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中学2011年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
作者:dsq221 上传者:admin 日期:11-06-07 |
通江中学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邓少卿 编订
说明: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所有试题答案写在答卷上。
第Ⅰ卷(30分)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举例(lì) 辛亥(hài) 刹那间(chà) 揠苗助长(yàn)
B.内讧(hòng) 恸哭(dòng) 潜意识(qián) 封妻荫子(yīn)
C.翘首(qiáo) 窠臼(kē) 准噶尔(gá) 博闻强识(zhì)
D.肄业(yì) 迁徙(xǐ) 剥花生(bō) 游目骋怀(chěng)
2.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秋日的天空显得格外_____。
②台湾当局向美国政府摇尾乞怜,显出一副_____的奴才相。
③李先生_____了这次大会。并做了精彩的发言。
④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本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予适当_____,但集体出资部分不得向农民摊派。
A.寥廓 十足 出席 扶持 B.辽阔 十足 列席 扶植
C.寥廓 实足 出席 扶植 D.辽阔 实足 列席 扶持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此前通过微博征集对此项议案的意见,得到两万多人次的反馈,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的观点被普遍支持。
B.虽然中美之间有关军费预算、亚洲地区的确定等诸多问题,对骆家辉相对陌生,不过其出任驻华大使,表明奥巴马政府更关注经贸事务,也更加务实。
C.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如何有效监督官员财产申报是否属实、官员合法财产如何界定等,毫无疑问成为目前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不能出台的最大障碍。
D.《让子弹飞》的火爆让姜文名利双收,不但创下了超过7亿的票房收入成为“贺岁片之王”,而且也赢得了无数好评,甚至连“麻匪面具”也一度脱销。
4. 下列文学常识有错误的一项()
A.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的区别。这种体裁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
B.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著有《白氏长庆集》。
C.李白,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和诗风沉郁顿挫的杜甫都出生在中唐时期,并称为“李杜”。
D.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指唐代盛行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如《锦瑟》)和绝句(如《望庐山瀑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共9分,每小题3分)
全球化时代与“游子”情怀
张颐武
孟郊《游子吟》中那位“游子”的情怀,其实也是今天到处漂泊的人们的心声。为了种种原因,离开故土,走上了漂泊之路,其间的情境今古有天壤之别,但其心理和情绪却跨越千年,彼此相通。孟郊时代的时空距离比今天当然小得多,但在今天我们有了天涯咫尺的时空经验,却仍然无法消除我们“游子”的感情。孟郊发现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这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精神分析者曾经有一个命题对于人生很有说服力,这个命题是:我们不得不失掉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以实现我们人生的目标。我们的“游子”情怀,就是为追求人生目标而背离了母亲、故乡的那种感情,但这又总是无法阻止的、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人们不可避免地失去,却又不可避免地怀念。于是,《游子吟》不朽。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到处“流动”的世界。全球的资本、产品、人口和信息的巨量的流动正是今天的全球化时代的表征。资本冲破了过去阻滞它流动的一切要素,不断地在一种逐利的冲动中跨出边界,寻找新的机会。这种进程使得人口的流动也在一个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流动当然有不同的方向,一面是寻找机会的人从自己贫困或缺少机会的故乡向经济发达、充满机会的地方“流”过去。这可以说是一种从低向高的流动。这样的流动其实每天都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也发生在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另一面从高到低的流动也在进行着,资本总是从成本高的地方流向成本低的地方,生产和消费的链条总是要向大有希望的新兴地区滑动。于是伴随着资本的流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等白领也在迅速地流动着。他们身份“灵活”了,却往往被批评为数典忘祖,也会使自己漂在半空中。但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生活冲击。其间的那份进退失据的痛苦和彷徨的确难于厘清。我发现“游子”的生涯里有投入异乡的动力,却也深有对于过去的绵绵不尽的怀念感情。
人可以四海为家,可以获得一种更灵活的身份,但无论游走到何处,无论我们已经多么灵活,《游子吟》中的那份真诚的情感仍然存在。游子的情怀其实是情感、记忆、感觉、意象的诸多浮现,它不仅仅是我们意识中的,而且是无意识深处的东西。对母亲的记忆乃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人正是从最初的感情上展开自己的。没有过去的记忆,我们根本无法构筑自己;但没有今天,过去的自己也没有任何价值。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人赖以成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简单地由当下的处境决定的,他的过去不可能没有影子,一个“游子”毕竟都有些卸不掉的东西。其实,个人和故乡、自我和国家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一清二楚的,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扣连。对于过去的缅怀又何尝不是对故乡和祖国今天的期望。回忆其实依然是现实的不可化解的部分。
