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学会感悟”——“有感而发” 写作教学实录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1-06


“学会感悟”
——“有感而发” 写作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  学习写感悟类的文章。

2.  体会幸福的含义,懂得感恩。

[课时安排]:

课时,一课时。

[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想搞一个民意测验,请问:你们最近有没有痛苦?假如有,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痛苦?

生:我总是感到不太满足,我看到别人穿着李宁牌的跑鞋,跟爸爸商量,也想买一双,不管我怎么好说歹说,爸爸就是不答应,一双鞋不就是几百元钱吗?为何要让我不开心呢?

师:你认为这是一种痛苦,你们大家是否都这样认为呢?有谁想评论一下吗?

生:我认为他所说的不开心,其实不能算是一种痛苦,因为有可能爸爸没有这笔钱,可能他的要求已经超过了他家的客观条件,再说,就算这是一种痛苦,我认为,这是他自己造成的。

师:(插话)那你认为怎样才叫痛苦?

生:(继续说)我认为真正的痛苦是外加的,例如,我来到这个班级,发现我在小学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我这个才算是“痛苦”。

师:(插话)你很会思考,也很注意与别人与过去比较,这是很好的品质,你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畏惧?

不少学生在下面议论纷纷,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学生1:我的压力最近很大,因为妈妈总是说:“你一定要保证在班级前五名”,要知道,这有多难,因为我们这个班个个都是强手。

生2:你这还好,我爸爸非让我在班上跨进前三名,理由是:我小学六年级没有低于前三名过,可他哪里知道,我们班的同学在小学时大多是班级前几名的。

生3:可不是,上次英语单元检测,我得了96分,回去还是捱了一顿教育,妈妈说:班上既然有人考到100分,就没有理由比别人少。你们说,我该怎么跟我妈妈说清楚,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师:你们的谈话,把痛苦集中到了生活上、学习上,还有谁想补充?

生:痛苦还应包括在思想上的。

师:(插话)能否举个例说一说。

生:我爸爸、妈妈现在都已下岗,回家看到爸妈为了找工作而无头绪时,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

师:你小小年纪,已能注意关心父母的事,你长大了,你懂事了,学会分担别人的痛苦,是高尚的!

师:(继续)刚才不少同学谈了对痛苦的认识,并且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三个方面举了例,那么,这些认识是否对呢?到底应当怎样来评判呢?

请同学们读《幸福是朴实的》这篇文章,要求理清文章思路,找出这篇文章结构特点。

【发放文章,选自《读者》2002.22。全文如下:

幸福是朴实的

最近和几位女友聊天,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幸福”二字。我吃惊地发现,居然有一半人觉得自己不幸福。

晶说:依我看,幸福就是能随心所欲。所以我羡慕那些有丰厚经济基础的人,衣食无忧,不为生活所迫,可以最大可能地满足自己的心愿。

凯说:我认为,幸福就是享福。我总是觉得很多人都比我幸福——  人家自己创业成功,从此不再受老板的气;人家有份好工作,可以经常见世面;人家……

云说:我觉得,幸福就是能够心想事成。可是你看我,①

                                                        真的吗?幸福真的这么难寻?为什么很多人眼里的幸福都在别的人身上出现?

我想起了两个月前去洛杉矶,在圣塔莫尼卡的海滩上遇到的一对韩国老夫妇。那天,天空很蓝,海面翻卷着白浪。我们注意到,在一个高山海滩的土坡上,有成群的白色海鸟起起落落。走近一看,那对老夫妇正在从小麻袋里掏出食物喂它们。看得出来,老夫妇和这些海鸟很熟,因为几乎每一只鸟他们都能叫得出名字来,还指指点点对我们说哪只鸟最调皮,哪只鸟最近刚做了妈妈。原来,老夫妇住在这里已经七年多了,七年中的每一天下午,他们都会来喂海鸟。“我们都觉得这是生命中的幸福时光。”老夫妇对我们说,“大自然这么美,我们觉得只有做点什么才能回馈。”

现在,回过头来再想“幸福”二字,我很想说——有的时候,是不是因为我们过于物质化,而人为地夸大了幸福的标准,把幸福当作是一种可以炫耀的外表?或者是说,我们眼里的幸福,太多地与个人物质欲望的满足联系在一起,以致于当我们得不到满足,就会心生怨气?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现有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方式,影响了我们对幸福的感受。

