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太史公自序》教案3
作者:   上传者:%u4f1a%u5458%u6ce8  日期:09-02-16



太史公自序 
    一、教学目标:  
    1、在学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2、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二、文本研读: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它为司马迁自作的列传。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的本末。从重黎氏到司马氏的千余年家世,其父司马谈重老庄之学术思想,司马迁本人成长经历,继父志为太史公,及其著述《史记》之始末,无不具备于篇中。但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  
   《自序》明述了作书之本旨,概述了各篇的写作旨趣。一般说来,书之为序其义有二:一曰,序者,绪也,所以助读者,使易得其端绪也。二曰,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先后之义也。《自序》可以说是兼此二义。推本春秋,考信六艺,这一宗旨或殿于卷末,或冠于篇首,反复述明;又分别标明诸篇小序,申明为某事作某本纪,为某事作某年表等等,全书纲领体例,《自序》中莫不灿然明白。读者在读《史记》之前,须将《自序》篇熟读,深沉有得,然后可读诸纪、传、世家;读纪、传、世家若不得其解,仍须从《自序》中求得。这实乃司马迁在教人读《史记》的方法。  
    三、译文和分析:  
    §1从前颛顼(zhuān xū专须)统治天下时,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唐虞之际,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时期,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周朝时候,程林休甫就是他们的后裔。当周宣王时,重黎氏因失去官守而成为司马氏。司马氏世代掌管周史。周惠王和周襄王统治时期,司马迁离开周都,到了晋国。后来,晋国中军元帅随会逃奔秦国,司马氏也迁居少梁。  
    简析:世典周史——说明修史是司马迁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2自从司马氏离周到晋之后,族人分散各地,有的在卫国,有的在赵国,有的在秦国。在卫国的,做了中山国的相。在赵国的,以传授剑术理论而显扬于世,蒯聩(kuǎikuì   
㧟愧)就是他们的后代。在秦国的名叫司马错,曾与张仪发生争论,于是秦惠王派司马错率军攻打蜀国,攻取后,又让他做了蜀地郡守。司马错之孙司马靳,奉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已更名为夏阳。司马靳与武安君坑杀赵国长平军,回来后与武安君一起被赐死于杜邮,埋葬在华池。司马靳之孙司马昌,是秦国主管冶铸铁器的官员,生活在秦始皇时代。蒯聩玄孙司马卬(áng昂),曾为武安君部将并带兵攻占朝歌。诸侯争相为王时,司马卬在殷地称王。汉王刘邦攻打楚霸王项羽之际,司马卬归降汉王,汉以殷地为河内郡。司马昌生司马无泽,司马无泽担任汉朝市长之职。无泽生司马喜,司马喜封爵五大夫,死后都埋葬在高门。司马喜生司马谈,司马谈做了太史公。  
    先祖中的军事家、掌管经济的官员。  
    §3太史公职掌天文,不管民事。太史公有子名迁。  
    第一部分:司马迁自叙家世谱系。   
    §4司马迁生于龙门,在黄河之北、龙门山之南过着耕种畜牧生活。年仅十岁便已习诵古文。二十岁开始南游江、淮地区,登会稽山,探察禹穴,观览九疑山,泛舟于沅水湘水之上;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两地的都会研讨学问,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之礼;困厄于鄱、薛、彭城,经过梁、楚之地回到家乡。于是司马迁出仕为郎中,奉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往南经略邛、笮、昆明,归来向朝廷复命。  
    学习和游历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阔眼界,形成他的历史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5这一年,天子开始举行汉朝的封禅典礼,而太史公被滞留在周南,不能参与其事,所以心中愤懑,致病将死。其子司马迁适逢出使归来,在黄河、洛水之间拜见了父亲。太史公握着司马迁的手哭着说:“我们的先祖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夏之世便显扬功名,职掌天文之事。后世衰落,今天会断绝在我手里吗?你继做太史,就会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现在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而我不能随行,这是命啊,是命啊!我死之后,你必定要做太史;做了太史,不要忘记我想要撰写的著述啊。再说孝道始于奉养双亲,进而侍奉君主,最终在于立身扬名。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天下称道歌诵周公,说他能够论述歌颂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扬周、邵的风尚,通晓太王、王季的思虑,乃至于公刘的功业,并尊崇始祖后稷。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败,礼乐衰颓,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典籍,修复振兴被废弃破坏的礼乐,论述《诗经》、《书经》,写作《春秋》,学者至今以之为准则。自获麟以来四百余年,诸侯相互兼并,史书丢弃殆尽。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我作为太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断绝了天下的修史传统,对此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记在心上啊!”司马迁低下头流着眼泪说:“儿子虽然驽笨,但我会详述先人所整理的历史旧闻,不敢稍有缺漏。”  
