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5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3-05-18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
江苏省如皋中学  王学东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结构特色和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通过具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课前老师要求大家充分预习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不知大家预习得怎么样了,现在我来提几个常识性的问题来考考大家:(回答时不得翻看课本)
1.“国文老师”我们现在称之为什么老师?(语文老师)
(这里教者可顺便引导学生比较一下“国文”与“语文”的区别:“国文”顾名思义是祖国的文字和文章,而“语文”的涵盖面要广得多,“语”是“语言”、“口语”,“文”是“文字”、“文章”,因前面无“国”限制,中外的语言文字作品都可囊括其中)
2.题中的“国文老师”姓甚名谁?(徐锦澄)
3.作者写作本文时大概是多大岁数了?(“十八九”+“五十”,应该在接近七十岁的时候)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一个年近七十的老人竟然还记得自己十八九岁时候的老师,可见这位老师给他留下的印象之深。你们预习了这篇课文后,对这位国文老师印象如何呢?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你对这位国文老师的印象。可以就一点说,也可以综合起来说。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同时逐步形成以下板书(破折号前的内容):
脾气暴躁——绰号是“徐老虎”、凶、老是开口就骂人
像(相)貌古怪——脑袋有棱有角  头尖、秃、亮  脸形方方的、扁扁的  鼻尖红
习惯有趣——戴一副墨镜、两肩高耸、鼻涕吸溜、长袍油渍斑斓、仰头迈八字步、狞笑、爱骂人
敬业——对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不满、自己选编教材、讲课亲切投入
爱生——敢于批评学生、耐心指导学生
请同学们在题目的“国文老师”前加一个修饰语,来概括你对这位国文老师的总体印象:
示例:我的一位脾气暴躁、像貌古怪、习惯有趣但却敬业、爱生的国文老师
(三)词语理解(5分钟)
 在现代散文的阅读中,有些词语有着特殊的含义,必须把它放到它所在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意义。请说出下面几个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故事,乐得敷敷衍衍。(C)
A.旧事,以往的事情
B.旧业,原来的职业
C.先例、成法
D.典故
(“先例”、“成法”的用法在苏洵的《六国论》中有例句:“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2.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 D )
A.警告他人的语句
B.警示他人的语句
C.简练而含义深刻动人的语句
D.好玩而印象深刻的语句
3. 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  ( D )
A.经济学上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
B.国民经济的总称
C.用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获得较大的成果
D.用较少的笔墨表达较丰富的内容
(四)亮点赏析(10分钟)
每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些亮点,那么什么是“亮点”呢?亮点就是让读者眼睛为之一亮的地方,或结构,或语言,或立意,或描写……我们要写出亮点,首先要认识亮点,今天就让我们来找一找本文中的一些亮点,并作适当的赏析。
亮点之一:欲扬先抑,似贬实褒
从文章的开头,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要赞扬自己的国文老师,可从文章的第二小节开始,作者不惜笔墨,连用四个小节,写老师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但这些看似贬损的描写并无恶意,作者实际上是在通过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描写来突出国文老师的有趣和可爱,同时也与下文写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形成了表和里的反向衬托,外在的丑正衬托了内在的美。(此处可适当联系一下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他就是一个外表丑陋而内心极其善良的人)先贬一下,先抑一下,后面的褒扬就更引人注目了。
亮点之二:善抓特征,描画细腻
作者不愧为散文大家,在他的笔下,人物栩栩如生。究其因,是作者善抓特征所致。那有棱有角的脑袋轮廓,那秃秃亮亮的尖头,那方方扁扁的脸形,那总是耸得高高的肩头,那常吸溜鼻涕的酒糟鼻子,那油渍斑斑的长袍都是我们在古今人物画廊中从未见到过的。也许作者本身就是漫画高手,寥寥几笔,人物就形神兼备了。
亮点之三:语言幽默,谐趣横生
诙谐幽默本就是梁实秋散文的语言风格,本文依然体现了这种风格。本来回忆自己恩师的文章应该严肃庄重些,但作者偏偏不肯。你看他写老师的鼻子,一会儿说他“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一会儿说他“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 ,一会儿又说他“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真是竭尽调侃之能事,文中这样风趣幽默的描写比比皆是,但毫无做作之感,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幽默风趣的语言在我们的作文中如果运用恰当,也会让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的,在今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就出现了两篇幽默感很强的佳作。(如果有时间可让学生欣赏课堂所发的高考优秀作文的片段,如没有时间,就让学生课后去阅读)
(五)认识作者(3分钟)
本文写得这样好,大家想不想认识这位作者呢?