当然,生活中仍然会有很多的不如意,但这些不如意不足以改变我们对幸福的体验。对,幸福是一种体验,是每个小小心愿的满足就能给你带来的美好感觉。好比,有人爱是一种幸福;有人分担苦恼是一种幸福;有人愿意一直等着你也是一种幸福。

想一想能够让我们感到幸福的那一刻——第一次见到大海,站在海边久久地享受着温柔的海风;又饥又累的旅行途中,吃了一顿香喷喷的饭;燥热的夏日午后,坐在清凉的家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所以说,幸福是朴实的。它存在于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它不一定是物质的,也不能够量化。要获得它并不难——只需要你有一颗懂得欣赏、充满感激、安宁的心。

(摘自《女友》2002年第18期)

注:①学生根据提示自己设计一段话。

学生认真读,认真批注。】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生1:我认为这篇文章就是告诉我们:幸福是朴实的。

生2:我认为这篇文章就是告诉我们幸福是一种美好的感觉。

生3:我认为这篇文章是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懂得欣赏,充满感激的安宁的心。

师:你们三位概括得真好。那么,作者是怎样让你们一下明白这些道理的呢?能否具体一点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

生:这篇文章是从几位女友聊幸福开始的。

师:她们有哪些看法?

生:一位晶的女士说,幸福就是能随心所欲花钱,这是从经济方面来解释所谓的幸福;另一位凯的女士是认为幸福就是享福,主要是想有份好的工作,这是从工作方面来解释的,还有一位是说幸福就是能够心想事成,这应当是从心理角度来写的吧?

师:不要用怀疑的口气,这就是从心理角度来说的,谁接着谈自己读后对这篇文章结构的理解、认识。

生:开头是写三种人对“幸福”的不同理解,其实,这三种理解看似不同,实质是相同的,就是把幸福当作一种“接受”,正因为是要求别人给予,因此,总觉不容易得到。文章接下去写的韩国老夫妇,就是一种对幸福的不同的理解,他们是把幸福当作回馈。

师:(插话)“回馈”是什么意思?

生1:“回馈”就是“回馈”。

生2:“回馈”就是回报。

(学生议论……)

师:就是感恩图报。

师: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放在一起目的是什么呢?

生:(抢答)形成对比,让我们读者明白应当怎样正确理解“幸福”的含义。

师: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来认识幸福呢?文章怎样写的?

生1:幸福是一种体验。

生2:幸福是一种美好的感觉。

生3:幸福是朴素的。

师:大家谈得很好,说明大家已读懂了这篇文章。这种文章是我们平时经常读到的一种,你们能否对此类文章的写法总结一点规律出来?

(学生思考、讨论。)

生1:先抓住一种现象,这现象又应当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最好是熟视目睹的那种。

生2:让事实来说明一种道理,应当是不知不觉的。

生3:要能在事例的叙写中,悟出一点道理,这道理应当是大家接受的,不能是空调的。

师:好!能找到不少规律,你们重在内容上的分析、归纳,其实,表达方式上也要注意。

(学生思考、讨论。)

生1:要叙议结合,重在议论。

生2:不一定,叙要具体,有情感。

生3:开头三种人并不是具体的叙,我认为叙的内容,要有代表性。

(学生争议较大。)

师:其实刚才大家在谈话时,只注意站在自己的这方面思考,要注意思考问题的完整性。

师:思考一下,应当怎样说,学生自言自语。

【出示幻灯,内容如下:

学会感悟

写感悟类文章基本方法是:由叙而议。即观察身边事,通过细致、生动、形象的描写,进而找到引发思考的点,进行议论,悟出道理。叙是基础,议是升华,叙议要联系紧密。由景生情。即观察周边景,通过叙写景物,生发一种情感;见是表象,思是深层;所见是切入,所思是终点;所见与所思应达到水乳交融。】

师:能否根据我们刚才的归纳总结出写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呢?大家讨论,每小组总结一个。

(小组交流、总结。)

(各小组派代表说本组总结的模式。)

生:先写一种身边的事。再进行对比,最后写出感受。

师:这是《幸福是朴实的》的结构,既然是模式,最好既要有代表性,又要有普遍性。

生:一种现象,进行分析,然后写一些感悟。

师:不错。

(师板书:一种现象、一点分析、一点感悟。)

师:你们不仅读懂了文,还能从中找到写作的一些规律。很不简单,读书就当如此,但读书到此,只是完成了一半,还有一半应当是“写”,你们就用刚才总结的模式,写一段话如何?可以写一点感受,写一些认识,也可自己确立内容写,时间十五分钟,现在就开始——

(学生立刻进入思考状态,不少人开始动笔写作。)

师:(十五分钟后)谁先带头把自己的作品展示一下?

