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高中学案 >>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学案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5-01-27


第五课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
【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让学生初步明确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在学习比较中进行鉴赏。体悟诗歌的意境和语言。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培养学生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和欣赏水平。
4.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感悟、鉴赏能力。
一、基础知识
(一)咏物诗
1、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拟人、比喻、烘托、比兴等)。
3、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 ,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 寓含什么理。
4.高考咏物诗设题特点归纳:
(1)描述对象有什么特点?
注意: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不能仅仅抽象概括。
(2)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移情于物、借物抒情;借物咏怀、托物言志)
(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品思想内容是什么?)
常见思想或情感: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寄情自然,闲适自得;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
(二)作者简介
1.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文辞清丽,善用典隐喻,意韵深微,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府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以至病卒。诗歌创作:(1)抒怀和咏物(2)政治和咏史(3)感情诗。(4)应酬和交际。
2.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世称老杜,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 ,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3. 林逋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时多病,未婚娶。布衣终身。大约
40岁以前,长期漫游于江淮一带。后半生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喜欢梅、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他在隐居生活中自得其乐,相传20年足不入城市。但是声名远扬,常有士大夫、文人往谒。朝廷曾赐给他粟帛,并要地方官员照顾他。他同范仲淹、梅尧臣都有诗歌唱和。卒谥和靖先生。
  林逋的诗,除一些赠答之作外,主要描写西湖优美的自然景色,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待重来看雪天。\\\'清冷幽静、闲淡深远,典型地体现出他的诗歌艺术风格。  
二、课前阅读与思考
李商隐《蝉》
1、李商隐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诗人笔下的蝉处于高树,餐风饮露,因难饱而哀鸣,却无人怜悯。蝉声快要断绝了,却是“一树碧无情”,那么冷酷淡漠。这“蝉”的处境是困窘的。( “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 )
2、诗人是怎样描写蝉的形象的?
答:拟人手法,“难饱”“恨”写处境艰难,含恨哀鸣;对比的手法,将蝉“高难饱”,“五更疏欲断”的悲伤凄凉的状态与碧树的无情作了对比。
3、本诗中蝉的意象与诗人自我的形象一致吗?为什么?联系诗人的生平遭遇来作一探究。
答:本诗中的蝉的意象与诗人自我的形象是一致的。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 “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因此,本诗中蝉的形象无疑是诗人自我的屈身下僚、地位卑微、生活清寒、沦落飘零境遇的象征。诗人官职小,生活潦倒,四处漂泊,因而产生了厌倦官场渴望归隐田园的愿望。这声声凄切的蝉鸣,反复地提醒诗人当下清贫的境遇。
4、预习质疑
三、课堂探究
(一)交流探讨课前阅读与思考
(二)小组合作探究
虞世南的《蝉》
1、诗的前两句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形象?
答:从蝉的外形、食性和鸣叫声三个方面,来描写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突出蝉生性高洁的形象。
2、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后两句议论是点睛之笔。说说它所表达的寓意。
答:立身品行高洁的人,自能声名远扬,无须凭借外力。
骆宾王的《咏蝉》
1、诗中的蝉具有什么特征?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诗中的蝉是秋蝉高唱,触耳惊心, 环境压力大, 不得意,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在写法上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也如此。以寒蝉的清高来表现自己的志行高洁,以寒蝉所处环境的冷酷来表现自己的不遇于时。
2.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物喻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世、处境的不同因而也自然感触各别,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为什么这样评价?三首诗寄托了诗人各自怎样的感慨即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情感:李商隐的《蝉》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发怨恨之声,是牢骚人语。虞世南的《蝉》表达了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是清华人语。骆宾王的《咏蝉》借蝉的高洁品行,托物言志,抒发自己的品行高洁却“遭狱中之苦”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句句咏蝉,句句喻已。物我一体。是患难人语。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3.从这三首诗歌的分析中,你认为咏物诗的一般鉴赏步骤是什么?
咏物诗词鉴赏要诀
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仔细体贴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鉴赏咏物诗词的主要秘诀有如下几条:
首先要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离”的吟咏方法。
其次要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也有人把这叫做有“寄托”。比如说,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岑参《范公丛竹歌》云:“寒天草木黄尽落,犹自青青君始知。”这就是松与竹的最大特点,也有别于梅、兰、菊。所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等的象征。
其三,要懂得“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道理。谁都知道,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成章,再加上各人的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因此虽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异。
其四,要懂得“物”虽各异,而其情亦有无别的道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岁寒三友”之说,松、竹、梅虽则各异,但它们凌霜傲雪的风格却毫无二致,因此,不同的诗人在咏不同之“物”时,所表达的主题有时却是一样的。
其五,要懂得所咏之“物”怎样才能达到形神具似的最佳境界。咏物诗要达到形似比较容易,而要达到神似就比较难了。就拿苏轼的《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来说,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其实,这“一株雪”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
咏物诗词的鉴赏诀窍大体就是这些,但要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并非易事。“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然而,光有捕鱼的工具和方法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捕到更多、更大的鱼,还须在捕鱼的实践中多加锻炼,炼得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行。
咏物诗鉴赏方法
(1)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环境特点、内在神韵、精神品格
(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诗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
(3)如何透过表层的物准确的把握作者要言的志呢?
