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对话·评论》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1-08-23


出处:http://gbjc.bnup.com.cn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说明 对话•评论 教学设计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在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在读小说的对话时,应该关注说话人的身份、地位和具体的语境,注意说话人的用语错位和“心口误差”,这是小说对话的奥秘。本课旨在让学生掌握着这种“对话”的艺术,并练习自己写文学评论。

【教学目标】

1.了解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对话”的作用,懂得分析小说、影视中人物对话的“话中之话”“言外之意”,了解小说对话中的用语错位和心口误差。

2.学习巧妙地说话和仔细地听话,说、听出弦外之音。

3.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通过对某名著的阅读,捕捉自己的阅读初感,尝试文学评论的写作。

【教学重点】

了解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对话”的作用,懂得分析小说、影视中人物对话的“话中之话”“言外之意”,了解小说对话中的用语错位和心口误差;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通过对某名著的阅读,捕捉自己的阅读初感,尝试文学评论的写作。

【教学难点】

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通过对某名著的阅读,捕捉自己的阅读初感,尝试文学评论的写作。

【教学建议】

1.文学常识导入。教师讲授什么是小说中人物对话的特点。

2.读懂本单元小说的对话。让学生交流探讨:仔细比较《李逵见宋江》《山地回忆》《贾芸谋差》各篇中对话的特点和味道。

3.学会说话、听话。

(1)教师可播放同学比较熟悉的影视对话片段,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这些对话的理解,说出这些话的言外之意。

(2)让学生分小组提出认为是最精彩的“话里有话”的例子,然后各组选出一个代表在班上交流。

4.学习写文学评论。教师讲授什么是文学评论、种类及其内容特点等。课件展示一篇例文。让学生结合例文谈自己学习的体会。

5.布置作业。要求写一篇文学评论。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播放有关的影视对话片段。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进入预设情景,从中生发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2.展示本节课应完成的探究及训练任务。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三)教学资料要求:

1.相关理论

关于小说的对话

有些人物有意无意地在该用口语词语的时候,却用了书面语;有些人物在该用书面语言的时候,却用了口语词语。这往往能构成特别的情趣。因此,对话与描述语言的区别,不仅在于词汇上的口头性和书面性,而且更为深刻的是,口语有一种现场感,是即时的语言,是针对现场特殊人物的语言。描述语言不具有明显的现场性,它不是写给现场人物看的,而是写给读者看的,是让读者坐下来慢慢品味的,因此,它可以是非常文雅的甚至很古典的语言。即使一些读者看不懂也没有关系,可以回家慢慢琢磨啊。而口语是现场的,要让对象明白的,当时听不懂,感觉不到,就“过期作废”了,白说了。所以,对话的价值是现场的价值。

关于文学评论的写作(参见潘新和主编:《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65~268页)

评论与问题意识

写作一篇文学评论,即使是水平测试式的,也应该以对某个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作为出发点。正如韦勒克·沃伦所言:“无论如何,我们是先有了感兴趣的经验然后才去进行评价的。我们在估价某一事物或某一种兴趣的等级时,要参照某种规范,要运用一套标准,要把被估价的事物或兴趣与其他的事物加以比较。”(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4年版,第272页)所谓“感兴趣的经验”是在写作文学评论过程中形成问题的初步阶段。一篇文学批评的文章或论文,如果说有一定的价值,就在于这样一篇文学评论发现或回应了历史或现实中的某个文学作品或思潮的难点或疑点。在大学生学习写作文学评论之时,就应该树立一种针对问题的批评风气,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复述前人或他人曾经就某个文学问题发过什么言说过什么话。学习写作文学批评,首先应该培养勇于发现问题、善于从人们已经视而不见处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当然,这个要求是偏高的,但是,应该意识到写作文学批评哪怕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也胜过一百次的人云亦云。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认为:“理论即批评常识,有探讨可供选择的概念。它涉及对文学研究中最基本的前提或假设提出质疑,比如:意义是什么?作者是什么?你读的是什么?‘我’,或者写作的主体、解读的主体、行为的主体是什么?文本和产生文本的环境有什么关系?”(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1998年版,第5页)应该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能具备“批评常识”的批评能力和理论魄力,但是,至少,每一个学习写作文学评论的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善于在常识的缝隙中发现问题的实在。

要具备发现问题的实力,还需要对文学历史的熟悉和对多种文学理论的掌握。同时也应该意识到,任何有创见的理论都带着批评的色彩,而富有见解的批评常常能够带来某个新的文学理论的萌芽,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是有着紧密的联系,要发现问题就不能不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思维的能力。

所以,对于文学评论写作的要求,首先是要有发现问题的意识,其次是要有发现问题的自信,如此,才有可能为写出较高水准的文学批评文章或论文做好准备。

内容的创见性

文学评论即文学批评论文,他跟一切学术论文写作一样,都追求“创见性”。我们知道,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一段时期内,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以工农兵为题材,曾经是一个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文艺政策,而能否将知识分子以及小资产阶级作为文艺作品的主人公一度争论不休,在今天看来,再讨论知识分子能否成为文艺作品的主人公,已经是一个没有多大的研讨价值的问题,也就是文艺作品能否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这个问题在今天看来已经没有多少新意,就是说,这个问题在今天看来缺乏创见性。但是,如果文学评论的作者,能够提出为什么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能否成为文艺作品的主人公竟成为需要探讨的问题,如何理解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关系的历史变迁等问题,这就又有可能获得某种批评的创见性。