【学生自动上台,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自己朗读。学生习作四篇:

快乐其实很简单

华罗庚中学初一(2) 叶圣超

不求过得奢华,但求活得充实。

充实就是有事情做,去干有价值的事和你喜爱的事。打个简单的比方,充实好比是春天播在地里的一粒种,发芽、开花、继而结果,哪怕是这世间结出的最平常的果实。

有些人常常苦叹生活中没有阳光,顶着一副发霉变质的臭皮囊虚度年华。其实不然。生活是需要填充的,如要快乐起来,充实自己则是关键。把自己容入大自然,容入集体。漫步于街心小径,感受茫茫深秋的凉意;观赏一番老者们“排兵布阵”,领略古老而深邃的精典;投入漫无边际的学海,请教“快乐”的诠释。如此充实,因而如此快乐。充实不是忙得团团转,而是忙得其所;不在于忙不忙,而在于忙什么;不在于忙多少,而在于怎么忙。快乐的生命不一定都充实,充实的生命却一定隐藏着许多快乐。 有位伟人说过:“忙是幸福的第一秘诀。”充实不仅能给于快乐,而且也能让心淡泊而宁静;充实不仅能给予自身快乐,而且他人也能被你的爱所包围、继而随之升华!

奢华的生命使生命腐烂。

充实的生命使生命绚烂。

我充实,所以我快乐。



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初一(2)班  袁永昌

已是深秋的一天。

许多动物都不住秋的萧杀,大都渐渐绝迹了,而我竟然还能找到一只蚂蚱,轻轻地对他说。它当然不会回答我,只是在我的掌里不停地挣扎。

我手一松,它便跳到了地上,欢快地跳来跳去,我的心微微一振……

“快回到你的草丛里去吧,小家伙。”我微笑着对它说。可我话音刚落,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过去了,似乎压到了那个小生命。我连忙跑过去,果然,蚂蚱身躯的后半段被车轮碾得粉碎,柔软的身躯和翅膀已经贴在地面上,六只小足正在不停地舞动,我知道它身体里有莫大的痛楚。

我不忍心再看下去,站起来。“唉,可怜的小东西,你生命就这么短暂……”我叹息道。

不过,它又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并没有死,正在努力地向前爬,一步,两步……这个过程非常缓慢,每一步身后都会留下碧玉般的血丝,可见它忍受着多大的痛苦。但它的步子却又那么坚定,充满了对草丛的依恋,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充满了对生命的执着!

就这样,一步,又一步,它终于走完了草丛之间那段短暂而漫长的路程。它终于回到了草丛,在这时它也用尽了最后的体力,不再动了默默地死在了这片它所热爱的土地上。我的心又震憾了一下……

“自从被车轮压到的那一瞬息起,它就不可能再活下来……”

我自言自语道。可它多么想生活下去。

碎语心香

华罗庚实验初中一(2)班   夏翠琳

(一)

站于河东,眺望河西的时候,别忘了我们只是平凡的一介苍生,无法一苇渡江,心想事成。

你可以用三十年渡达彼岸,但请不要把彼岸了望成三十年。

(二)

时间好比是你掉落的头发,无法再回到你身上,但它的的确确曾是你的东西。

光阴就像是一个致命的伤口不断流出来的血一样,终有一天会凝砌成坟墓。

(三)

人生是一件易碎品,需要细心呵护。

青春那晶莹的玻璃划过心间,会使人留下伤痕。

伤口是一张草稿纸,用来书写你人生的方程。别人受伤时,你应思及自己也曾受伤,多付出一份关怀;当你受伤了,坚信无论怎样,明日破晓的东方天际,照样红日喷薄。

(四)