其实,对于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来说,这个国家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的活力和冲力都给予了她的游子一份持续的力量,这力量一面来自它的传统,一面也来自它今天的能量。“游子”曾经分享过这个民族百年的悲情和屈辱,但今天的游子却有了分享这个国家和人民力量的欣慰。正是中国今天的力量才使得游子的文化有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中华儿女》2010年第23期有删改)
5.“游子的情怀”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对此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游子的情怀”既是我们为追求人生目标而背离了母亲、故乡的那种感情,也是我们无法阻止的、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
B.“游子的情怀”是人若身份“灵活”常被批评为数典忘祖,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的那种进退失据、难于厘清的痛苦和彷徨。
C.“游子的情怀”是我们情感、记忆、感觉、意象的诸多浮现,是既存在于我们意识中,也存在我们无意识深处的东西。
D.“游子的情怀”在今天也包括了人们对这个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出活力和冲力的国家给予他们持续力量的欣慰之情。
6.下列各项中,对“对于过去的缅怀又何尝不是对故乡和祖国今天的期望”这句话的依据,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由于无论游走到何处,无论我们已经多么灵活,《游子吟》中的那份真诚的情感仍然存在。
B.由于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
C.因为人赖以成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简单地由当下的处境决定的,他的过去不可能没有影子。
D.因为个人和故乡、自我和国家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一清二楚的,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扣连。
7.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游子吟》的作者孟郊发现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游子”情怀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这正是《游子吟》不朽的缘由所在。
B.全球化时代各种流动每天都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既有从低向高的人口的流动,也有从高向低的资本的流动。
C.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这些东西毕竟是一个“游子”卸不掉的。
D.正是今天的中国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的活力和冲力,给予了她的游子一份持续的力量,这才使得游子的文化有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共9分,每小题3分)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灵牌),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史记•伯夷列传》节选)
8.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悲:为……悲伤
B.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爰:竟然
C.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适:适合
D.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蚤:通“早”
9.下列加点词活用方法不同的一项()
A.左右欲兵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扶而去之。 暮去朝来颜色故
C.而伯夷、叔齐耻之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D.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纵观全文,司马迁并不赞同孔子的观点。
B.孤竹君要立三儿子为王。及父卒,老三让老大做国王,老大说:“这是父亲的命令。”不肯继位逃去。老三也不肯立而逃走。国人就立了孤竹君的二儿子为王。
C.作者驳斥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观点,尖锐提出“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的疑问,用颜渊、盗跖作对比,表示了对“天道观”的大胆否定,充分表达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D.周武王伐纣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正义行为,而伯夷、叔齐竟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显然是错误的。作者对此也提出了批评。
第Ⅱ卷(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求仁得仁,又何怨乎?”(3分)
(2)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3分)
(3)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4分)
12.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①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②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这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山东巡抚包括的诗。
②吾曹:我辈。
(1)诗的前两句运用什么手法写出了一种怎样的感觉?(4分)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4分)
13. 名句默写。(5分。两题选作一题)
