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蒲台的苇》教案2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4-03 |
采蒲台的苇
[教学目标]
通过研读,深入理解课文,对白洋淀人民产生崇敬之情;学习给课文作批注;感受研究性阅读的方法;通过屏幕阅读、课外阅读,落实大阅读理念。
[教学过程]
复习朗读,提出“研读目标”。
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采蒲台的苇》,同学们学得很好,也了解了苇的一些特点。现在你能说说,这是怎样的苇,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说明吗?(板书:好看、清白、坚韧、人们赖以生存的)。在学的过程中,我们总感觉到这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会对它们有新的理解。
过渡: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课题是《采蒲台的苇》,可课文是写苇的笔墨多呢,还是写人的笔墨多?(板书:人)(写采蒲台的人的笔墨多)这是作者的疏忽呢,还是有意安排?
提出研读目标:为什么课题是“采蒲台的苇”,课文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采蒲台的人?(屏幕出示)
自主研读,交流评议。
屏幕阅读,了解采蒲台的苇。(师:老师收集到了孙犁爷爷写这篇文章时的背景材料,有兴趣看吗?)
孙犁和《采蒲台的苇》
孙犁爷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小说清新、流畅,短篇小说《白洋淀》被人们广为称颂。
1947年春天,孙犁在冀中安平地区采访,他遥望着白洋淀漫开的芦苇,感到有一股巨大的力量蕴藏在其中。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交错,足有两三千条,就像迷宫一样。白洋淀地势低下,云雾很低,风声很急,淀水清得发黑,芦苇万顷,俯仰吐穗。它们生长得很快,狠狠往上钻,像一支支箭,直刺云霄。他想,这样大好的河山,怎容得日本鬼子玷污她?在这里,苇就像充满灵性的人,人则像是有思想感情的苇。孙犁搜集了不少在采蒲台发生的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让孙犁感到白洋淀人民在战斗中越来越坚定了,越来越成熟了。于是,他挥笔写下了《采蒲台的苇》等一系列文章。
出示,自由读,指读。读了这篇文章,你对“采蒲台的苇”有什么新的了解?
(苇就像充满灵性的人,人像是有感情的苇;人就像是苇一样,就算是被火烧了,也会生根发芽,永远不屈服……)
过渡:同学们说苇就是人,人就是苇,那么,到底是怎样的“采蒲台的人”呢?
自主研读,相机落实训练点。
提出研读要求:自读“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后面的内容,并联系课文前半部分,划出引起你思考的句子、词语或标点,边读边写批注。思考后概括——这是( )的采蒲台的人。
学生自主研读,边读边作旁注。
明确交流要求:一位同学交流时,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并思考,及时补充,吸收他人的成果,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
学生自由交流学习成果,师引导点拨:
智慧的人:
抓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