人心是帘幕重重,你可以让渴慕你的人进来,也可以拒之于千里之外。

生活就像帘内幕外,也许帘内风雪交加、百草凋零,幕外则大千世界、鸟语花香。

心为门。关上,一个人就是全世界;打开,世界是快乐与许多人。

有人敲你的门,请说:进来。

聆听呼吸

华罗庚实验初中初一(2)班    沈琳

手捧一杯茶,静静地依偎在椅上,享受这一份宁静。

一股暖流很快涌边我的全身,顿时恢复了精力。这时,我听见一阵急促而平缓的呼吸,轻轻的,匀匀的。在这个寂静的夜,显得十分清晰;在这个安祥而和平的夜,显得十分和谐。

感到心在一次次跳动,感到血液在缓缓的流淌,感到骨骼在一点点生长。如一抹闲云,自在地飘浮,如一层薄雾,朦胧地笼罩,如一丝丝雨,深情地滋润。没有烦恼,没有悲伤,没有顾虑,没有卑微之分,没有贫贱之分,没有高低之分,只是平淡地度过生活。但在平淡中,有情感,也有思想。

静下心来,深深地呼吸,一种幽香、一种清凉、一种安慰贯通全身,好像温暖的阳光,好像清澈的湖水,好像飘逸的清风……

闭上眼,随着一呼一息,我的心飘荡在蔚蓝的天空,去汲取一份悠闲,跌荡在碧绿的草地,去索取一份清新,晃荡在一枝柔弱的枝条上,像一只轻灵的鸟儿,寻找一份乐趣……

人生有时可以暂且忘记一切烦心的事儿,像我一样,坐下来聆听自己的呼吸,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块天地,逝去的童年记忆,散不去的新鲜事儿,以及无限的遐想,都将在这一刻出现,没有旁人的打扰,一切都是自己的。

我聆听着自己的呼吸……】

师:下课。

[几点说明]

   1.所选阅读材料是《读者》杂志上的,平时,除课本所选课文之外,还要增设三十篇左右的文章,大多是报刊上所选的,配套读本也是主要阅读材料。2.作文结合阅读进行,这是我一贯的做法

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语文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的一个过程。

接受信息主要指看、听两个方面,这是储存阶段;处理信息包括思考、感悟两个方面,这是加工阶段;输出信息包括说、写两个面,这是运用阶段。因此,学语文必须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似乎总是作为一门学科单独进行,其实,在教学实践中,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初中阶段既没有系统教材,也没有课时安排,虽教材中每单元之后有明确的训练项目,每篇课文之后也有练笔要求,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写作量。所以,作文教学应当找一条符合教学实际,切实可行的道路。鉴于这些思考,这几年来,我取消了所谓的作文课,把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起来。

其基本指导思想是:以读悟写,以写促读,读中悟写,写中促读。

我以为,阅读教学离不开写作指导,因为阅读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从作者作文的意图上思考,才能准确地深入地理解文章;作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指导,作文教学只有在阅读的具体指导下,进而感悟作者的思想,领会作者的用意,才能真正提高写作水平。阅读与写作两者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具体操作方法是:读什么,写什么。

例如读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要求学生在写作方法上模仿,在写作内容上改变,以《致语文书》为题写一篇文章。这样的写作,不仅从形式上学习了作者拟人的手法,而且整体上又通读了语文书,初步体会到了语文书的特点,感悟到了语文书的奥妙。

例如学习朱自清《春》一文后,要求学生运用多角度、多感官描写一种景物,可以写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更提倡写秋景、秋花、秋风、秋雨或夏天之景,或冬天之景。学生有范文可欣赏,有空间自由选择,有机会展示才华,学时用心,练时积极,写作成了一种表现。

例如学习沈复《幼时记趣》一文后,要求在记叙中发挥想象,于是,要求学生回去用一只玻璃杯放入清水,然后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其变化,根据其变化发挥想像,把这一现象具体形象地描写下来。学生的有趣、有味,用心也用意。写作成了一种活动、一种实践。

例如学习沈从文《端午日》一文时,发现作者全文三个自然段落共800字,第一段560字,第二段119字,而第三段只有21字,三小节的总体结构是漏斗型,能否让这结构更合理、更美观呢?要求学生不改变文章意思,把第一小节重新整理一下,使文章结构美起来,这是一种写作训练,又是一种创新实践,是写作也是阅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在写作中解决问题。

读是基础,是写的准备;写是拓展,是读的运用,关键要找准阅读与写作的联系点。这联系点既可以是写法,也可以是相关内容,既可以是整体的模仿,也可以是局部的仿造;既可以是学习作者的创作,也可以是与作者的探讨商量。

