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学案 >>
《说数》学案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3-06


【学习目标】
    1、了解数的发展,从而认识科学发展无止境的规律和科学的创新精神。
    2、了解科学小品的特点。从课文的描述里去感受数学的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
    3、学习本文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事理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了解数的发展;学习本文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事理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预习导学
1.什么是科学小品
本单元是一个科学小品单元,属实用文中的介绍文。
  “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实用文体的语言风格、格式等特征,学生只需作基本的了解。”(《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介绍文(说明文)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需要,介绍某种事物或解说某种知识的一种说明文体,例如介绍知识、读物、影剧、图片、产品、建筑、旅游点、投资项目、科技成果等等。介绍文的主要特征是知识性和科学性,它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语言准确、通俗。
  科学小品文属于科学类说明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性说明文,一般性说明文重在客观地解说所要说明的对象,一般不含有感情色彩,而科学小品文不受这一点约束,它可以包含文学性的描述,语言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它的特点是既有科学的严谨,又有文学的情趣。
2.怎样阅读科学小品
第一、要弄清文章的基本内容。
科学小品的内容具有科学性,我们阅读时首先要弄清它介绍了什么,解释了什么,对人类有什么作用或危害。弄明白了这些问题,也就基本读懂了这篇科学小品。
  第二、要抓住文章的条理。
   科学小品的表述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顺序清楚,层次分明。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顺序可分为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等几种。
  第三、要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
  科学小品的语言准确严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说明时常借助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图表、引用等等来表达要介绍事物的特点,或者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把要介绍说明的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人格化、生动化,使我们对事物的特点、作用有更清楚的认识。
 3.说明方法及其效果
   (1)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直观生动,便于理解。
   (2)分类别:分类别的作用是使说明条理清楚。
   (3)打比方(比喻说明):它的主要作用是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其作用是使说明准确无误,科学具体,令读者信服。
(5)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6)下定义:其作用是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的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7)作比较:作比较用于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8)画图表:画图表可使说明内容直观形象。
    (9)引用: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中,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
(一)整体感知
1.课文是以什么线索来展开说明的?请你根据作者的思路画出一个简单的示意图。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全文的?
                                                                                        
                                                                                     
                                                                                       
     2.从数的不断被人类认识的过程看,你觉得科学发展有什么样的规律?科学发展需要怎样的一种精神?
                                                                                       
                                                                                       
                                                                                         
3.数是奇妙的,数也是美丽的。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沈致远先生是一位科学家,在他的笔下数并非深奥难懂、枯燥乏味,相反,充满乐趣,富于美感。那么,作者是用了哪些方法去表现数学的美的呢?
                                                                                       
                                                                                        
                                                                                         
    (二)合作探究
   4.探究:抽象甚至是枯燥的数字在作者笔下为什么会成为形象而美丽的抒情对象?
                                                                                        
                                                                                       
                                                                                         
   5.选择你认为最能表现“数”的美的句子加以赏析。
                                                                                        
                                                                                       
                                                                                         
【文章主旨】本文主要叙述了数的发展史,从最简单的自然数到复数,数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人类科学的发展史。课文借助对数的介绍,赞颂了人类的智慧和对宇宙规律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
 
