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高考复习教案 >>高考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
高考复习:修辞集锦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04-30


修辞集锦                            
   比喻
比喻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比方”。这个“不同事物”指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它们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作比喻的事物叫喻体;使本体和喻体发生相比关系的词叫比喻词。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句中的“叶子”是本体,“裙”是喻体,像是比喻词。此比喻句取它们外形上的形似。又如:
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
比喻按、喻体、三部分隐现的情况,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三种基本类型。我们看这个图表:
成分 类别   形式 本体 (甲)   比 喻 词 喻体 (乙)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好像、像…似的、仿佛、如、犹如…… 出现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变成、变为、成为、成了…… 出现
借喻 乙代甲 不出现 出现
1、明喻:六月的天,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2、暗喻(又叫隐喻):群众是汪洋大海,个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滴水。
(此句用大海和一滴水的关系来比喻群众和个人的关系,一目了然。)
那甜甜的秸杆啊,立刻变成锐利的刀枪!那密密的长叶啊,立刻织成强大的网!
3、借喻:既没有比喻词,本体也不出现,而是直接把喻体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借喻的基本形式是以乙代甲。例如:
如果不打落水狗,它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溅你一身的污泥。
此句中“落水狗”比喻挨了打的敌人。又如:
我们应该禁绝一切空话。但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此句中“懒婆娘的裹脚”比喻冗长而空洞的文章。
     比喻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比方”。这个“不同事物”指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它们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作比喻的事物叫喻体;使本体和喻体发生相比关系的词叫比喻词。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句中的“叶子”是本体,“裙”是喻体,像是比喻词。此比喻句取它们外形上的形似。又如:
     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

  比喻按、喻体、三部分隐现的情况,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三种基本类型。我们看这个图表:
  成分类别  形式   本体(甲)  比 喻 词                喻体(乙)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好像、像…似的、仿佛、如、犹如……   出现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变成、变为、成为、成了……       出现
  借喻    乙代甲  不出现    无                     出现

     1、明喻:六月的天,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2、暗喻(又叫隐喻):群众是汪洋大海,个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滴水。
  (此句用大海和一滴水的关系来比喻群众和个人的关系,一目了然。)
     那甜甜的秸杆啊,立刻变成锐利的刀枪!那密密的长叶啊,立刻织成强大的网!

     3、借喻:既没有比喻词,本体也不出现,而是直接把喻体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借喻的基本形式是以乙代甲。例如:
     如果不打落水狗,它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溅你一身的污泥。
     此句中“落水狗”比喻挨了打的敌人。又如:
     我们应该禁绝一切空话。但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此句中“懒婆娘的裹脚”比喻冗长而空洞的文章。
 双关
双关指的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石三鸟、一箭双雕、指桑骂槐,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1、谐音双关 即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的双关,例如: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2)外边树梢头的蝉儿却在枝头唱高调:“要死哟!要死哟!”(茅盾《雷雨前》) 例(1)利用“晴”“情”同音构成双关,例(2)利用音近表面摹拟蝉儿的叫声,实际是用雷雨前闷热得要死来诅咒反动黑暗的统治已到了末日。 此外,汉语中的许多歇后语就是利用谐音双关构成的。例如: (3)老虎拉车——谁赶(敢)?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窗户眼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2、语义双关 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例如: (1)他(指陈毅)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小学语文《吃墨水》) (2)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想到包马脚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曲波《林海雪原》) 例(1)用“墨水”的多义性,表面用的是本义,实际指的却是比喻义:学问或知识。例(2)中“马脚”也是实际用的比喻义:破绽。
                            对偶与对仗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顶真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万俟咏:《忆秦娥.别情》 
     千里草,萋萋尽处遥山小。遥山小,行人远似,此山多少? 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说便说不了。说不了,一声唤起,又惊春晓。 
    还有一些连环体诗: 
   
  王安石:《忆金陵三首》 
     覆舟山下龙光寺,玄武湖畔五龙堂。 
     想见归时游历处,烟云渺渺水茫茫。 
     
      烟云渺渺水茫茫,缭绕芜城一带长。 
     蒿日黄尘忧世事,追思尘迹故难忘。 
     追思尘迹故难忘,翠木苍藤水一方。 
     闻说精庐今更好,好随残汴理归皇。 
   在古代诗词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连珠形式,就是在一句之中,上下两字相扣。如: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 
      月光如水水如天。(赵嘏) 
      泪眼问花花不语。(欧阳修) 
   回 环: 
   唐代诗人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宋)偷得浮生半日闲,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终日昏昏醉梦间。 
   苏轼:《菩萨蛮.冬》 
    雪花飞暖融香颊,颊香融暖飞花雪。 欺雪任单衣,衣单任雪欺。 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 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 
   苏轼:《题金山寺》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巷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远树江天晚,霭霭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山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这首诗可以倒读成: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晴日晚霞红霭霭,晚天江树远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巷,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对联如: 
    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 
    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高考复习: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
2022年高考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复习指导
高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梳理(表格式)
常见的修辞格
渲染、烘托、衬托、对比的区别
修辞方法复习:比较、对比、类比、比喻的区别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方法及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要掌握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高考复习: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体察细微,辨识语境ppt课件
《高考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学案
高考修辞小练习(20题)
2015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试题: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2015届高考第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十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2014年高考语文考点8--修辞
2014年高考专题训练--正确运用常见修辞
高考复习专题:对偶、对联ppt课件(31页)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修辞手法
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训练:修辞
2013年高考复习学案: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2013届苏教版第一轮高考复习优化演练:仿用句式和修辞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案(3课时)
高考八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及其效果
2012届高三语文能力过关检测卷: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
2011年高考试题语文分类汇编: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九种常见修辞方法(通过流行歌曲学习)ppt课件(含教案、学案)
常用修辞手法知识梳理
2011年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仿用句式、修辞方法
2011年高考语文模块突破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ppt课件
高考修辞复习:修辞种类详解
2011年高考语文备考: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2011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系列: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2011届高考语文复习分类汇编: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2006-2010年)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常见的修辞手法ppt课件
2009、2010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分类汇编: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2010届高三语文考点测试题――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2010年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10: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2010届高考一轮总复习(六年高考题荟萃考):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高考复习:修辞ppt课件
高考复习专题: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ppt课件(5)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18)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ppt课件(4)
高考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ppt课件(3)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复习教案及练习
高考复习专题《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案1
09高考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试卷合集(6份)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