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口语交际《交流对联》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3-17


《交流对联》教学设计 

    ⊙总体构思
    本课依据新课标的目标要求,着力培养学生听与说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交流中学会文明的人际沟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通过对联交流活动,了解对联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对汉语的审美情趣,自觉继承发扬汉语优秀文化。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汉语表达水平。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对联是最具民族风格、最能体现汉语特点的文学样式之一;先让学生通过查阅、与长辈交流,了解对联的起源与类型、对联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运用有关知识评价他们自己搜集的对联,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评价对联、欣赏对联的过程中,进行口语表达实践,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古时对联有很多的严格要求,特别是平仄、格律方面往往让人琢磨不透,因此关于对联方面的知识将简单带过,不要求学生在这方面钻得太深。
    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小组交流、上台演讲、即兴创作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体验表达的乐趣,感受汉语言文化的魅力。
    【教学流程】
    一、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对联,尽量搜集各种类型的脍炙人口的对联,并能对对联有一定的看法或评价。要求学生与长辈交流,了解有关对联的常识。老师在课前对学生搜集的对联加以筛选、整理,然后在课内归类总结。具体步骤如下:
    1、成立小组:全班所有学生都是小组成员,五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共同搜集查阅、走访调查。
    2、确定地点:图书室、网络教室、当地名胜古迹、各种社会活动场所、屋室庭院等。
    3、做好有关准备,和相关人员联系调查事宜。
    4、实施:
    (1)小组成员利用节假日到社会各种活动场所搜集多种对联。
    (2)到图书室、网络教室搜集有关对联的资料。
    (3)采访在对联方面有爱好与研究的长辈,了解对联知识。
    5、整理、分析资料:将资料汇总、选择、分类整理。
    (1)将搜集到的各种对联编辑成册。
    (2)举办学生自己撰写的对联展览。
    二、导入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人类文艺百花园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当代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说“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
    对联可称是中国特有的“国粹”“国宝”,它的用途十分广泛,除了一般的作用:点缀名胜、渲染气氛、针砭时弊、抒发胸怀等外,还能引经据典,传播丰富的文史知识。
    不仅如此,对联这种短小精悍的文学样式自问世之日起,就以其尺幅千里的特色赢得了最广大的创作者和欣赏者,从而呈现出勃勃生机。上自风流儒雅之文人骚客,下至引车卖浆之下里巴人,雅俗共赏,喜爱有加。古有才貌双全的苏小妹单联征对、三难情郎的趣事;今有巴蜀鬼才魏明伦万元求联、发难文坛的佳话。
    对联可以寄情,可以寓志;可赞造化伟大,可叹人工精巧;或悼或贺;或斥歪,或颂正。无所不包,无所不能,长至数百言,短至无一字。
    既有如此奇妙的一方花海,又岂能不亲睹其芳,亲品其香,以怡情悦性,游目骋怀?
    今天,大家就一起来欣赏交流对联吧!
    三、分组交流
    将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把自己小组搜集到的对联在组内交流,说明搜集的渠道,喜爱的理由以及对联的作用(可从思想感情和语言艺术上谈)。
    出示交流中要注意的问题:
    1、耐心、专注地倾听,明确对方说话要点。
    2、自信、负责地表达,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3、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4、自然、大方与人交谈,注意使用文明交际用语。
    四、展示交流成果
    1、学生将搜集到的对联编辑成《对联集粹》一书,里面搜集了很多精美的对联。如:
    (1)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2)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3)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4)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5)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2、学生自己撰写的对联。如:
    (1)惜青春年华奋力拼搏,爱神州大地大展宏图。
    (2)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3)五湖四海皆春色;万水千山尽朝晖。
    (4)山青水秀风光好;人寿年丰喜事多。
    (5)校园沸腾春来早;师生团结佳话多。
    (6)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万仞志能攀。
    五、每大组推举代表上台演讲,同时多媒体展示。
    对联知识知多少。
    1、对联溯源。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联,是我国文学艺术珍品,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自成一体,以简练的语言,工整的对仗,言志抒情,描物写景,又以高度的概括力引人深思,寓教于乐。对联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已深入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现在这一古老艺术,老树发新枝,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如春节贴春联,祝寿写寿联,行业开张贴行业联等。其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积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于公元964年命笔题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已知的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2、对联的特点。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3、对联的类型。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1)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如:大地回春,青山绿水,祖国千般美;日暖神州,人寿年丰,幸福万年长。
    上上下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添一岁;家家户户,说说笑笑,欢欢喜喜,均过新年。
    (2)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宫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联语,统称为楹联。
    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仆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的新楹联: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3)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
    如:并蒂新开幸福花;同心永结富裕果。
    (4)挽联:为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谓之挽联。
    如郭沫若挽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5)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如: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
    (6)赠联:人生得一知己足已;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赠瞿秋白
    (7)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自勉
    六、对联“快乐大本营”
    1、请你来贴对联。
    下面对联该贴在哪里才合适?