【达标检测】
一、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骨骼(gé)    栖(qī)居        啮齿(niè)      衍生(yán) 
B.契机(qì)      数轴(zhú)       对应(yìng)      一瞥(piē)
C.一粲(cān)     绵亘(ɡèn)     隽永(juàn)     粗糙(cāo)
D.赐予(cì)      拨弄(nong)      弄(lòng)堂       畜(xù)牧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自然数0、1、2、3…是数学之起点,其他所有的数都是从自然数_________出来的。
②自然数的实物_________可能是十个手指。
③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必须以复数表示,这不是简化计算的问题,而是_______了微观粒子本性的实质问题。
④引入虚数________解决了负数开平方的难题,但也带来了另一个困难——虚数在数轴上没处摆。
A.衍生  原形  反映  诚然    B.派生  原型  反应  固然
C.衍生  原型  反映  固然    D.派生  原形  反应  诚然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三鹿奶粉”事件造成的恶劣影响是空前绝后的,据不完全统计,因使用三鹿奶粉而患肾结石的儿童已达1253名。
B.两岸民间交流的全面进行,这曾是多少炎黄子孙孜孜以求的梦想,如今在首届海峡论坛上成为了现实。
C.有限的工作岗位,对于浩如烟海的大学毕业生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D.专家们认为,深圳港吞吐量屈指可数,深圳港及广东沿海港口群的规模优势地位突出,以此作为第三大陆桥的东端起点,最为可行。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保障“绿色亚运”的顺利举办,广州市环保局在工业废气污染、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及加快污水处理系统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B.统计显示,本届广交会累计出口成交额为262.3亿美元,比上一届减少53.2亿美元,减幅约16.9%左右。
C.10月12日,温家宝总理致信新华社,更正新华社11日播发的《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文中自己关于岩石学分类的错误,并向读者致歉。
D.圆周率本是圆周与直径之完全确定的比值,但它产生的无穷数列却具有最大的不确定性,我们不能不为大自然的神奇奥妙而感到震撼和惊讶。
5.阅读课文3——6段,回答下列问题。
(1)第3自然段文中说“零是数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其意义非同小可”,请归纳“零”的意义:
                                                                                      
                                                                                         
                                                                                            
(2)文中《圆周率》诗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率绵绵无绝期”是化用了       朝诗人            
                         里面的诗句。原句是:                                     
                            联系全文内容,说说诗中“永葆常新”具体指的是                                                  
(3)圆周率的“恶名”的由来是指                                          
(4)段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9~11题。
尽管网络文学利用传统文学走向式微、互联网快速普及的契机而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它在对传统文学实施“格式化”的同时,也使自己置身于一个期待认可的共时性平面上,导致自身知识谱系和意义模式的“合法性悬置”。
    互联网上的汉语文学诞生于1991年,这一年全球第一家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在北美创刊,此后,世界各国相继出现了中文网站。从那时到今天,中文网络文学走过了10年时光,但它自身至今仍处于“命名焦虑”期。无论在理论批评界还是在网络写手眼中,对于什么是网络文学,究竟有没有网络文学,怎样才算网络文学等,都存在诸多争议。以《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互联网上一举成名的台湾写手痞子蔡认为,还是等到网络文学更多元化之后再来界定它为好,“如果现在一定要一个定义,那应该是在网络时代出生的写手在网络上发表的作品,暂时被简称为网络文学。”
    有人说:“网络文学就是新时代的大众文学”,也有人认为“网络文学”是一个难以成立的伪概念:“文学产生于心灵,而不是产生于网络,我们现在面对的特殊问题不过是:网络在一种惊人的自我陶醉的幻觉中被当作了心灵的内容和形式,所以才有了那个‘网络文学’”。还有人说文学“取决于它自身的叙述和表现,同其物化的载体(媒介)形式——不管是纸质书刊还是电脑网络——并无必然联系。”
    一件事物的命名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历史甄淘和疏瀹过程,任何强制企图或焦虑心态都于事无补。事实上,在互联网风起云涌的今天,已经浮出历史地表的网络文学的“在场确证”正在舒缓这种“命名焦虑”。
    如果说世界华语网络文学诞生于海外学子的家国之思,中国本土的网络文学则生成于众声喧哗的BBS。由于网络契合了文学的自由本性,网民的游戏心态又切中文学的娱乐因子,因而文学走进网络或网络介入文学,自然就有了本体论的逻辑依据。
    中国加入互联网后,创生于海外的文学网站“新语丝”、“橄榄树”等迅速挺进中国本土,促使我国的文学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1996年“网络文学”一词正式进入纸介传播媒体,1997年美籍华人朱威廉在上海创立了“世界上最大的中文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从此,迎来了网络与文学的“蜜月期”。截至2001年8月31日,我国以“文学”命名的文学网站已接近300个,现在,这一数字已增加到500多个,1999年,“新语丝”、“网易”、“榕树下”相继举行网络原创作品评奖,给火爆的网络文学添了一把柴,此后,一些大型网站一天发布的作品量就以千篇计。“新语丝”网站还创下了日点击数40万次的记录……一批网络写手迅速声名大噪,一些文学网站和网络作品成为网络文化圈的热门话题。
    2002年以来,网络文学不像前两年那么火爆,但文学网站仍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网上的文学也出现两点明显变化:一是文学站点个人主页和收藏的网络写手的个人专辑大幅上升,二是网络原创作品发布量呈缩水之势,但作品质量却有所提升,TOP排行榜的点击率明显增长,这反映了广大文学网民净化网络、回归文学审美本性的要求。
    网络文学的历史性“出场”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文学性”的在场;相反,它倒可能构成对文学性新的遮蔽。自诞生之日起,网络文学就面临科技与人文的宿命式追问:在它所凭附的高科技大树上,结出的究竟是人文审美的丰硕果实,还是会使人类的艺术传统和精神继续在技术的狂飙突进中花果飘零?在炙手可热的科学势力的边缘,走进网络的文学是否仍秉承古老的传统与价值,朝着人类审美精神的圣地驰骋,还是在科学技术的场域中让文学本体的精神取向经历一次技术理性的“格式化”?因而,文学在互联网中“出场”后,可否在大众文化读图转向、道与言都出现话语转型的背景中,用诗意的寓言铸就网络诗学的新境界,乃至据此重新书写文学的“文学性”,探询重建精神价值深度的可能性,而不是让文学本该有的艺术承担和价值叙事为世俗的感性愉悦和消费文化的平面化所遮蔽,使本该在艺术中得到敞亮的生命意义被工具理性所取代,避免文学应有的审美意义在网络媒体的技术围城中无从置喙,抑或变成欲望生产而价值退场的游戏碎片……这一切都警示我们必须关注网络文学的“文学性”问题,解决好文学“出场”而“文学性”缺席的矛盾。
                                                (节自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纲》)
9.选文谈到了国内网络文学发展的阶段性发展,请你说说各阶段的特点。
                                                                                        
