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3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06-18


21 文选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1              四中 马元军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一、教学目标 
1、明了“文学个性化解读”的含义。  
2、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途径,并能结合作品加以灵活运用。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学现象,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重思维能力。 
2、难点:把握个性化的度。避免偏激理解,过度张扬所谓的个性,严重歪曲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
大家的感受非常真实,这是我们自己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可为什么会各不相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二、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产生的原因
1、重温三味书屋
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
现象一:同一作品,阅读时间不同,解读不同。
原因:读者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审美品味(个性爱好)、关注重点发生了变化。
2、阅读下面一首小诗,试着作出自己的解读。
感  觉                    顾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解读一:这首诗表现的是对单调的厌恶,对新鲜美好的欢悦。
解读二:从灰色天地的樊笼里挣脱出来的鲜红和嫩绿,不正是对青春和力的赞美吗?
解读三: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无私无欲。
解读四:诗可以有主题,也可以无主题。这首诗归纳不出主题思想,只给人一种印象,一种感觉。
现象二:同一作品,不同的人,解读不同 。
原因:读者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审美品味(个性爱好)、关注重点各不相同。
结论一:读者的差异性导致对文学作品主题解读的个性化。
结论二: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导致对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 
小结:作品解读因人而异。说明具有丰富内涵的优秀文学作品是可以多角度、多层面解读的,读者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情感不同、所处时代不同,都会导致理解不一样。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实际操作
《篱笆那边》是一首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情感为一体的哲理诗,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会引发不同的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思索想像的空间,产生了许多个性化的解读结果。
•                             篱笆那边      狄金森
             篱笆那边,有草莓一颗
•                   我知道,如果和愿
•                   我可以爬过
•                   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亲爱的,如果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
第一种解读:呼唤个性的自由
为了那鲜润娇美的草莓,为了那弥足珍贵的个性与自由,跨过篱笆吧,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不管会不会弄脏围裙,不管会招来谁的责骂。
第二种解读:面对代沟的彷徨
娇艳欲滴的草莓,可望而不可及,草莓这是年轻人狂妄奔放的理想。上帝老了,他不能理解那酸酸的草莓有什么好吃的,不能理解为什么要付出“脏了围裙\\\'的代价。篱笆虽然那么低矮,一跨即过,然而那是上帝亲手设置的。“上帝”是什么?是传统,是旧俗,是规范,是权威;而“篱笆”呢,是挡在创新与守旧之间的一堵高墙,是阻隔晚辈与长辈的一条鸿沟。
第三种解读:抵制甜美的诱惑
亚当夏娃在蛇的诱惑下偷吃了园子里的果子的故事。“草莓”就是那果子,娇艳、甜美,可是吃不得。并不是所有看似甜美的东西都可以去采摘,比如金钱,比如名誉,比如地位。“草莓”是一种诱惑,“篱笆”是获得草毒必须跨越的障碍,比如亲情,比如友情,比如善良,比如同情心。要获得“草莓”,必会弄脏“围裙”,其实弄脏的不是“围裙”,是你的灵魂,你的思想 。
第四种解读:渴望男女的平等
作者描写一个‘好女孩\\\'想摆脱‘淑女\\\'模式的束缚,同时又担心自己举止太过鲁莽。但是‘淑女\\\'模式就是为了将女性圈在里面而创造的,为了压抑、控制、支配、包涵、禁止、限制女性,使她和其他姐妹没有两样。她揭示父权制的要义,是以以下信念为基础的:即男子是上帝的代表者,所以摘草莓以及攀爬、玩耍的权利,属于那些和上帝最相仿的人,特别是男孩子。”这样看来,此诗的主旨可以理解为曲折地表达了女孩充满反抗的内心世界,对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含蓄的批评。
四、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基本原则
1、整体把握---------------------主题的相对确定性
2、还原创作意图---------------尊重作者
3、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切忌跟着感觉走
五、思考与练习
    1、阅读下面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也引来众多的批判。
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十博士:于丹用她个人观点随意地曲解《论语》本义,明显会造成观众、读者对《论语》本义的误解。呼吁于丹不要再闹出把“小人”当“小孩子”的笑话了。
于丹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举行新书《于丹〈庄子〉心得》签售活动,一位男子进入签售会场,穿的白T恤赫然写着:“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
塞外鬼才李悦:《于丹〈论语〉心得》并不是对孔子的《论语》的注解与解释,而是对部分《论语》的感想。她的主要感想是:“《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由于《论语》并不是提供“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的百科全书,于丹只能选取与“快乐的生活”有关的篇章,这些篇章只不过占《论语》的十分之一左右,却有许多曲解之处。
马千里:于丹解读的《论语》与本义出入太大,只是把《论语》中的句子作为自己生活感悟的支持,是“生活心得”不是《论语》心得,会让无数没有读过原文的观众看了《百家讲坛》之后,就把于丹讲的东西认定为《论语》。(《当〈论语〉遭遇于丹》)
历史学家朱维铮:(于丹) 胆子大,不懂的东西也敢讲。
于丹在接受一家刊物采访时说——
我没备课,就是冥想,拿着杯水,想如何把《论语》做人的道理匹配点故事,拿着白纸,这边是一主题词,那边是一小故事,鼓捣到一起。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3、对于杜甫的诗歌《登高》,宋代的罗大经指出其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来?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
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友也。” )
4、阅读下面一首诗,答题。
•                              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响多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昔人称这是一首“寄托遥深”的咏物诗。其中,三四两句写得尤为凄恻动人,为什么?请结合全诗赏析之。
(1)、借物言情。从这个角度入手,可以做这样的表述:“玄鬓影”,蝉儿的影子,诗人看到蝉的黑影就悲伤地想到自己的满头白发,更何况它这时总是对着自己高吟呢?这蝉的影和声里,不正抒发了年华已逝,一事无成的感慨,隐喻执政者辜负诗人对国家的一片忠爱之忱,产生了凄恻动人的艺术效果。 
(2)、对照。从这个角度着眼,可以做这样的表述:诗人运用了对照的方法。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而自己却已两鬓斑斑,对照之下,不禁自伤老大,因此发出了年华已逝,一事无成的感慨,隐喻执政者辜负诗人对国家的一片忠爱之忱,产生了凄恻动人的艺术效果。 
(3)比喻。从这个角度鉴赏,可以做这样的表述:“玄鬓”,乌玄的蝉儿。诗人看到这
高唱着的乌玄的蝉儿,联想到的自己少年时代,又何尝不如同这秋蝉的高唱,可而今呢?因此说,诗人以蝉喻己,抒发了自己年华已逝,一事无成的感慨,隐喻执政者辜负诗人对国家的一片忠爱之忱,产生了凄恻动人的艺术效果。 
5、《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爱情悲剧原因探究:有人认为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兰芝“自请遣归”;有人认为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焦母刁难 ;有人认为是焦仲卿软弱 ……你对于这个问题有何看法?
6、  在《鸿门宴》中,项羽错失杀掉刘邦的极佳时机,导致刘邦最终得以在后来的楚汉
争霸中获得胜利。有人认为项羽输在“义气”上,也有人认为项羽输在“性格”上,还有人认为项羽输在“时运”上,你对此有何看法?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ppt课件(27页)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ppt课件3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2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ppt课件2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1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