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教案及练习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2-02


《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
二.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záo       羡dù    怨yóu      笑jī     悲
杆wéi      流nì    匍匐pú fú     灭mǐn    qiào
呻吟shēn yín pā     澎湃péng pài
 
2.  需掌握的多音字
3. 词语
十字路口:两条路纵横交叉的地方。
险峻:山势高而险。
峭岩:又高又陡的岩石。
稀奇:稀少新奇。
软弱:缺乏力气。
况且:连词。表示更进一层。
何故:为什么;什么原因。
固然: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作别:<书>分别;分手。
阻力:泛指阻碍事物发展或前进的外力。
讥笑:讥讽和嘲笑。
疑惑:心里不明白;困惑。
烈焰:猛烈的火焰。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怨尤:抱怨命运,责怪别人。形容对不如意的事,一味归咎客观,不从主观上找原因
匍匐:身体贴近地面。
全力以赴:赴,往。指全部力量都投放进去。
竭尽全力: 用尽全部的力量。
泯灭:消失,磨灭。
前功尽弃:以前的功绩全部抛弃。
 
4. 作者
陈衡哲(1893——1976),笔名莎菲,原籍湖南衡山,生在江苏武进。1914年考入清华学堂留学生班,成为清华选送公费留美的女大学生之一。1918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后进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1920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邀回国,先后在北大、川大、东南大学任教授。1917年创作了白话短篇小说《一日》,以“莎菲”的笔名发表于《留美学生季报》。这些作品,后结集为短篇小说集《小雨点》。另写有散文100余篇,自己从中精选了52篇,编为《衡哲散文集》。解放后,曾任上海政协委员。
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戏剧家。自幼父母相继去世,由伯父送入寄宿学校。1892至1897年在伦敦学医,并取得外科医师资格。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即根据他作为见习医生的见闻写成。毛姆擅长写作短篇小说,曾受到莫泊桑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多变,但又不落窠臼。1903至1933年,他创作了近30部剧本,深受观众欢迎。1916年,毛姆到南太平洋旅行,此后多次到远东。1920年到中国,写了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并以中国为背景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彩巾》。他的不少作品有浓郁的异国情调,这也是它们吸引读者的一个原因。
 
(二)阅读能力目标
1. 理解“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的思想。
2. 感受《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中所写的长江的自然特征。
 
(三)写作能力目标
能够从自然景物中感受道理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四)思想教育
体会文章在表现人类与自然的搏斗方面的情感。
 
三. 教师建议
(一)《江之歌》与《筏子》在表现人类与自然的搏斗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
    ①赞美的重点不同。《筏子》主要赞美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的人们的勇敢、镇定、智慧、大胆、细心。《江之歌》主要赞美人类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②《江之歌》还表现了底层劳动者经受的苦难。③写法很不同。共同点是都有抒情。但《筏子》带着更多一点哲理的思考,其借助“艄公”“筏子”“乘客”形象所做的思考很能触动人;《江之歌》主要通过场景和细节说话,其细节更多一点的“纤夫”形象更富有感染力。 详见练习一。
    (二)“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是《运河与扬子江》要诉说的主要道理吗?这句话与《筏子》《江之歌》的哪些内容是相通的?
    《运河与扬子江》诉说的主要道理是:不畏艰险、以苦为乐、奋斗到底,创造自己的生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是这个道理的升华。《筏子》所说的依靠勇敢、智慧、意志成为征服凶险自然的主人的道理,《江之歌》所表现的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都与这句话相通。详见练习一。
    (三)《长江》《江之歌》《运河与扬子江》中所写的长江的自然特征为什么很不相同?
    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长江》要歌颂朝气蓬勃的新时代,宽阔的江面、粼粼的水波、玫瑰红的曙天与之交相辉映。《江之歌》的急流险滩、水流的无情威力、两百人匍匐于地逆流拉纤的盛大场面,才衬得起这汹涌澎湃的号子、悲壮动人的顽强精神。《运河与扬子江》,“微细流动”的扬子江,正是它有过“奋斗”的见证,正是表明这筋断骨折、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四. 课文讲解
《运河与扬子江》
(一)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扬子江和运河的对话,批评了那种任人摆布的奴性思想,赞扬了奋斗的生命,号召为生命而奋斗。
 
(二)文章思路
长江从崇山峻岭中冲击而来,“奋斗”而来,遭到运河的“讥笑”。从讥笑中,提出了一个矛盾:一方面是坚硬的山石,一方面是柔软的水,看起来相当的“苦”,但是,水却以苦为乐。因为,奋斗是艰苦的,但是,却给长江带来了“生命”。 运河则以为,不奋斗的它也并非没有生命。长江反驳,虽然运河也有生命,但那是人们给的,用长江的话来说,就是“人们赐给的”。同样是生命,自己创造的(“造命”),虽(艰)苦而乐;他人赐予的,虽乐而苦。
 