                                                                                                                                                                         
10.文中说“网络文学的历史性‘出场’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文学性’的在场”,请你就如何解决“文学性”缺席的问题,谈谈看法。
                                                                                      
                                                                                        
11.用自己的话给“网络文学”作个界定。                                                                             
                                                                                      
                                                                                        
三、语言表达
12.请参照下面材料中划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位古代诗人的名句,仿写句子。要求结构一致。
春天来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穿过了大江南北,世界各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韩愈笔下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道出了生机盎然的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
科学家在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复杂的碳链式反应。当水流从空气中“大口吮吸”二氧化碳并侵蚀石灰岩时,持续不断的吸碳过程就开始了。接着,在岩石表面自由流淌的酸性水流携带着大量碳酸氢根,随着自然界的水循环辗转奔向江河湖海。此时,浮游植物体内的“食物加工厂”在急切地“找米下锅”,它们惊喜地发现,只要分泌一种叫做“碳酸酐酶”的催化剂,对水中的碳酸氢根“略施魔法”,等待加工的“米”——二氧化碳,就唾手可得。最终,光合作用将大量随波逐流的碳转化咸有机碳,封存于水生生物体内。
 
(1)                     (2)                     (3)                         
 
【学习后记】
                                                                                      
                                                                                     
                                                                                      
                                                                                       
                                                                                         