找出特点:抓住所咏物的形态、色泽、特征、生长环境,分析物的外在特点。
联系背景:把物的特征和作者的生平、遭遇或者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物志契合: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5)抓意象的特殊内涵: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
梧桐:凄苦
猿啼:悲伤 风急天高猿啸哀
鹧鸪鸟: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沙鸥:飘零、伤感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特征(意象):松、竹、梅、菊、蝉、蜂等。在欣赏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四、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房兵曹胡马》
1.诗的前四句正面描写了马的哪些外形,各有什么特点?
答:本诗生动地描画了一匹气势不凡的骏马的形象。首联写其出身、形貌不凡,颔联写其矫健敏捷,颈联写其忠诚勇猛。即(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 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正如张彦远评画所云:“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写意传神”。)
2、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可谓“写意传神”,请谈谈颔联哪两个动词写得极其传神,以及你感受到的胡马的神韵。
答:明确:(1)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微妙逼真。全诗既是写马驰骋万里,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
(2)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颔联两句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
3、谈谈尾联的含义?作者的心情如何?
答:明确:诗的感情基调是激昂向上的。写此诗时诗人正值人生壮年,雄姿英发、气宇不凡。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结上文,对马作概括,写出马纵横驰骋的非凡的本领,既是对房兵的殷切鼓励,也蕴含着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此诗咏马,前半写其形,后半写其神,看似写马,实是写人,它也像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杜甫正是通过对马的称颂来抒发对人的赞美之情,同时托物言志,借对忠诚勇猛、“所向无空阔”的骏马的歌颂来表达自己“万里可横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林逋的《山园小梅》(其一)
1、首联作者是怎样赞赏梅花的?
答:一开始作者就直接抒发对梅花的赞赏:它是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了。一个“独”字,一个“尽”字,突出了梅花生活的独特环境、不同凡响的性格和那引人入胜的风韵。“占尽风情”,更是写出它独有的天姿国色。作者虽是咏梅,但实际是他“弗趋荣利”、“趋向博远”的思想性格的自我写照。
2、五代南唐诗人江为写有两句诗:“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此诗颔联即由此化出。试分析此联的精妙之处。
答:这两句诗是对梅花的具体描绘,又用环境侧面烘托的方法,简直把梅花的气质风韵写尽写绝了,它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尤其“疏影”、“暗香”,既写出了梅花稀疏的特点,又写出了它清幽的芬芳。“横斜”描绘了它的姿态,“浮动”写出了它的神韵。再加上黄昏月下、清澈水边的环境烘托,就更突出了梅花的个性,绘出了一幅绝妙的溪边月下梅花图。那静谧的意境,朦胧的月色,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确实令人陶醉。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而江为的诗竹、桂合写,既未写出竹形的特点,亦未道出桂花的神韵,因而未构成统一和谐的意境。
3、全诗咏梅,而颈联却写“霜禽”、“粉蝶”,试分析此联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明确:①主要内容:这两句是作者着意作环境渲染。前句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冬天的鸟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后句写粉蝶如果知道世上有如此美丽的梅花,一定会为之销魂。“合断魂”三字写得很传神,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就把粉蝶对梅花的喜爱夸张到了极点。诗句中“霜”“粉”二字,其实也是诗人精心选择,用以表现一尘不染的情操和恬淡的趣味。
②艺术特点:一实一虚,运用拟人手法,进一步烘托了梅花的明丽暄妍,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幽居之乐。
4、尾联写了什么内容,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答:明确:借物抒怀,直抒胸臆。这两句是说:如在赏梅之时低声吟咏,那么在恬静的山林里尽可自得其乐,檀板金樽的豪华热闹场面又有何用呢?这就把诗人的情操趣味和盘托出,使咏物与抒情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
五、总结归纳
六、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1、 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用了_比喻__ ,后者主要用了____拟人 _____。
2、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____喜悦、赞赏_____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______贬斥、嘲讽___________ 的态度。
3、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
答: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姻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
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学习反思
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本节课我的学习效率如何?本节课我还有哪些没学懂?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阿房宫赋》导学案(3课时)
《阿房宫赋》导学案9
《阿房宫赋》导学案8
《国家的儿子》学案
《老子》四章导学案5
《客至》导学案
《登快阁》导学案
《临安春雨初霁》导学案3
《临安春雨初霁》学案3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学案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学案3
《临安春雨初霁》导学案2
《自己之歌》学案2
《迷娘(之一)》学案2
《自己之歌》导学案
《树和天空》学案2
《致大海》学案3
择性必修中册《致大海》导学案
《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树和天空》预习导学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学案2
《五代史伶官传序》导学案
《苏武传》预习学案
《黍离》导学案
《屈原列传》预习学案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导学案2
《大卫·科波菲尔》导学案3
《天路》导学案2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导学案3
《乡土中国:“家族”“男女有别”》导学案
《读书:目的和前提》学案3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ppt课件2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教案2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