美学上的麻烦。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要与艰难相伴随,当代交通工具和营造手段使夜雨完全失去了苦涩味,其间的诗意也就走向浮薄。我至今还无法适应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加上火车、汽车和高压电线,尽管我对这种文明本身毫无推拒之意。去一趟四川恨不得能买到当天的飞机票,但家里挂的却要一幅描尽山道奇险、步履维艰的蜀山行旅图。在灯光灿烂的现代都市街道上驾车遇雨,实在是谈不上多少诗意的,只有一次在一个海滨。天色已晚,瓢泼大雨就像把我们的车掉进了大瀑布的中心,司机完全认不得路了,一路慌乱地在水帘和夜幕间转悠,事后倒觉得有了点诗意,原因也许正是碰到了自然所给予的艰难。
在与自然周旋的漫漫长途中,有时自然的暴力会把人完全吞没,如地震,如海啸,如泥石流,人一时还很难从中提取出美。人至少要在有可能与自然对峙的时候才会酿造美。在这种对峙中,有时人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例如汽车、电灯、柏油路的出现,产生了一种松快愉悦的美;有时人与自然较量得十分吃力,两相憋劲,势均力敌,那就会产生峻厉、庄严、扣人心弦的悲剧美。由于这种美衬托了人类严峻的生存状态,考验了人类终极性的生命力,因此显得格外动人心魄。人类的生活方式可以日新月异,但这种终极性的体验却有永久价值。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历史上一切真正懂艺术的人总会著迷于这种美学形态,而希腊悲剧乃至种种原始艺术总是成为人类不衰的审美热点。过于整饬、圆熟的审美格局反射了人对自然的战胜状态和凌驾状态,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方便感和舒坦感,却无法对应出一种生命考验。因此,欧洲启蒙主义的大师们不赞成法国古典主义的大一统,不赞成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艺术生活都处理成凡尔赛宫园林一般的规整。他们呼唤危崖、怒海、莽林。呼唤与之相对应的生命状态。这便是他们心中的诗意,狄德罗甚至直接地说,人类生活越是精雅,文明就越缺少诗意。难道是他们在抵拒现代吗?不,他们是启蒙者,分明启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现代。现代,本不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搭建,而是人类的原始创造力的发展。
因此,再现代的人也愿意一再地在“蜀山行旅图”中把延绵千年的生命力重温一遍,愿意一再地品味苦涩的夜雨,然后踩着泥泞走向未来。
15、下列对原文的解释,不准确的两项是(  )
A、开头通过对比作者与教授对夜雨诗意的不同体会,引起本文的题旨。
B、所谓“美学上的麻烦”指的是容易使人产生困惑的美学难题。
C、作者欣赏“蜀山行旅图”的诗意并不意味着对现代交通工具的推拒。
D、作者认为人们对方便和舒适的追求是与审美体验背道而驰的。
E、欧洲的启蒙主义大师们对凡尔赛宫园林的规整并不持肯定的态度。
16、第三段中的“领受”与“感悟”两个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
17、第四段中哪两个字是作者强调的“诗意”所由产生的关键?
18、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阐述了哪两种美?
19、有人认为,“现代”是没有诗意的文明阶段。本文作者是否同意这一看法?为什么?请加以说明?
 
【语言基础知识】
1、略
2、zhé  páo  zhù  yù  nìng  jǐng  yǐ  zhuó 
3、制 塌 顾 非非 峭峭 淅淅 漓漓 奏
4、⑴改弦易辙:变更曲调,改变道路。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⑵一触即发:比喻形势非常紧张,马上会发生严重的事情。⑶堪称:可以称得上。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的标准的人或事物。
5、A
【语言表达训练】
6、听雨 家国之思
7、略
点拨:注意在分析时要两篇文章结合着说,语言要顺畅。
8、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绝句》)⑵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⑶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9、(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
(2)他是一个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不屈服于命运,为理想而献身的英雄战士。
10、略
点拨:可从与长辈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方面进行分析,语言得体、连贯。
【课内同步阅读】
11、合理。因为作者面对撩人情思的“雨”自然联想到“方块字”特有表意的形旁——“雨”部,再联想到与“雨”相关的汉字——“霜雪云霞,雷电霹雹”,而这一个个寄托着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的汉字,勾起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作者借对汉字的联想,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点拨:能从“雨”与“方块字”的表意特点来说明,表达出“借对汉字的联想表达对祖国的拳拳之心”的意思。
12、“青苔”生于潮湿而人迹罕至的地方,历久而成,身处远离祖国的作者借“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以形象表达埋藏于心底的那份记忆的深邃与遥远。
13、因为“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作者与祖国分离,唯有“雨”成为二者的联系。“冷”字一方面突出了春寒料峭的雨给人的感觉,另一方面表达作者因远离祖国亲人而产生的凄冷之情。
点拨:雨是自己与祖国的联系,“冷”是雨的外在特征。
14、文中大量使用叠音词写雨,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滴滴点点滴滴”等,不仅把春雨细密飘洒的特点写得淋漓尽致,渲染了环境气氛,更便于表达作者心中那连绵不尽的缕缕情思,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具有一种和谐的韵律美。
点拨:本题须结合实例进行赏析,言之成理即可。先举出实例,然后对实例进行简要赏析。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
【课外拓展阅读】
15、D E  
16、不能。作者认为,美国教授从夜雨中感受的是轻松和潇洒,而作者获得的是对诗意和哲理的深刻领悟。
17、艰难
18、人在自然对峙中,如果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则会产生一种松快愉悦的美,而当人与自然的较量势均力敌,则会产生一种悲剧美。
19、不同意。因为作者认为现代是人类的生命力和原始创造力的发展;人类仍然会在与自然的较量中产生具有诗意的体验。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社戏》作业设计
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练习3
《昆虫记》阅读练习汇编(7份)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理解性默写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练习题
《李凭箜篌引》同步训练
《饮酒》同步练习
《昆虫记》检测试卷
晏殊《浣溪沙》欧阳修《采桑子》练习题
《野望》同步训练
《红星照耀中国》检测试卷
部编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鉴赏及练习题
《三峡》测试题
《红星照耀中国》各篇章练习题(1-12)
《梁甫行》练习题
《庭中有奇树》同步练习2
《赠从弟(其二)》同步训练
《三峡》限时反馈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后练习题合集
《周亚夫军细柳》检测练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
《背影》同步练习2
李清照《渔家傲》练习汇编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练习试题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2
《富贵不能淫》练习2
《昆明的雨》同步练习2
《答谢中书书》理解性默写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2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
比较感悟《夜雨诗意》《听听那冷雨》《雨夜奇袭》同步练习2
比较探究《夜雨诗意》《听听那冷雨》《雨夜奇袭》教案1
比较•探究:《夜雨诗意》《听听那冷雨》《雨夜奇袭》练习题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