【美文“悦”读】
从细节看马英九
 叶永烈
汪诞平先生跟随马英九多年,他谈起他眼中的马英九,许多生动的细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汪诞平先生拿起上衣口袋里插着的一支金笔对我说,这几天要搬家了,我从办公桌的抽屉里偶然见到这支金笔,赶紧收起来,做个纪念。过去,李登辉、连战当主席的时候,核心圈里的人都用这种公家发的高级金笔。马英九当主席之后,他开会做记录都用圆珠笔,党的干部们见了,也都改用圆珠笔。金笔在国民党高层里也就“绝迹”了。
汪诞平先生由此说起跟随马英九出差的经历。过去,在李登辉时代,出差总是住五星级饭店,而且总是一个人住一个房间。他如今跟随马英九出差,住的旅馆往往连一颗星都没有,而且总是两个人住一间。[来源:Ks5u.com]
至于出差吃饭,基本上是吃便当(即快餐)。马英九很忙,有时候中午,跟客人一起“共进便当”,同时与客人研究工作问题。
马英九下乡,穿来穿去是那条牛仔裤。
在马英九家里,好些家具、电器简直可以进历史博物馆了。
汪诞平先生说,有的时候,我看到他那么忙,又吃得那么简单,都感到心疼。
我请汪诞平先生分析马英九、萧万长与谢长廷、苏贞昌的不同。他指出,马英九、萧万长是受国民党长期栽培的政治精英,在国民党政府行政系统工作多年,是经过严格考验、循序渐进的行政干部,对个人操守都很注意。谢长廷、苏贞昌则显然不同,他们跟陈水扁一样都是律师出身,是从当年反对国民党政府的“美丽岛事件”的律师辩护团里脱颖而出。他们的口才不错,善于操纵选举,但行政经验、管理经验不如马英九、萧万长。其实,马英九、萧万长与谢长廷、苏贞昌的不同,也反映了国民党与民进党的不同。
汪诞平先生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他说,陈水扁上任之初,在民进党里挑不出懂得管理经济的人才,只得请国民党籍的萧万长出任扁“政府”的“经济部长”。有一次,汪诞平随萧万长到高雄考察一个项目,汪诞平问萧万长,你如今与民进党人共事,有何感觉?萧万长回答说,民进党干部决定项目的时候是先说后算,先决定再评估,而国民党干部是先算后说,先评估后决定。
汪诞评先生话锋一转,说起了双方选举手法的不同:谢长廷、苏贞昌往往竞选口号很响亮,很诱人,但实现率往往很低。反正不论支票能否兑现,开出去再说;马英九、萧万长则很务实,能够达到多少说多少,也许口号不及民进党响亮,但是说话算数,说一句是一句,都能够在当选之后兑现。比如,谢长廷说,如果他当选,要实现“零失业率”,这话很好听,能不能做到只有天知道;马英九则说,如果他当选,要“把失业率降到百分之三”,这话没有要实现“零失业率”那么好听,那么响亮,但是很务实,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
汪诞平先生指出,国民党和民进党的基本群众也不相同。民进党的基本群众是“三低”,即低学历、低所得、低地位,大都集中在台湾南部,以“本省人”为多。所以民进党具有强烈的“草根性”。国民党的支持者以台湾北部为多,相对而言,国民党的基本群众以知识分子为多。
马英九意识到争取台湾南部基本群众的重要性。他不断到台湾中南部去,下乡长住,夜住民宅,很得民心。汪诞平先生说了一个最近发生的故事:有一次,马英九来到台南农村,住在民宅。在这家农户,公公是深绿的(民进党的支持者),不欢迎马英九,但是除公公外全家都欢迎马英九。晚上,马英九与大家聊天,一直聊到深夜12时。有人提议与马英九合影。这时,媳妇想到公公,觉得应该请公公也来合影。媳妇上了楼,非常惊讶,因为公公早就穿好西装、系好领带,在那里等候了!
汪诞平先生说,候选人马英九个人很有魅力,受到广大台湾老百姓的拥护。那位台南公公态度的转变,就是很典型的事例。
(选自《名流沧桑》,有删节)
 
《说数》参考答案
 
【课堂学习与研讨】
1、自然数→ 负数 → 零→ 分数→无理数→ 虚数→复数→未来的发展。是按照逻辑顺序(人类对数的认识过程)来组织全文的。
 2、  “科学发展的规律”:科学发展是没有止境的。
     “科学发展需要的精神”:科学需要发现,需要想象,需要创造。
 3、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引用等。(全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前面“问题探究”具体分析的关于圆周率的介绍就是一个最详尽的例子。打比方,如把数字比喻成一个不断扩大的数学王国,把零比喻成其中的国王,形象地说明了零在数字中的重要性。引用,如引用作者的两首小诗《圆周率》与《零赞》。作比较,如把圆周率无限的信息量与北京图书馆中藏书丰富但有限的信息量作比较。)
 
