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2013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 (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仁学新构想 孔子在集夏商周三代礼文化之大成基础上,提出仁学,把礼乐制度文化上升为礼义精神文化,以仁导礼,仁内礼外,使礼文化具有了鲜活的内在人学生命,昭示了中华文化发展的人本主义方向,这是孔子对中华文明的最大贡献。在孔子之前已有“仁”的词语,但孔子把“仁”理论化了。他指出仁之本为孝悌,仁之义为爱人,仁之方为忠恕,仁之行为安百姓,仁之象为恭宽信敏惠,仁之制为礼乐教化。孔子发现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仁爱之心,倡导人们经由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将这种爱心去爱亲友,爱他人,爱社会,爱万物,使天下走向太平。仁学是孔子儒学的精华所在,是儒学中最具长久普遍性的内核,也是当今时代实现儒学转型过程中最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儒学史上,植根于孔子仁学开出自己思想学说的有两家:先秦孟子的仁义之说和近代谭嗣同的《仁学》。孟子提出性善说支持仁学;以仁安顿心灵(居仁),以义规范行为(由义);将仁学用于民生,提出仁政之说。谭嗣同开宗明义,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通之象为平等”,主张通政、通商、通教、通学,实现仁爱富民的目标;他把仁学带入开放的工商时代,使仁学面貌焕然一新,从而证明仁学能够与现代化事业相衔接。 今天的世界,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地球村”要求普遍伦理,另一方面以对抗性哲学为特色的一神教原教旨主义、物质功利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却横行天下,因而族群冲突空前加剧,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生态危机空前严重,人类处在方向迷失和困境之中。时代在呼唤新人文主义出来推动文明对话,而孔子仁学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