(三)“运河与扬子江”的形象
运河是人工开凿而成的,它流经平原大地,水势平缓,未经艰险曲折,由此形成了它平和闲适的性格。扬子江则不同,它流经了“峭岩如壁,尖石如刀”的高山峡谷,冲破了无数艰难险阻,经受了万千的磨砺。这特定的经历,赋予了它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开拓进取精神。作者借扬子江的自白,赞美了那种敢于蔑视传统陈规,勇于开拓进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哲学。这实际上也是对那些在时代大潮中安于现状,甘作“快乐的奴隶”的庸人哲学的批判。这在五四革命时期,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写作特点
这篇散文写于二十年代,作者采用象征手法,摹写出“五四”时期的时代青年不满现实,不愿苟且偷安而渴望在时代的壮潮中拼搏奋斗的崭新的精神风貌。其中的江与河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而它们的对话则象征着两种人生哲学的论辩抗争。这里江与河的形象,与高尔基散文中的海燕与企鹅颇似,都是通过弱者对艰险的畏惧反衬出强者的大无畏精神和奋斗不屈的坚强意志。表现了“五四”时期青年一代觉醒后的思想意识,他们不愿走前人曾经走过的路,也不愿让别人的意图摆布自己,而是要探索出新的人生道路,并且也朦胧地感到了奋斗的艰难,但他们是坚决要求向前走的,而决不伫足于旧的安乐地。
 
《江之歌》
(一)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江上船夫的歌声、纤夫的歌声和苦力的歌声的描写,通过对他们劳动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无限同情。
 
(二)语句赏析
“每个人都必须竭尽全力,否则就要前功尽弃。就这样他们还是唱着激昂而热切的号子,那汹涌澎湃的江水号子。……它表现的是绷紧的心弦,几乎要断裂的筋肉,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虽然绳子可能扯断,大船可能倒退,但最终险滩必将通过,在筋疲力尽的一天结束时可以痛快吃上一顿饱饭……”
赏析  这里作者借助想象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不仅看到了苦难,而且看到了“人类克服无情的自然力的顽强精神”,而且为其必胜而发出了赞叹。毛姆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不是居高临下地同情,而是以一种平等的精神,加以赞美。一方面是值得同情的非人劳动,另一方面,又是值得赞美的顽强精神,是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的。
 
(三)文章思路
作者以一个西方人的眼光,看东方式的体力劳动:没有装卸机,而背着船上卸下的大包,赤着脚,光着背,凭汗水从脸上流下。这样原始的体力劳动,在英国,早已是历史了,然而,在东方仍然广泛地存在。毛姆写到这里,已经不再像小说那样,力求以细节来启示读者,而是进入了纯粹的抒情。他强烈的情感和理性,在想象中结合起来,把思想情感推向了高潮。显示了比一般人道主义者更为深沉的本色。
 
(四)写作特点
这篇散文是诗,又是画;形象逼真的劳动画面,悲壮动人的劳动号子,令人如亲睹其状,如亲闻其声,催人泪下。第一幅画面是纤夫拉纤的情景。此时,在我们眼前很自然地浮现出了一幅著名的油画:俄国列宾画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群衣衫褴褛、面色黝黑的纤夫,弓腰曲背,拼命地拉着一条逆水船,一步一步地往前挪动。作品中的第二幅画面,是码头工人劳动的情景。“他们赤着脚,光着背,汗水不断地从脸上流下”,扛着沉重的大包,沿着陡峭的石阶,像蜗牛似地爬行不止。在描绘了这两幅画面后,全文只用两句话收尾,总结性地点出了这江上歌声的内蕴,它是劳动人民“最后绝望的抗议”。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 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竭尽全力: 用尽全部的力量。
B. 匍匐:身体贴近地面。
C. 泯灭:消失,磨灭。
D. 逆流而行:顺着水流的方向前进。
 
二. 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船尾撬得很高。
B. 他们背负着船上泻下的大包。
C. 失望的叹息,听来是人心粹。
D. 那终了的一声简直就是人性泯灭的低泣。
 
三. 润扬大桥开通了。作为某校的一名小记者,如果你将就这件事分别采访扬州市市长、旅游局局长,你想问一个什么问题?怎样发问?请将你的问话写出来。
    ①(采访市长)                                                                     
    ②(采访旅游局局长)                                                              
 
四. 毕业晚会上,王雨把下面的话说了一半,便哽咽了。请你仿照他的话续写一句。要求句式一致,语意连贯。
    分别在即,老师,我如何才能报答您?当我靠近您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您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原想                                       
 
五. 用一句话提炼出下面语段表达的主要信息。
    老师坐得高一点,不是为了让你们向他祈祷,而是为了使你们彼此看得清楚一些。老师不是教官,也不是上帝,他不是一切都知道,他也不可能一切全知道。假如他装作知晓一切的样子,那么你原谅他,但不要相信他。相反,他若承认他不是一切都知道,那么你要爱戴他,因为他是值得你爱戴的。(节选于一位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六. 阅读理解。
 