梁实秋是台湾卓有成就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同时也是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小品,广泛涉及人生世态,或回忆往事、记述个人经历,或叙写家庭生活、读书生涯,或忆记故乡、发家国之思,或描写社会面貌、文化习俗……
梁实秋的散文怀人则凄清细腻、缠绵动人;思乡则深沉浓郁、感人至深;写景则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叙事则娓娓道来、不流于俗……总之,梁实秋的散文幽默典雅,雍容大度,舒徐自在,韵味浓郁,读来让你爱不释手。
梁实秋先生与我们大家所熟悉的鲁迅先生还曾经有过一段论战,论战的原因和细节因时间关系老师在这里就不细说了。鲁迅在当时的文坛上一直慨叹碰不上一个像样的对手,并由此而感到孤寂无聊。当他遇到梁实秋之后凭借直感,他明白终于碰上了一个理想的“敌手”,先生的情绪立即亢奋起来,一个能让鲁迅先生感兴趣的对手一定不是等闲之辈。只是当年的梁实秋还是一个年仅25岁的毛头小伙,而写作本文时已是年近70的老人了,他的文笔当然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六)单元延伸(5分钟)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以写人为主的散文,单元的标题就是“活生生的这一个”。写人就要把人写活了,写人就要写出人的个性。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总结一下,怎样写才能写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呢?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作如下概括:
把人写活的方法:
一、善抓富有个性化的特征
二、善抓富有个性化的细节
三、善抓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七)复述迁移(7分钟)
在你的学习生涯中,你碰到过富有个性的老师吗?请你用简要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一下,好吗?
(八)课堂小结(2分钟)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欲扬先抑的结构艺术,欣赏了风趣幽默的语言艺术,还学会了写一个活生生的人物的具体方法。老师希望大家能把今天课堂上所学到的技巧运用到今后的写作实践中去,也希望大家把今天学习散文的一些方法运用到今后的散文阅读之中去。
  【案例评析】
 梁实秋先生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幽默典雅,雍容大度,舒徐自在,韵味浓郁。他曾说“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堆砌的——应该是像一泓流水那样地活泼流动。要免除堆砌的毛病,相当的自然是必须保持的。用字用典要求其美,但是要忌其僻。文字若能保持相当的自然,同时也必须显示作者个人的心情,散文要写得亲切,即是要写得自然”。《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应该说是他散文的代表作。教者所确定的三个教学目标——欲扬先抑的结构特色、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具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基本抓住了梁实秋的散文的精髓。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完全体现了教者所追求的“激趣·启智·寻法”的教学模式。
譬如“激趣”,整堂课就有若干个激趣点:
第一个激趣点是开场有关“国文”和“语文”内涵的论争,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这个开场既紧扣文题,又让学生明白了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第二个激趣点是关于三个特殊词语的比较辨析,因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教学环节,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学会体会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殊含义,用选择题的方式呈现,既借助多媒体课件增加其趣味性,又加大了课堂的容量。
第三个激趣点是对作者的介绍,一般作者介绍总是放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但教者却放在课文的亮点赏析之后。作这样的安排其目的是引发大家了解文章作者的兴趣。在介绍作者时教者也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有所选择的,教者没有纠缠于鲁迅与梁实秋论争的具体内容,而是着重强调了鲁迅对梁实秋的看重。这个细节的处理也告诉人们,课堂上的拓展一定要有度,要适可而止。
关于“启智”,这堂课也有若干个启智点。
第一个启智点就是“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教者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对这位国文老师的印象,可以就一点说,也可以综合起来说。这个要求既严格又宽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较严格;“可以就一点说,也可以综合起来说”又相对宽松了,无论什么层次的学生都应该有话可说。
第二个启智点是“亮点赏析”这个环节,这个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三个启智点是“复述迁移”这个环节,教者要求学生回忆学习生涯当中富有个性的老师,设计这个环节一是学以致用,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语言实践之中,二是借此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想让课堂出现一点小小的高潮。这个环节起到了启智和激趣的双重作用。
关于“寻法”,课堂主要体现在“单元延伸”这个环节,教者从单元的标题出发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从本堂课的学习中总结出怎样写活人物的方法,这就使得课堂教学由“一个”转向了“一类”,同时又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这个设计教者在2007年江苏省苏教版高中教科书(选修)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作了现场展示,得到了借班学生、听课老师以及专家领导的一致好评。上课的学生当场评价我就是一个很有个性的老师。南通市的语文教研员袁菊女士用“朴实·扎实·丰实”概括了这堂课的特点。省教研室朱芒芒先生评价说:“上课从容,娓娓道来,风格朴实而又富有内涵。”有位青年教师课后给我发了这样一条短信:“我昨天听了您游刃无限般的授课,真是大师风范,我将终身受益。听您的课令我进入一种无比激奋和向往的境界,我看到了洗尽铅华超越技巧和功利的大师的睿智,我的内心有一种甜美的感觉。”听到这样一些评价,我既感到兴奋,但也有一种惶恐不安的感觉。我感谢大家对我的鼓励,同时,我也感到一丝欣慰,因为我的教学追求,我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同行、专家、领导的肯定,我还会继续坚持下去的。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mp3音频朗读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反思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4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3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学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课堂教学实录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原文阅读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ppt课件3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2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ppt课件2
苏教版选修《我的一位国文老师》ppt课件1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