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别了,哥哥》教案1
作者:徐凌瑛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2-07


六 别了,哥哥
致远高级中学   徐凌瑛
教学目标
    1、  理解生命抉择中,作者抛弃金钱权位,追求真理,不惜献出生命的高尚人格。
    2、  把握诗歌直抒胸臆的抒情特点。
说明:
    殷夫是红色鼓动诗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别了,哥哥》写于1929年“四一二”事变两周年之际,是一首纪实性诗作。作为一篇与自己阶级彻底决裂的宣言书,它是决绝的反叛之歌,更是对于真理的激情的礼赞。但这首诗没有当时的许多革命诗歌标语化、口号化的通病,而是一首能够从情感上打动人的诗篇,能把 “手足之情”与“阶级仇恨”两种对立情感交织在一起表现。为了能让学生把握住这种复杂的情感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词句中所表现出的复杂但真挚饱满的情感内涵。同时,作为纪实性红色鼓动诗,时代背景对学生理解诗人与自己的阶级决裂,投身革命事业的献身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预习和课内补充的形式为主题理解做好铺垫。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反复朗读指导的基础上,圈画字词,品读体会诗中真挚复杂的感情状态。理解诗人在生命抉择中,无畏高尚的人格精神。
    2、难点:把握作品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
说明:这是一篇能以真情动人的诗歌作品,体会诗中字里行间感情,对高中学生而言,应该避免被动式地接受,要调动他们丰沛敏感的情感,在反复朗读,圈画字词体会中实现情感共鸣的产生。朗读形式安排上,要适合学生实际的朗读水平,丰富多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心理共鸣
 
1、二十岁是令人向往的岁月,如果二十岁生活你现在可以选择,你希望自己拥有怎样的一种的人生?
2、当年,二十岁的殷夫也满怀着对生活的希望和憧憬,但是个人的前途总是和时代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殷夫所面对的中国不是今日这和平、发展、强大中的中国。他的中国是黑暗的!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的希望、憧憬。
拉近学生和作者的心理距离,激发他们关注年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为后面情感把握作铺垫。
背景介绍
铺垫感情
1、请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
2、根据学生介绍的具体情况,教师适当补充,总体概述。
学生交流预习作业。可以包括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军阀混战,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合作,国民党反革命政变,南昌起义……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搜集资料,整理概括的过程,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减少课堂教学中对历史背景的单向灌输。同时,又为朗读作了情感铺垫。
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
1、殷夫的中国是动荡、迷惘、伤痕累累的中国,是新旧政权,新旧文化,新旧思想剧烈冲突转变中的中国,选择哪条道路,成了当时每个中国人不得不面对的抉择,二十岁的殷夫也是。而他正是用他刚健雄浑的诗歌呐喊出自己的决定,自己的前途。请有感情地散读课文。
2、齐读正音。
3、朗读上该如何把握标题“别了,哥哥”感情色彩?
4、自读诗歌,体会哪些段落突出了这份手足之情?哪些段落突出了决裂之情?圈画出情感表现强烈的词语,朗读体会。
1、学生散读。齐读正音。
2、组织学生小组朗读交流。体会到坚定的阶级决裂外,还包含一种真挚的手足之情。
3、学生阅读课文,对关键的句段进行圈划、品读。
 
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以朗读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并在情感深化的基础上引出主旨理解环节。同时强化学生良好的阅读圈画习惯,落实文本理解。
深入课文
理解主旨
1、  散读理解,哥哥为殷夫指引的是一条怎样的路,而他自己渴望奔驰的又是怎样的一条前途?
2、  在这场决裂取舍中,他告别了什么,又渴求着什么,将面对的又是什么?
3、  殷夫所“饥渴着”的“永久的真理”具体来说是指什么?
4、这一舍一取中体现出殷夫怎样的思想境界?
1、学生圈画关键词句,概括出两条路的特征,并抓住比喻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诗歌表现内容。
2、在作者生平及家庭背景的补充基础上,学生深入理解“真理”一词。
3、学生整体把握诗歌主旨,交流对殷夫思想境界的具体理解。
强化在诗歌理解中,对关键字词意义深入挖掘的能力训练。并适当巩固常见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交流感想,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把握主旨和思想境界。
引申拓展
写作积累
1、有的人活着,为名为利,却活得卑微丑陋,低眉折腰,归着而生;有的人死了,却为民为国,却死得其所,光耀千年,站着而死。齐声朗读臧克家《有的人》。
2、请联系你所了解的历史文化人物,具体谈谈你对人生抉择的理解。
3、鲁迅先生和殷夫短暂却深刻的友谊,也是因一首关于抉择的诗歌而起: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请一起背诵。
1、学生齐生朗读诗歌。《自由与爱情》则可以选择背诵形式。
2、组织学生联系具体人物谈自己的感想。
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文化积累进行串联和沟通,加深他们对作品和相关历史文化人物的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的人格价值趋向。
写作手法
散读体会
1、  本诗以情动人,字里行间灌注诗人的真情实感。谈谈本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2、  散读体会
1、学生可以小组讨论,派代表组织语言表达。
2、学生最后散读课文,整体体会。
引导学生把握写作中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补充写作教学。
课后作业
学习反馈
1、熟读诗歌。
2、人生的道路永远充满了分叉和抉择,而每一次抉择正是对人性最大的一次考验。随笔练习,以《生命的抉择》为题做一文。
3、课外推荐阅读: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为了忘却的纪念》,殷夫《血字》。
朗读为必做项目,随笔在文体上不设限制,鼓励学生尝试诗歌创作。课外推荐作品,学生可自由选读。
作业设计分巩固和拓展两部分,并力图激发学生开阔的写作思维和个性的创造力。
思路点拨
     本诗非常鲜明地表现了诗人在名利权位和革命真理上的抉择,体现了他高贵的人格精神,具有激荡人心的感染力。所以,教学上也可以直接从人生道路的抉择这一话题切入文本,先把握作者决裂自己的阶级,追求真理的价值取舍,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一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进一步把握主旨。此外,本诗以情动人,也可以让学生课外先阅读《白莽作〈孩儿塔〉序》、《为了忘却的纪念》,从鲁迅先生对诗人的追忆和评价中引入诗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的真挚复杂的感情,以此深入分析写作手法和主旨精神。
练习举隅
    1、选定诗歌题材,组织学生进行小型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诗歌朗读兴趣。
    2、请以《 别了,___》为题,创作一首诗歌。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别了,哥哥》ppt课件3
殷夫《别了,哥哥》mp3音频朗读
《别了,哥哥》ppt课件2
《别了,哥哥》ppt课件1
《别了,哥哥》教案2
殷夫《别了,哥哥》全文阅读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