那条河流
    ①我怀念那条河。
    ②远远地看,它就像一根孤独的琴弦绷在原野上,任风雨和岁月弹拨。
    ③我是生长在它旁边的一双耳朵。当时我不觉得幸运,以为这音乐、这波涛的诉说、这不尽激情的灌注,都是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柳阴是理所当然的,洋槐洁白芬香的花絮是理所当然的,竹林里布谷鸟黄鹂鸟的啼鸣两岸是理所当然的,两岸湿润的炊烟和歌谣是理所当然的。当时幼稚的心里,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念头:这河流以及与它有关的一切,理所当然属于我们。
    ④我在河里学会了游泳。我把蝴蝶的姿势、青蛙的姿势展示给水中的鱼;我仰躺在水床上,看天,在天蓝和水蓝之间,我是漂浮的梦。我捉螃蟹,石缝里小小的反抗弄疼了我的手,而它并没有多余的恶意,小小的身体上全是武器,一生都在战争的恐惧里度过,最大的成功仅仅是防止过分的伤害。在横渡河湾的时候,我遭遇过一条水蛇,小小的头昂着,更小的眼睛圆睁着打量陌生的天空,它也在不测的水里横渡它的命运。
    ⑤我在竹林里制作了第一管竹笛,摹仿北斗的指法(它也是七个音孔),我在静夜里向身后村庄和远方的岁月吹奏。
    ⑥当时,我不觉得这一切都是奇迹,真不觉得我内心的水域,有一多半来自这河流的灌溉。我那浮浅、单纯、蒙昧的心里,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我没有想过,这河流会有断流的时候。我没有想过,它似乎源远流长的水,是来自哪里?它的温柔碧波和浩然激流,是怎样一点一滴汇成?
    ⑦带着它的涛声和波光,我湿淋淋地走了。我走到哪里,就把它带到哪里,我是它站起来行走的一部分,我的记忆里流淌着它的乳汁。
    ⑧我仍然觉得它理所当然存在于那里,理所当然属于我,属于我们,而且永远。
    ⑨年前回家,我愕然了。我再也看不到那条河流。横卧在面前的,是它干涸的遗体,横七竖八的石头,无言诉说着沧桑;岸上的柳林、竹林、槐林、芦苇荡都已消失,荒滩上,有人在埋头挖坑淘金;三五个小孩,在放一只风筝,几双眼睛一齐向上,望着空荡荡的天空和那只摇摇晃晃的风筝。
    ⑩我已找不到当年游泳地方,那让我感到河水深度、照过我少年倒影、用蓝色的旋涡激起我最初诗意想像的地方,已被高大的垃圾堆覆盖。
    ⑾多想,我多想找到死去的源头,去大哭一场,让泪水复活这条梦中的河流。
    ⑿这时候,才痛彻心扉地明白:天地间没有理所当然永远属于我们的事物。
    ⒀理所当然,理所当然地去珍惜——这才是唯一属于我们的理所当然。
    ⒁我们不过也是游荡于河流中的另一种鱼。我们不愿成为干鱼,但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许多河流枯竭了,污染了。爱,枯竭了;我们内心的河床,不再是碧波倒影,而是注满了污水,堆满了垃圾。
    ⒂我,该怎样打开内心的纯洁水源,复活那死去的河流?
  1. 文中“我”的感情随河流的变化而变化,经历了认为理所当然
    →□□ →明 白 →□□→□□的过程。
  
  2. 第③段划线的部分,主要运用了排比手法,有何作用?
  
  3. 第(14)段中,划线的句子“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4. 联系全文,说说“那条河流”的含义和作用。
  
  5. 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从记忆中的那条河流写起,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了人类要懂得珍惜的主旨。
    B. 描写捉螃蟹和遭遇水蛇的细节,意在表现自然界充满竞争,一切事物都面临危机。
    C. 作者认为那条河流是个“奇迹”,是因为那条河流曾给他童年带来乐趣。
    D. 本文描写河流的变化,从开始的“温柔碧波”到后来“干涸的遗体”,省略了变化的过程,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试题答案】
一. D
二. D
三. 示例:①尊敬的市长,您好!请问润扬大桥的开通对我们扬州的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②尊敬的局长,您好!请问润扬大桥的开通对我们扬州的旅游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四. 如:捧起一簇浪花,您却给了我整个海洋;撷取一片红叶,您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五. 老师不可能一切都知道。
六. 1.  愕然 珍惜 怀念(反思)
  2. ①充分描绘了河流两岸的美丽风光;
②突出了我当初享受美景而不懂珍惜的心理;
③表现了对当初不懂珍惜的懊悔之情。
  3. ①许多河流枯竭了,污染了,我们破坏了自己生存的环境(我们生存的环境被破坏);
②我们心中的爱枯竭了;
③我们的心灵被污染(不再纯洁)。
  4. 指家乡的那条河;指心灵的河流;记忆中的美好景象和童心童趣的象征;“那条河流”哺育和滋润了我;是我感情和思想变化的触发点,是全文的感情线索。
  5. B (是为了表现童年生活的乐趣)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比较探究《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壶口与龙门》教案2
《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壶口与龙门》导学案
《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壶口与龙门》教学参考
北师大版《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壶口与龙门》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