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的故事》
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感慨地说:“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于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充满非艺术之建筑。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或破坏无遗,可仅余大略,市民毫不觉可惜。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如甘肃某县为扩宽街道,“整顿”市容,本不需拆除无数刻工精美的特殊市屋门楼,而负责者竟悉数加以摧毁。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国人多熟视无睹。盖这种破坏,三十余年来已成习惯也……。”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现实中的梁思成是如何在主动保护古建筑的。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应了解“梁思成属于这个世纪”的含义。
2.应能体会本文情智交融的写法。
3.应能理解本文智性而有深度的语言风格。
导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目标明确,行动才更有效。)
二、课前热身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
1.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油嘴厂子弟学校任教员。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的各自特点,影响广泛。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关于梁思成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
(二)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批注。
1、标明文章的自然段
2、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默写在下面)
勘察 ( ) 钦佩( ) 轩昂( ) 巍峨( ) 黯淡( )
壮硕( ) 锈蚀( ) 塔刹( ) 叹为观止 灰飞烟灭
轩昂:
叹为观止:
门外汉:
3、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并概括梁思成的主要事迹,给课文划分层次。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品读课文,你是怎样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这句话的?
2、作者说,梁思成拥有“建筑的灵魂”,你认为这个“灵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3、六十年前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作者没有亲历却写得生动传神,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法?
4、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本文与它有什么异同?
(二)合作研讨(交流能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弱者是等待机会;强者是把握机会;智者是创造机会。)
分组上台展示,然后一个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小结全文:本文赞赏拥有“建筑灵魂”、富有胆识、执着保护文化遗产的梁思成的精神思想,肯定了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时代,感叹该时代保护文化遗产上仍存的遗憾。
四、巩固提升(知识在不断的完善,能力在不断的提高。)
根据课文内容,回忆填空:
古建筑在他的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 , , , ,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 ,当他 ,他绝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 , 。
五、课堂反思(有反省才能有发展,有思考才会有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