    临终嘱托的情景,父子执手流涕,场面凝重感人。三层意思:一、写信史是祖传的绪业,完成这一使命就是“孝亲”;二、以周公、孔子为榜样,通过写史,兴礼乐,正王道;三、嘱托司马迁牢记己愿,完成遗愿。完成嘱托,既是孝亲的表现,也是时代的召唤。  
    §6司马谈去世三年后司马迁任太史令,开始缀集历史书籍及国家收藏的档案文献。司马迁任太史令五年正当汉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汉朝的历法开始改用夏正,即以农历一月为正月,天子在明堂举行实施新历法的仪式,诸神皆受瑞纪。  
    两件事:当上太史令,为写《史记》作准备,参与并完成了制定太初历的工作。  
    第二部分:司马迁叙述自己年轻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太史公说:“先人说过:‘自周公死后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死后到现在五百年,有能继承清明之世,正定《易传》,接续《春秋》,意本《诗》、《书》、《礼》、《乐》的人吗?’其用意就在于此,在于此吧!我又怎敢推辞呢。”  
    立志要做周公、孔子之后的第三人,对为何要创作《史记》的说明,也是司马迁对《史记》的一个自我评价。  
    §8上大夫壶遂问:“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太史公说:“我听董生讲:‘周朝王道衰败废弛,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害他,卿大夫阻挠他。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褒贬评定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天下评判是非的标准,贬抑无道的天子,斥责为非的诸侯,声讨乱政的大夫,为使国家政事通达而已’。孔子说:‘我与其载述空洞的说教,不如举出在位者所做所为以见其是非美恶,这样就更加深切显明了。’《春秋》这部书,上阐明三王的治道,下辨别人事的纪纲,辨别嫌疑,判明是非,论定犹豫不决之事,褒善怨恶,尊重贤能,贱视不肖,使灭亡的国家存在下去,断绝了的世系继续下去,补救衰敝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最大的王道。《易》载述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所以在说明变化方面见长;《礼》规范人伦,所以在行事方面见长;《书》记述先王事迹,所以在政治方面见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所以在风土人情方面见长;《乐》是论述音乐立人的经典,所以在和谐方面见长;《春秋》论辨是非,所以在治人方面见长。由此可见《礼》是用来节制约束人的,《乐》是用来诱发人心平和的,《书》是来述说政事的,《诗》是用来表达情意的,《易》是用来讲变化的,《春秋》是用来论述道义的。平定乱世,使之复归正道,没有什么著作比《春秋》更切近有效。《春秋》不过数万字,而其要旨就有数千条。万物的离散聚合都在《春秋》之中。在《春秋》一书中,记载弑君事件三十六起,被灭亡的国家五十二个,诸侯出奔逃亡不能保其国家的数不胜数。考察其变乱败亡的原因,都是丢掉了作为立国立身根本的春秋大义。所以《易》中讲‘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说‘臣弑君,子弑父,并非一朝一夕的缘故,其发展渐进已是很久了’。因此,做国君的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则就是谗佞之徒站在面前也看不见,奸贼之臣紧跟在后面也不会发觉。做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则就只会株守常规之事却不懂得因事制宜,遇到突发事件则不知如何灵活对待。做人君、人父若不通晓《春秋》的要义,必定会蒙受首恶之名。做人臣、人子如不通晓《春秋》要义,必定会陷于篡位杀上而被诛伐的境地,并蒙死罪之名。其实他们都认为是好事而去做,只因为不懂得《春秋》大义,而蒙受史家口诛笔伐的不实之言却不敢推卸罪名。如不明了礼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的地步。君不象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象臣就会被诛杀,父不象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象子就会忤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把天下最大的罪过加在他身上,也只得接受而不敢推卸。所以《春秋》这部经典是礼义根本之所在。礼是禁绝坏事于发生之前,法规施行于坏事发生之后;法施行的作用显而易见,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隐而难知。”  
      以回答壶遂问题为由,评述孔子为何作《春秋》。褒贬是非,替天下人树立行为的标准和规范,以“达王事”。实际上暗示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是在对《史记》作自我评价,也在提醒世人,注意《史记》的作用。  
    §9壶遂说:“孔子时候,上没有圣明君主,他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现在先生上遇圣明天子,下能当官供职,万事已经具备,而且全部各得其所,井然相宜,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阐明的是什么呢?”  