(1)_____ ,时矫首而遐观。______,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___ ,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 。(庄子《逍遥游》)
(2)今两虎共斗,____ ,吾所以为此者,____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驾一叶之扁舟,____ ,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潮平两岸阔,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 题。(22分)
孤独的守望
方爱华
(1)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2)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3)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的女儿?押着唐韵,携着汉风,—点点的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4)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
(5)我在进入小村的那一瞬,突然变得很宁静。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从这幅静默的油画中走出来,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一处处低矮的农舍以最简单的装束站立在我面前,而它后面是五彩锦缎装扮起来的山坡,像一首天地之间的赞歌,我看见纯朴与艳丽和谐的统一。
(6)田园,多么美妙的字眼,它让许许多多流浪的心灵找到了家的温暖。袅娜的炊烟,鸡鸣狗叫,满山遍野的牛羊,子孙绕膝,我多么希望看到曾经在这里上演过的那些温暖和最原始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啊。然而这里拥有的除了安静还是安静。看不见炊烟,听不见鸟语,也听不见动物的欢鸣,就连风都停驻在不知什么名字的山那边。
(7)物竞天择,时代犹如一列火车,轰鸣着滚滚向前。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那些没了主人的房屋,虚掩的房门,荒凉的院落,都似在诉说着一种久已淡去的生活,房前屋后的柿子树上,挂满红艳艳的小灯笼,就连地上也落了许多熟透的柿子。这些原本代表丰收的累累果实,在这里忽然受到冷落。
(8)一方石碾,丰碑一样默默地站在时光的怀抱里。深深的皱纹里记载着多少酸甜苦辣的过往?它在怀念那些五谷丰登的日子吧,还有那吱吱唱着的远去的歌谣。我看见空地上面的水井里面装满了生活的百般滋味。
(9)所有的土地都荒芜着,那些被收割的玉米秸杆,怀抱成一堆坐在秋阳里,哀伤而无助。曾几何时啊,仿佛还看到它们挺拔着腰杆,向上生长着浓浓的丰收和喜悦。一些被开垦的梯田就那么闲散敞着怀,留着斑驳的印记,像是刻满了主人点滴的心事。几垄白菜,几颗萝卜成了这些被弃置土地的最后守望者。
(10)我停下探访的脚步,对着一片宁静和绚丽沉默。
(11)我不知道繁华在身后隐退的时候,是不是一些东西也会随之消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就这样被遗弃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在时光的隧道里独自演绎着一场兴衰与荣辱。美丽与孤独同在,寂寞与哀愁共存。
(12)在村庄的深处,终于见到了真正的主人。一位老人,就那么安然地倚在门口,身后巴掌大的小院里,两棵参天的老槐,像硕大的两把巨伞,卫士一样的护着庭院。树是老人出生时爷爷种下的。
(13)老人手捧山里红,热情地招待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她说家里没什么好吃的,只有这些山里的果子。问她为什么不和儿女一起走,老人只憨憨地一笑:“舍不得啊,几十年的家!”
(14)已是夕阳西下,那些山、那些树、那些落寞的房屋都开始变得暗淡起来。我最后一次回望山村的时候,老人正被金色笼罩,仿佛坐在一片灯影里。
(15)她在守望着一个人的山水,守望着一个她自己的家么?
(选自《散文百家》2010年第2期,有删改)
14.从全文看,“孤独的守望”包含那几层意思?(6分)
15. “那是谁家的女儿?押着唐韵,携着汉风,—点点的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这个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16. 第(2)、(3)段作者极力渲染“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美景,有什么作用?(6分)
17.文章以“她在守望着一个人的山水,守望着一个她自己的家么?”结尾,你认为有什么妙处?(6分)
六、(15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①西方谚语“条条大道通罗马”,②有学者认为起源于古罗马时代,③而今被赋予了新的含义,④寓意做事情不要墨守陈规,⑤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或尝试多种途径来达到目的。⑥这条谚语与汉语中的成语“_____ ”有异曲同工之妙。
(1)请在横线上补出一个恰当的成语。(2分)
成语:_____
(2)文中有—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更正。(2分)
错别字:_____,更正:_____
19.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一次“什么是幸福”的社会调查活动,请你根据随机调查的10个行人的回答,写出一条对幸福的调查结论。(5分)
调查问题:什么是幸福
调查记录:
(1)三轮车夫:有钱就是幸福。
(2)忙的白领:有闲就是幸福。
(3)下岗工人:有工作就是幸福。
(4)失去双亲的人:父母在就是幸福。
(5)捡破烂的人:多捡些垃圾就是幸福。
(6)落榜生:考上大学就是幸福。
(7)双目失明的姑娘:能看见就是幸福。
(8)椅上的瘫痪病人:站起来就是幸福。
(9)高三老师:每周放一天假就是幸福。
(10)小学生:妈妈能带上我上公园玩就是幸福。
调查结论:(不超过15字)
20.仿照例子,趣解汉字、词意思。(6分。从5个中选3个解说)
例:“尖”——“小”字立在“大”字上。其实,任何一个“尖子”都是站在前人、众人宽大的基础上,才得以拔尖的。(叶永烈)
“禅”——左边为“表示”的“示”,右边为“单纯”的“单”,表示单纯的心就是“禅”。(林清玄)
(1)息:
(2)舒:
(3)怨:
(4)智:
(5)和谐: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们称章太炎为“章疯子”,他自己也承认自己是疯子。章太炎在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时,章太炎即席发表演讲,说:“大凡非常的议论,不是精神病的人断不敢想,就能想,亦不能说;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精神病的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得有精神病,才能做到。为这缘故,兄弟承认自己有精神病,也愿诸位同志人人个个都有一两分精神病。近来传说某某有精神病,某某也有精神病,兄弟看来,不怕有精神病,只怕富贵利禄当面出现的时候,那精神病立刻好了,这才是要不得呢!”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C(A.揠—yà;B.恸—tòng 荫—yìn;D.剥—bāo)
