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学案 >>
《六一居士传》导学案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11-25


《六一居士传》导学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掌握“谪”“更”“置”“疾”“走”“胜”等常用实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请给下列划线词注音
六一居士初滁山(   )         将退休于水之上(   )
此庄生所畏影而走乎(   )     阅大战涿鹿之原(   )
轩裳组劳吾形于外(   )       赐其骨 (   )
累于此者既矣(   )           而无称焉(   )
2.请为下列文段断句,用“/”标出。
(1)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2)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圭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
3.思考以下问题:
  (1)欧阳修自命名为“六一居士”之前,有别的名号吗?
(2)欧阳修为何自命为六一居士?作者定名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什么?
(3)本文作者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
二.走进文本
1.了解欧阳修其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其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他还善于论诗 《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以随便亲切的漫谈方式评叙诗歌,成为一种论诗的新形式。
   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2.文章的写作背景:
熙宁三年,作者由知青州改知蔡州后,自号六一居士,作此文以明志。春蚕丝尽,蜡泪将干,作者把毕生的精力献给赵宋王朝,应该得到休息的时候了。况且,在宦海沉浮中,几度贬官,历尽坎坷,到这时候作者意志已十分消沉,“穷则独善其身”已成为思想中的主导。所以作者在文章中便一再流露出急于归隐退出官场的愿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
3.探究第一段:
(1)问题:谁为欧阳修命名为“六一居士”?
 
(2)本段的重点字词句有哪些?
 
 
4.探究第二段: 
问题:(1)欧阳修为何自命为六一居士?“五物”给了居士怎么样的快乐?
 
(2)作者定名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什么?
 
(3)本段特殊句式有哪些?重点字词有哪些?
 
 
5.探究第三段:
(1)问题:与“六一”相对,作者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
 
 
(2)本段重点字词:
 
 
6.探究拓展:
(1)在文章前面的“鉴赏提示”中说“本文虽名为‘传’,实际上是一篇抒写自己真性情的散文。”文章抒写了作者什么样的真性情呢?
 
 
(2)谈论:对比欧阳修、苏轼、苏辙、范仲淹这几位文人的快乐观,谈谈你自己的快乐观。
 
 
三.课堂练习:
1.翻译下列句子:
(1)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2)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3)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4)吾其何择哉?
 
 
2.重点词语的把握:
(1)则又号六一居士:       (2)吾之乐可胜道哉:
(3)世事之为吾者众也:      (4)子知轩裳珪组之其形:
(5)于彼者已劳矣:        (6)轩裳珪组吾形于外:
(7)忧患思虑吾心于内:      (8)而常酒一壶:
(9)之,区区不足较也:    (10)沛公则车骑,脱身独骑:
(11)为五一尔,奈何?    (12)岂不为五一乎?
(13)觉今而昨非:      (14)余将见子走:
(15)雷破柱而不惊:     (16)君有在腠里:
(17)恶如仇:        (18)聊以志吾之乐尔:
(19)此吾之所以也:     (20)燕雀安知鸿鹄之哉?
(21)下列句子中红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更:更改
B 而常置酒一壶       置:准备
C 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   疾:迅速
D 吾之乐可胜道哉      胜:胜利,骄傲
四、讲学稿中疑难部分
 
 
 
 

五、阅读提升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今天的国际与国内的现实环境、社会与经济与政治与文化的特殊景观,一句话,今天这样的时代,还需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当然也是一个文化垃圾充斥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那么身处如此繁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不用说中国古代的经典,宽泛些说,我们还需要读书吗?我是指文字的文本阅读,现在还有它的价值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我们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不读书的“理由”据说可以举出很多,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读书风气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甚至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反映。因为读书不仅使人获得知识,还可以使人变得安宁,减少浮躁气。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说充满了浮躁气。扎扎实实做事情的人少了,走捷径、取巧的人多了。此种情况下,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尤为重要。如果说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的话,读书也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那么我们应该读些什么样的书呢?肯定要读好本专业的书,所谓“术业有专攻”是也。那么是否也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都来读一读呢?有的,这就是那些属于一个民族文化系统的典范之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己的文化经典,而凡是文化经典,就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不仅本民族的人应该阅读,其他国家的人也应该阅读。
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溶解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虽然现在中国很多人不喜欢读书了,但是文本阅读还是不可缺少的。
B.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对于今天这个充满浮躁气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C.作者认为我们读书肯定要读好本专业的书,也应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甚至还可涉猎外国文本经典。
D.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就是一种时尚。
E.读书的过程就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F.倡导阅读本民族经久不衰的文化经典,是我们现代化进程中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首要任务。
2.根据文意,联系现实,对文中加点的有关“文化”的名词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垃圾”主要是指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粗制滥造的低俗文化。
B.“读图时代”指的是大量精美图片加文字的文本时代,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通俗性等特点,带来了阅读的简便和快捷,同时又加剧了阅读的表层化,培养了一批表层化的读者,使快餐文化走向泛滥和无度。
C.“文化经典”指的是能体现本民族文化精髓的和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
D.“异质文化”指的是在形式上与本民族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其他国家文化。
3.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认为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4分)
 
4.文中“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态度,“文化主体”“文化精神”指的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经典?就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体会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
1、【D原文是说“应该”成为一种时尚,并非实然判断。E“读书”应为“阅读经典文本”】
2、【从“质”来看主要是内容,而非形式】
3、【凡是文化经典,就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它是转移现在浮躁的社会风气的需要,(1分)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需要,(1分)改变个人气质、提高个人修养的需要,(1分)提高文化素质,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需要。(1分)(4分,每点1分)】
4、【文化主体指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文化精神指的是民族文化传统。(1分)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经典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分)如阅读《西游记》时,我们应传承和发扬孙悟空不畏强权、不怕苦难、勇于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1分)而应摒弃小说中的封建迷信等糟粕思想。(1分)】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六一居士传》作业练习
《六一居士传》教案6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六一居士传》ppt课件
《六一居士传》练习题
《报任安书》《六一居士传》练习题
《六一居士传》课堂实录
《六一居士传》ppt课件4
《六一居士传》ppt课件3
《六一居士传》ppt课件2
《六一居士传》教案5
《六一居士传》教学设计4
奥教版《六一居士传》ppt课件1
《六一居士传》教案3
《六一居士传》教学设计2
《六一居士传》原文和译文
《六一居士传》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