    §10太史公说:“是,是啊,不不,不完全是这么回事。我听先人说过:‘伏羲最为纯厚,作《易》八卦。尧舜的强盛,《尚书》做了记载,礼乐在那时兴起。商汤周武时代的隆盛,诗人予以歌颂。《春秋》扬善贬恶,推崇夏、商、周三代盛德,褒扬周王室,并非仅仅讽刺讥斥呀’。汉朝兴建以来,至当今英明天子,获见符瑞,举行封禅大典,改订历法,变换服色,受命于上天,恩泽流布无边,海外不同习俗的国家,辗转几重翻译到中国边关来,请求进献朝见的不可胜数。臣下百官竭力颂扬天子的功德,仍不能完全表达出他们的心意。再说士贤能而不被任用,是做国君的耻辱;君主明圣而功德不能广泛传扬使大家都知道,是有关官员的罪过。况且我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若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罪过就实在太大了。我所说的缀述旧事,整理有关人物的家世传记,并非所谓著作呀,而您拿它与《春秋》相比,那就错了。”  
    回答壶遂的诘难,说明记载历史,评判是非,是自己的责任,表明要以前人为榜样“采善贬恶”。  
    第三部分:司马迁通过与壶遂的对话,曲折而又明确地阐述了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于是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于是喟然而叹道:“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毁没有用了。”退而深思道:“《诗》、《书》含义隐微而言辞简约,是作者想要表达他们的心志和情绪。从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遭遇陈蔡的困厄,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着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编撰了《国语》,孙子的腿受了膑刑,却论述兵法;吕不韦被贬徙蜀郡,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被囚禁在秦国,才写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愤懑而作的。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理想主张不得实现,因而追述往事,考虑未来。”于是终于下定决心记述陶唐以来直到武帝获麟那一年的历史,而始自黄帝。  
    前人的所作所为给了司马迁启迪,决心效法前人,忍辱写《史记》。  
    第四部分:司马迁叙述自己忍辱写《史记》。  
    §12想我大汉王朝继承五帝的遗风,接续三代中断的大业。周朝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焚毁《诗》、《书》,所以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失错乱。这时汉朝兴起,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于是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不断地在各地发现。自曹参荐举盖公讲论黄老之道,而贾生、晃错通晓申不害、商鞅之法,公孙弘以儒术显贵,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无不汇集于太史公。太史公父子相继执掌这职务。太史公说:“呜呼!我先人曾职掌此事,扬名于唐虞之世,直到周朝,再次职掌其事,所以司马氏世代相继主掌天官之事。难道中止于我这一代吗?敬记在心,敬记在心啊!”网罗搜集天下散失的旧闻,对帝王兴起的事迹溯源探终,既要看到它的兴盛,也要看到它的衰亡,研讨考察各代所行之事,简略推断三代,详细载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今,着十二本纪,已按类别加以排列。有的同时异世,年代差误不明,作十表。礼乐增减,律历改易,兵法权谋,山川鬼神,天和人的关系,趁其衰败实行变革,作八书。二十八宿列星环绕北辰,三十根车辐集于车毂,运行无穷,辅弼股肱之臣与此相当,他们忠信行道,以奉事主上,作三十世家。有些人仗义而行,倜傥不羁,不使自己失去时机,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总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称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充六艺,成为一家之言,协合《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于名山,留副本在京都,留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览。第七十。  
§13太史公说:我历述黄帝以来史事至太初年止,共一百三十篇。  
    第五部分:写《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当今繁荣昌盛的时代,创作的动力;文化学术方面的成就,文化背景和创作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规模。(一家之言,留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览)  
    四、问题探讨:  
    1、促使司马迁撰述《史记》的因素有那些﹖  
    2、司马迁撰述《史记》与孔子作《春秋》的关系如何﹖  