2. A(辽阔:辽远广阔,宽广空旷,多指地域。如:辽阔的土地、幅员辽阔等。寥廓:高远空旷,多指天空。如,寥廓的天空、视野寥廓。十足:(1)成分纯;(2)十分充足。“十足”意思是指十分充足,与之搭配的词语可以是“信心、干劲、神气”等,也可以是表示某种身份、想法的词语。如:“信心十足、干劲十足、十足的小人、十足的洋奴思想”等。实足:确实足数,只表示人、事物的属性或特征,具有区别或分类的作用如“实足分量”、“实足年龄”。出席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的成员(有时也泛指一般人)参加会议。列席,指参加会议而无表决权。扶持:侧重于帮助、支持;扶植:侧重于培植。
3. A(B.主客颠倒;C.双重否定不当;D.“不但……而且”关系倒置)
4. C(应为初唐或盛唐时期)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5.C(A、B、D项,都是文中具体所指的情感内容;C项是分析说理,是虚指,不是具体所指)
6.D(最贴切的理解应含着两层含意:“过去”里含着“故乡”;“故乡”又涵盖着“国家”,尤其是对国外的游子来说。A、B、C三项都是说今天的游子有对故乡的深挚的、抹不掉的情感,未明显说出与国家或祖国的关系;因此,D项更全面一些)
7.B(B项,“从高向低”的流动也包括人口的流动)
三(共9分,每小题3分)
8.C(3分)适:到……去。
9.B(3分)(A.名词作动词。B.前“去”,使动用法;后“去”,逝去或流逝。C.形容词意动用法。D.名词作状语,每日。)
10.D(3分)“作者也对此提出了批评”,错误。
【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为伯夷的意志感到悲哀,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他们的传记上说: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竟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仁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让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不做周朝的官),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到哪里去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
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盗跖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例啊。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断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还是不是天道呢?
四、(共23分)
11.(1)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的呢?(考点:得、怨)
(2)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考点:或、与)
(3)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还是不是天道呢?(考点:惑、是、非)
12.(1)诗的一、二句运用联想手法写出了诗人的一种错觉。诗人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由这种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答比喻酌情给分)
(2)诗的三、四句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心连民间、情系百姓的一片深情。“一枝一叶”比喻老百姓的大大小小的事情。百姓之事无小事,桩桩件件都应该放在官员的心上。既表现了自己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又是对包括的劝勉。
13.(l)策扶老以流憩、云无心而出岫 畏途巉岩不可攀、飞湍瀑流争喧豗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其势不俱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举匏樽以相属、渺沧海之一粟 风正一帆悬
五、(共22分)
14. (1)老人孤独地守望着被遗弃的村庄;(2)村庄的一切孤独地守望着过去的生活;(3)庄稼、蔬菜孤独地守望着被弃置的土地;(4)作者孤独地守望着美丽的精神家园。(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3点得满分)
15.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了水的神韵。作者将水比成女儿,而且具有“唐韵”“汉风”,她主动亲近人,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像水一样清澈透明,像水一样温暖润泽。
16.(1)从写法上看,为下文做铺垫,且构成对比,以便揭示主题。 (2)从内容上看,作者极力渲染“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美景,表达了自己暂时逃离喧嚣城市、享受到自然美景后的喜悦心情,与后文写荒凉的村庄形成鲜明对比,以便更好地突出作者对美丽山村行将消失的痛惜之情。
17.(1)写法上,用问句结尾,耐人寻味,引人深思。(2)内容上,表现了作者的两点忧虑:一是在城市化进程大潮中,一个孤独的老人守着一片孤独的山水,她能守住什么呢?二是一个没有儿女在身边,只有形影相吊的老人的家,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家吗?
六、(15分)
18.成语:殊途同归(2分) (2)错别字:陈。更正:成。(2分)
19. 得到眼下缺少的就是幸福。
20.(1)“息”——息,要自心开始。真正的休息,是心有所息。
(2)“舒”——舍弃与给予,可以让心舒坦。
(3)“怨”——易怨的人是心的奴隶。
(4)“智”——每天都吸取点新知识,才能使自己变得智慧。
(5)“和谐”——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发言,才能达到和谐的境界。
七、作文(60分)
21.参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作者EMAIL:renxian221@sina.com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