再如,巴赫金写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这一长篇文学评论,就不是仅仅归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特点的ABC,而是通过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的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诸问题,并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与托尔斯泰的小说比较,发现了“复调小说”与“独白小说”这一富有理论独创性的文学现象。“复调小说”理论的提出,给予小说研究一个新的纬度,开辟了小说研究的一个新的途径,特别是对一些现代小说,“复调理论”显示出解释的有效性和普适性。所以,像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评论,就其创见性而言,是文学批评的写作中值得借鉴的一个例子。

文学批评的创见性就首先在于能够识别什么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什么问题又是随着历史语境的改变,而丧失了研究价值。当然,文学批评并不要求研究每一个问题都要像巴赫金那样使用原创概念,特别是对初学者而言,也不太可能完全依靠自我建构的批评话语来探讨问题。文学批评的创见性还可以体现在作者对某种文学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塑造的得失探讨,点明某段对话的精彩之处,或某个情节设置的不俗之处,进而对某一人物的系列形象做综合分析,或是对某类文学作品的共同的叙事模式与控制这些叙事模式的意识形态关系做深入的阐述。这些文学批评可能不会导致建立某种新的文学理论,但是,这些批评写作如果能够阐述作者与其他论者的不同的见解并能自圆其说,自然也可以算为有创见性的批评。

所以,写作创见性的文学评论并不是多么神秘的一件事情,在一些细部问题上如果能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同样应该在学习文学评论写作过程中得到肯定。

文学评论的写作要做到“臧否得宜”,这是一个起码的尺度。这就要求不能放任作者审美感情和主观好恶没有节制的流露,文学评论的写作需要秉持理性的态度,在了解文学理论和文学历史的萌芽、发生、发展和成熟的基础上,在理论遭遇具体的文学作品的实践中,客观、冷静地阐述写作者的独特的发现和具有创见性的观点。
2. 例文。

评王熙凤的出场

王江苏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是贾府中杀伐决断,威重令行的铁腕人物,雪芹先生对她的塑造是不遗余力的。

出场是人物描写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雪芹先生对其出场的描写在于表现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和性格。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雪芹先生塑造王熙凤这个形象时极为精彩的一笔。“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王熙凤的出场妙在一个“笑”字。试想,当夫人、小姐、丫鬟、仆妇俱都屏声敛息的时候,当贾府中的最高权威者——贾母正和远来的黛玉叙谈的时候,为何单只有王熙凤一个人敢如此大笑?这里点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王熙凤敢在贾母这个最高权威者在场时大笑,足可见其与贾母关系必然极为微妙,而且,当时在场的邢、王二夫人也是她的长辈,可见王熙凤在贾府中地位极高。

大笑之后,王熙凤又是一大篇的言语,“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这段话又是一笔精彩的描述,雪芹先生通过语言表现王熙凤的感情,反映出凤姐内心的世界,刻画出凤姐善于逢迎的特点,颇具一箭四雕之妙,通过正面的表达,赞美黛玉之美,以及对姑母去世的惋惜,使林黛玉感到温暖,又达到讨老夫人欢心,让邢、王二夫人感到愉悦,使迎春姐妹觉得内心平衡的目的;但从言语上可见,王熙凤的这番话似是对林黛玉说,实际上却是为讨老夫人欢心这个最终目的而发。这实在不是一般人之所能为,凤姐之权谋机变,见风使舵,声形于纸上,令人可叹可畏。接着,又是对林黛玉一番问长问短,关心备至,继而又分派仆妇整理房屋,亲自为黛玉捧茶捧果,又同时回答王夫人的问话,等等一番具体的描述,表现了凤姐的八面玲珑,又体现了她的惊人才干。王熙凤以全副心神,既讨好贾母,又同时使其他人敬服的手腕,是她之所以在贾府中如此活跃出群的原因。

雪芹先生对王熙凤的出场描写在于借人物的语言、动作,深刻揭示人物的内在,把活生生的王熙凤置于读者眼前,笔法生动。

(本文发表于福建石狮一中《未名》第2期)

[简评]这篇评论文章也可以见出作品中对话之妙。作者选择的评论点很好,选择评论凤姐出场时说的两句话,这两句话的确可以看出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和性格。第一句话,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且是笑声和说话声一起到,可见其泼辣和张扬的性格,也可见其深受贾母宠幸,在贾府有着与众不同的地位。“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句话,使我们觉得得体、亲切。一是表明她的忙碌,一是表达她的歉意,同时也表现出对黛玉这位远客的谦敬。第二句话包含的内容就更多了,通过表达对黛玉的赞美和同情,讨好了贾母和在座所有的人。对一个素昧平生的人,她对黛玉美貌的恰到好处的恭维,和对姑母早逝的叹惜,一下子拉近了和黛玉之间的心理距离,也使其他人感受到她的善解人意和关爱之心。确如评论作者所说是一箭四雕,八面玲珑。作者能读出凤姐这句话,先是赞美,后是惋惜,“使迎春姐妹觉得内心平衡”,这是很有眼力的。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