    3、《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都述说司马迁在遭遇“李陵事件”之后,深切思考着人的生命价值这个课题。他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就他自己而言,则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于是致力撰述《太史公书》--即《史记》。司马迁有所思悟,故发愤撰述,司马迁对“人”和“历史”有什么特出的见解﹖你对“人”和“历史”的初步思索又如何﹖  
    参考:“发愤著述”一段旨在说明“名”是否能传于后世,不关乎富贵,而在其人之表现。像西伯、仲尼、屈原……这些人,都曾遭遇困厄,但他们都有著作而传于后世,因此名垂千古。大抵说来,这些人困厄不得志时,志意无所表现,所以把自己的心志表现于著作中,留待后世读者赏鉴深思。司马迁由上述这些例子得到启发:人不论是否得意于当世,将理念传扬于后,着书是很积极而可实行的方法,甚至可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与影响力。于是,他发愤撰述,以“述往事,思来者”,这是说记述过往发生的事,以待后世圣人君子深思,意即待后世读者之共鸣与了解。太史公忍辱受宫刑,为的即是发愤撰述《史记》。因为他认识到人的成就、价值不只在「生」的短暂时空,做为一史家,他毕生所欲所愿,在整理出这样一部纵横两千多年的史书,要做「青云之士」,甚至以孔子作《春秋》「明是非、别嫌疑、定犹豫」自勉自期。如果将「人的生命价值」解释成一个人的成就,对世界的贡献,自我期许的完成,及获得正面的历史评价。那么,只要太史公完成《史记》,成就了自我期许与留名千古的不朽生命,生前所受的屈辱又算什么呢﹖……这些「人的经验」是我们读史的人最应记取的。  
    人的生命有二义,一是有形的肉体,一是无形的思想。富贵往往会因一个人肉体生命的结束而消失,所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也。而思想〔或精神生命〕,可以借着著述而流传后世。司马迁从西伯、仲尼等历史人物的例子得到启发,因此忍辱作《史记》,因为他认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重要的不是生时的虚名,而是后人的评价,将自己的思想流传后世,成一家之言,才是他追求的生命的不朽价值。司马迁身为一个历史写作者,写史是他的使命,也始于他对人的关怀,〔和对「人的生命价值」的体察。〕故《史记》记录「有价值的人」——「倜傥非常之人」。而人们在阅读史书或论及历史人物时,常常会加以比较:什么是好的、善的,什么是恶的、坏的等等。人们经由比较、选择,迈向文明、进步,这就是一个社会进步的现象。……所以,历史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是对人的活动的一种纪录,一种反省。如伯夷、伍员、孔子、太史公等人,表面看来,他们命皆不同、际遇各异。然而吾人可见在对生命信念的执着方面,他们有共通处。其实,这种信念,不只是他们的亦是全人类的。……他们何尝不能平平淡淡、和光同尘,何以却往往自致孤独以终﹖大概是由于他们视「道」(也就是理想)重于一切,而深知人的价值吧。……守真理者虽为少数,而历史常因其而变。我想,司马迁一定深闇此理,故对这些真实推动历史的「倜傥非常之人」予以深切之同情,而大书特书。对我而言,人的价值就在此吧:人性以自由面对真理时,他可以不理会群众,但将一切交于历史;这种自由,是「人」才有的价值!  
    4、《史记》的《太史公自序》,为列传第七十篇,这是此书之主要作者司马迁的自序兼自传,他自序说:「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又,《伯夷列传》作为七十列传的第一篇,具有序例的作用,文中提到了「各从其志」的原则。试问:司马迁将自己的传记纳入「列传」中,是否副合上述志、义、时、名等原则?  
    参考:依<太史公自序>说:「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就已说明他作列传的目的及原则。司马迁在<自序>中又说,他作《史记》乃是要继承父亲遗志,以彰显历代祖先的史官传统……。另一方面,由作者与壶遂讨论作史与《春秋》的关系一段看来,司马迁欲效法孔子之「义」着书,以褒善贬恶……。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提到「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当李陵事件   
    时被死刑之罪,只因自己有欲完成《史记》之「志」,于是改受宫刑以保性命……,就算苟活也要利用有限的生命努力完成《史记》,这样就做到了「不令己失时」。……综上所述,司马迁将自己的传记纳入列传中,合乎志、义、时、名之原则。其志,先是来自父亲遗志,继而在<伯夷列传>中更可看出司马迁欲为历史人物立传之志。其义,他欲效孔子作春秋之使命感,此乃史官该有之义。当李陵事件时,若因此而死则失时大矣,因此他苟活只为成书。最后,司马迁即借着《史记》一书,垂名后世……被推为伟大的史家。  
     5、课本10页阅读与探讨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太史公自序》ppt课件(39页)
《史记·太史公自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太史公自序》同步练习
《太史公自序》导学案
《太史公自序》练习题(2份)
《太史公自序》教案2
《太史公自序》ppt课件4
《太史公自序》ppt课件3
《太史公自序》知识点梳理
《太史公自序》教案1
《太史公自序》ppt课件2
《太史公自序》ppt课件1
《太史公自序》译文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