    (1)文海放舟健儿要敢顶风上;书山寻宝志士哪能空手回。(书店)
    (2)新事业从头做起;旧现象一手推平。(理发店)
    (3)飞鸟闻香化凤;游鱼得味成龙。(饭店)
    (4)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药店)
    (5)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茶馆)
    (6)春夏秋冬一岁川流不息;东西南北四方宾至如归。(宾馆)
    (7)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粮店)
    (8)步月凌波去;登堂入室来。(鞋店)
    (9)任挑肥拣瘦,指向哪里,割向哪里;请依次排队,生人一般,熟人一般。(肉铺)
    2、名对赏读。
    (1)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2)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此联为数字联,暗含——横批:没有东西。上联:缺一(衣)。下联:少十(食)。
    (3)口中含玉确如玉;台下有心实无心。
    此联为谜语联,上联谜底:国。下联谜底:怠。
    (4)一九二一年冬,陈毅同志在法国因为闹学被法国政府遣送回国,过春节时给自己家里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事必成,事必成,事事必成。
    这副对联表现了青年时代的陈毅忧国忧民和对革命一定胜利的信心。
    七、拓展
    以课文为素材库,适当向课外拓展,分类或分组搜集、撰写对联,作为课外作业。
    八、总结
    对联装点了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本次交流活动,同学们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又得到了一次美的享受。对联艺术不仅对课文教学而且对我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培养,有着事半功倍的成效;同时,它对开阔我们的视野,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发展智力以及提高语文水平等都有显而易见的效果。让对联艺术这一古代文化遗产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后老师送两幅对联与大家共勉:教学相长共进智宫取宝藏,师生互爱同渡学海求知识。天天走不怕千程万里,日日学何畏千卷万册。
    【板书设计】
    (略)
    【教学探讨】
    对联活动尽管教育价值巨大,但对联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毕竟是一种古老、遥远而又陌生的文学式样,它没有交际工具的性质,而属于一种品味和鉴赏;希望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能让学生对这一古老的文学样式有较粗浅的认识,并能够尝试学以致用。在教学中,不忘把对联作为口语训练的材料,避免喧宾夺主。
    ⊙设计亮点
    文化底蕴的薄弱是当今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语文学习要注重积累;自主性的缺损,运用意识的淡薄,实践能力的低下是他们的主要问题,本活动正是本着“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汉语、运用汉语,传承汉文化”的主导思想,以对联交流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专家点评
    该口语交际活动的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关于7—9年级口语交际的要求组织教学程序,在“对联交流”这一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以及查找、运用资料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体如下:
    注重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人人参与。准备阶段,布置学生搜集对联、评价对联,了解对联常识,要求学生与长辈交流。编辑对联,举办对联展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过程中的第三、四环节:“分组交流,展示成果”,都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开展活动,为学生既专注地倾听他人说话,又大方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传递自己的见解提供场所,构建平台。
    注重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语以富有情趣的故事,将学生带入对联的花海,品味文学的芳香,怡情养性。第五个环节交流对联常识,以大组为单位推荐代表上台演讲,配上多媒体课件展示,使学生既学习了对联知识,又减少了疲劳,达到乐学、活学的目的。
    注重探究、拓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知识,在实践中发展知识、运用知识。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专项复习——对联ppt课件
对联专题讲解pptx课件
《对联》ppt课件(20页)
《走进对联》ppt课件(36页)
《走进对联》ppt课件3
走近对联——民族文化专题ppt课件
对联品尝交流ppt课件
《走进对联》ppt课件2
《走进对联》教案1
学着写写对联ppt课件
语言表达新题型:对联ppt课件
对联知识讲座ppt课件
民族文化专题——对联ppt课件
中华文化之瑰宝—对联ppt课件
漫话对联ppt课件
对联教学ppt课件2
中考对联专项复习ppt课件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