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教学设计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5-03-26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熟和成长
-----在北京大学法学院200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能对社会与学校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在就业与选择工作时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从专业技能和文化基础两方面为进入社会早做准备。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掌握本篇演讲词的写作特色。
3品味其平实而富有内涵的语言风格。
4基本理解文中的相关专业术语,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
教学方法:阅读法、愉快教学法
教学课时:2课时
一、导入
故事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位叫严永明的人:他1983年生,2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1991年10月,他8岁,跳级到重点中学;1996年9月,他13岁,以高分考进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2000年4月,他17岁,考取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士、博连读;但是,2003年,他20岁时被学校取消硕、博士连读,被迫回家!
在学习上,严永明几乎是无师自通。再难的课他只要听上20分钟,就开始睡觉或东张西望,学习成绩却总是遥遥领先。但是他极不合群,与人交往的方式仅仅是一句话:你好!一个动作———握手。入校参加军训,休息时同学们都坐在一起聊得起劲,他却一头扎进旁边玩耍的小孩堆里去了。生活中的礼仪常识他也知之甚少,甚至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概念。他很少与人打招呼。到老师家里去玩,也不管人家是否已休息,就“嘭、嘭”地敲门。门开了,一句话不说,就朝老师的电脑房奔去。还有更荒唐的事:读大一时,一天在系办公室玩,他突发灵感,一个电话拨到119,称学校发生火情。几分钟后,消防车呼啸而至……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严永明生活自理能力极其欠缺。
即便从北京回家的那一年,严永明仍没能学会洗衣服。母亲李腊梅每次手把手教他怎么搓衣服,但一撒手,他又开始用指甲去抠衣服上的污点,再不然就是把衣服在水里泡一下,就直接提起来晾了。炒菜时,他至今也认为反拿着锅铲把菜挑起来,怎么教都改不过来。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一些老师也反映说,天冷了,他不知道自己去加衣服,有时下雪天也穿着单衣、拖鞋到处跑。
没有陪儿子去北京读书,李腊梅一直觉得很遗憾。“不然,就不会弄成现在这个样子。只要他有出息,叫我干什么都行。”
陈怡是武汉某大学新闻学院广告专业2008级毕业生,因为那年金融危机,大学生找工作难度加大,陈怡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于是她趁着过年家政工紧俏,临时去家政公司报名,骑驴找马,一边做家政挣出生活费来,一边继续参加各种招聘会。她替人买菜、烧饭煮菜、洗衣服、整理房间,甚至照顾老人、小孩等。终于,她出色的表现受到了一家女主人的认可,推荐她到一家公司当文员。
大家听完严永明、陈怡的例子,有什么看法呢?(学生可讨论后回答)
二作者介绍
苏力(朱苏力),祖籍江苏东台,1955年愚人节(因此很不聪明)出生于安徽合肥(但一直很瘦)。1970年12月入伍搞炮兵测绘(最高军职为班长),1976年6月退伍后当测绘工人,游山玩水8年,喜好写点新诗,一度想当诗人。1978年因高考成绩不佳,不幸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注:当时录取分数最高的是文史哲),仍不好读法律书,每每歪曲马克思的话(大意是“我总是把法律放在哲学和历史之后”)为自己的不务正业辩解。终于于1982年获得法学学士,并考研成功;但似乎又别有所思,赴广东海关分署“从政”。两年后二度考研,再次“混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就读于张国华教授门下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一年后,赴美自费公派留学,获美国商法与税法、美国法律制度和法律的交叉学科研究学位。实验生活多年,几度见异思迁,专业换了不少,飘流各地(包括海外),似乎才觉悟自己别无所能,只能读书、教书。1992年归国,任教北京大学法律系,先后受聘讲师(1992)、副教授(1994)、教授(1996)和博士生导师(1997)。1998年任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99年任法学院副院长;2001年至今任法学院院长。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把握论点
1.本文属于什么文体?
演讲稿
2.本文给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是什么?
作者送出的两句忠告。
3.这是在怎样的场合里送出的?
毕业典礼
4.毕业典礼本应该是怎样的氛围?
欢快、激动、对未来充满信心,斗志昂扬。
5.北大教授在学生毕业之前送了他们哪两句话?
(1) 社会和学校很不一样。
(2) 要安分守己。
6.面对这两句话,你有哪些疑问?
(1) 社会和学校到底有哪些不同?
(2) 安分守己是什么意思?
作者为什么不鼓励大家,而是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呢?