一句话,就是要让学生走进课本。细致阅读,用心体会,认真揣摩,能读得进去,读懂;走出课文,细致观察,细心体会,认真感悟,能读得出来,读活。

读是输入,写是输出,语文教学只有在这不断输入又不断输出之中才能顺利完成,这输入与输出才是一个学语文的完整的系统。

专家点评:

张老师这堂课,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这是一堂较为科学的作文指导训练课。上海举办首届WTO培训班时,一位老师的开场白是:“我们无法告诉你们怎么做,但我们愿意同你一起探讨该怎么想”。这节课就在“同学生一起探讨该怎么想”上下了功夫。我们一向认为,一个人能写出好文章,首先得有思想,而后才是占有材料,具有一定的写作技巧。而我们平时的很多作文教学,往往与之相反,老师常把大量的时间用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技巧训练上,忽视了让学生想——思维训练。张老师则致力于学生“想”的训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先“想”了痛苦与幸福,再通过阅读例文,“想”通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又对例文及平时所读课文的结构进行整理,得出大致的写作思路。通过“想”提高认识,通过“想”整理思想,从而加深了对人生的感悟及对写作本身的感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良好的写作状态。感悟是认识的提高,是思考的深入,也是情感的升华,学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写出一篇篇文情并茂的小文章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这是一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写作训练课。学生在一堂课上,是否成为主体,不仅仅要看学生的所谓“活动”占一堂课时间的比例大小,更要看他们是否成为“思维”的主体。语文课,首先是思维训练课,写作课尤为如此。张老师这堂课,不但照顾到学生思维的量,而且照顾到学生思维的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自觉地思维,积极地思维,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思维。张老师从“民意测验”的形式入手,让学生由己及人、由表入里地进行思考,在此过程中,老师不断地给予即时的评价与激励,让学生运用联想对比等方法,在议、思、读、思、写的过程中取得感悟,形成思维的成果。学生由会得不多到会得较多,学生由知之甚浅到知之较深。而学生的会与知并不是老师直接传授的,而是在合作、探究中获得的,教师的角色,也较多地转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而这正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三,这堂课在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较好地把握“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其探索之一。本堂课中,张老师较好地把人文性与工具性整合在一起,二者并没有让人感到有主次先后之分。在掌握运用知识能力的同时,把真善美的熏陶与之合二为一。讨论痛苦与幸福,阅读《幸福是朴实的》一文,既是提高分析能力,整理写作思路的过程,也是培养人高尚情操,提高对生活认识水平的过程。

努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与读写训练融为一体是其探索之二。一切训练都是一种学习行动。张老师通过不断的引导与激励,让学生在讨论思索中,即学习的“行动”中接受美与善的熏陶。正因为是“熏陶”,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渗透”在训练之中的而非强加的。

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自信心,是其探索之三。因为兴趣与自信心是写作成功最重要的“内驱力”,而这恰恰是写作课中情感态度目标达成的重点。过分强调技巧训练与材料搜集而忽视这一“内驱力”的激发,是写作教学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没有内驱力,学生就不会更不愿去主动思考,去主动挖掘生活经历中的素材,这正是学生把作文视为畏途,大量产生千人一面平庸之作的根本原因。张老师不断对学生作了恰如其分的肯定与鼓励,就是称赞学生“你长大了,你懂事了”,就是为努力保持、增强学生写作的内驱力。

当然,这堂课容量较大,时间似乎不够。如能再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在展示自己作品的过程中进行及时的相互评价,评价后再进行自我修改或合作修改,并再次交流改后的作品,恐怕这堂课的效果会更好。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作文教案《打开悬念之门》
写作《有感而发》教案7
《感悟生活,有感而发》作文教案
写作《有感而发》表格式教案5
写作训练《有感而发》教案5
作文指导《有感而发》教学设计4
写作《有感而发》表格式教案3
写作《有感而发》表格式教案2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作文训练ppt课件
有感而发——记录生活点滴,抒写真实感受ppt课件
《有感而发,学会感悟》ppt课件2
《有感而发,学会感悟》教案3
有感而发的作文(2篇)
写作《有感而发》ppt课件1
作文导写《有感而发》教案1
写作训练《有感而发》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