 4、从主客观方面去思考讨论
  数学符号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能发现许多数字的原型。而生活本身就是美的,生活的美决定了数学的美。⑵、热爱能发现美,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正因为作者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才会去发现并感受常人难以认识到的美。⑶、自然科学家本身较高的文化修养使之能以一种文化的眼光去领悟科学,从而产生丰富而浪漫的想象。
 
【达标检测】
1.D (A  衍生yǎn  B数轴zhóu  C 粲càn )
2、选C。“派生”指从一个主要事物的发展中分化出来。“衍生”指演变发生。“原形”指原来的形状,本来的面目(含贬义);“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反应”即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引申为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反映”的含义一般有二:一为“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另一为“告诉”,即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固然”只能作转折连词,引起下文转折。“诚然”除作转折连词外,还可作副词,作“实在”讲。“固然”的转折意味比“诚然”重一些。
3、选B。A.“空前绝后”指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此处属褒贬失当。C.“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用于此,属对象不当。D.“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此处前后矛盾。
4、选C。A.成分残缺,应在“建设”后面加上“等方面”。B.“约”与“左右”重复,应去掉一个。D.语序不当,“震撼”和“惊讶”位置应交换
 
5、①零是一切数的基础②零是进位制的前提③零具有运算功能
6、唐朝/ 白居易  /《长恨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圆周率的小数既不循环,也不终结,包含无限信息
7、因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没有规则,没有穷尽。
8、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引用/分类别。
相关资料
零——始于何时何地
零这个数对于我们数的系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当初开始创造数的系统时,并没有自动包含零。事实上,古埃及人的数的系统就没有零。公元前 1700 年左右, 60 进制数的位置系统发展起来。古巴比伦人用它和他们的 360 天的日历相协调,并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但其中没有设计零的符号,而是在需要放置零的地方留一个空的位置。大约在公元前 300 年,巴比伦人开始用作为零的符号。在巴比伦人之后,玛雅人和印度人发展了数的系统,该系统第一次用一个符号代表零,这个符号既起位置的作用,也起数零的作用。
9. 前期(2002年前),热情高,重数量; 现阶段(2002年后),趋理性,质量提升
10.参考角度:避免文学艺术价值的丧失;避免生命意义(人类价值观)被工具理性所取代;避免文学的审美意义降格。
11.网络文学是一种用电脑创作、在互联网上传播、供网络用户浏览或参与的新型文学样式。(注意:①电脑创作②网上传播③网络用户浏览或参与④新型文学样式⑤定义格式)
12.谢眺笔下的“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说出了万紫千红的春。白居易笔下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讲出了热闹非凡的春。(写到春的诗句,1分;结构仿写恰当2分)
13.新春对联:翠柳迎千里绿   黄牛耕地万山金     教师办公室对联:桃李满园春秀锦    芝兰绕阶座凝香【解析】该题属于老题新考,变化一下形式,也是为了降低难度。考生只要具备简单的对联知识就能做好。如上下联词句结构、意义相关,数量短语对数量短语,仄起平落等等。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爱因斯坦与艺术》《说数》《自然笔记》教案1
《说数》同步训练
沈致远《说数》原文阅读
《说数》教学实录
《说数》ppt说课课件(34页)
《说数》ppt课件(26页)
《说数》教案8
《说数》同步练习
《说数》ppt课件5
《说数》《奇妙的低温世界》《寂静的春天》教案及练习
粤教版《说数》表格式教案7
《说数》教案6
《说数》教案设计6
《说数》教案5
粤教版《说数》教案4
《说数》教学设计3
《说数》教案2
《说数》ppt课件4
《说数》ppt课件3
《说数》ppt课件2
《说数》ppt课件1
《说数》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