四、感悟分析
1.除了称谓、问候语和开场白这些在演讲中所必需的内容外,本文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
① 第一部分:第一忠告“社会和学校很不一样”。
② 第二部分:第二句忠告“要安分守己”。
2.阅读第一部分,学生讨论分析学校和社会有何不同。
首先,将学校与社会作了一个概括性的比较(课文3-5段)
比较
内容
个人表现
环境
评价者
奖励方式
学校
个人努力也起作用,但作用更大的其实是天分。
基本是一个“贤人政治”或“精英政治”的环境,更像家庭
基本由老师来定
以一种中央集权的方式,奖励分数、智力。
社会
你能否拿出别人想要的东西。
是一个利益交换的场所,是一个市场,是一个“平民政治”。
由众多消费者来确定。
有市场。
比较
结果
你甭指望通过教育或其他,把消费者都变成钱钟书或纳什。如果将校园标准原封不动地带进社会 ,就会“楚材晋不用”,甚至与社会、与市场格格不入。
进一步比较市场与学校对个人的不同要求(第6段)
比较
内容
对个人的要求
社会
不讲“期货”,讲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货”,它把每个进入社会的人都当做平等的不考虑你刚毕业,没有经验。
学校
会让你补考,或者到老师那里求个情,改个分数。
比较
结果
如果你有什么素质,有什么潜力,有什么后劲,你就得给我拿出来,你就得给我变成实打实的东西。
最后,作者还专门就大学文科生的生活与社会生活作出比较(第7段)
比较内容
生活状态
大学文科
往往是同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些事件和人物交往,在同古今中外的大师会谈。因此,会令许多人从骨子里更喜欢那种激动人心的时刻,甚至使人膨胀起来。
社会实际
每个人都只能生活在日常的琐细之中。
分类
学校
社会
评价主体和标准
教师、成绩优劣
众多消费者、市场需求
生活环境
贤人政治和精英政治环境
利益交换市场、平民政治
接纳方式
教育其成长和帮助其成熟
没有等待个人成长、成熟的义务
生活的表现
激动人心、罗曼蒂克
平凡、琐细、务实
3.阅读第二部分,理解作者提出的要安分守己的含义。
① 作者说的安分守己,并非让人不思进取,放弃追求。
② 是提醒学生在为理想而奋斗时,不仅要有对成功的渴望,更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
③ 要克服年轻人特有的浮躁和自傲,正确地界定自己的成功和幸福。
五、表达技巧分析
第一,针对性强,警示效用大。作为对学生毕业前夕的讲话,尤其是对北大法学院学生的这种讲话,其实质就是“临别赠言”。作为院长兼师长的人,应该讲什么?这是颇费思量的。如果是去作一般性的应酬,甚至于投其所好,那要么是官样文章,要么是隔靴搔痒。这样的讲话会有什么结果呢?说轻点是例行公事的敷衍了事,说重点便是尸位素餐,贻害学生,这将有悖于一位师长的职责与天理良心。本文的作者没有选择这种态度,而是本着对学生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选择了学生社会认识与人生理想中存在的误区与可能不切实际的打算入话,将真实的情况如实道出,使他们未出校门之前就能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切实打算,以避免学生将来的不适症。应该说,其警示效用是十分明显的。
第二,切合对象,专业性较强。虽然说演讲一般要明白晓畅,不能太深太专。但这也只是说的一般情况,像作者对自己法学院的毕业生,这番演讲则有别于一般。因为在他们面前讲专业根本不存在理解与沟通的障碍,太浅太泛了,没有一定的专业要素与理论深度渗入,反而引不起共鸣,也达不到认同的效果。现在,作者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内容作为自己演讲的语言或例证,等于在两者之间巧妙地架设起了一座同质与专业的联系桥梁,既有亲和力,又不失水准,又有说服力,亦显示了演讲者对听众对象的充分尊重之心。
第三,集中对比,效果特鲜明。对比的好处,就是使被对比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对照效果,使之或清者更清、浊者更浊;或是者更是、非者更非;或美者更美、丑者更丑;或善者更善、恶者更恶等。而集中的对比,将会使这样的对照效果更加显明,更加清晰,更加突出。本文的集中对比主要也就集中在一点“社会和学校很不一样”。而一旦作为在学生中有着相当信任度与认同感的师长将这些“不一样”和盘托出,真实道来,相信能对这些社会认识与理想“缺钙的宝贝”起到醍醐灌顶的清醒作用。
第四,有主有次,详略亦得当。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两句话”的篇幅分布上。“前一句话”分量重,出语惊,既要一语中的,又要循循善诱,实话要说实,态度要表明,真情要说透,篇幅自然要长些,内容自然要详尽些。“后一句话”并非不重要,只是相对于“前一句话”较为次要,其实仍然“很重要”。为什么同样重要作者却“厚此薄彼”呢?这主要得力于作者对“前一句话”的巧妙借重。换言之,就是前面已经作了很好的铺垫,或者说,很多相关联的情况与背景在前面已经有所说明,这里只需提醒大家“要安分守已”就可以坐实了,就有了事实基础,有了说服力,如此,还说那么多干什么呢?再说,那就是啰嗦了。这也是诚所谓“行于当行,止于当止”。
第五,推陈出新,语重心更长。“第二句话”,作者对同学们说“要安分守己”,乍一听来,感觉有些太直透,有命令式的教训的口吻。但细细一想,推陈出新才是作者的真正本意。本来,对朝气蓬勃、怀揣理想的大学生们来说,刚入社会,初生牛犊不怕虎,作为师长,应该鼓励其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因为“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为什么现在老师反而要他们“安分守己”呢?这是否是太保守、太胆小呢?非也。原因在于作者这番话语的立意是建立在帮助学生去掉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作者的真正用意是既要有理想蓝图,又要脚踏实地,只有将理想和现实有效地结合,这才是最成功的。这也就是他“要安分守己”的本意。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其实是推出了这一词的新意。因此,便能最终让人认同“安分守己并不是一个贬义词,甚至不是一个中性词,‘安分’是不容易的,在这个是时代,‘守己’则更不容易”的结论。
六、领悟升华
1.学生发言,谈感受。
作者的两句大实话,或许打破了你对社会的幻想,惊扰了你不切实际的未来之梦。但是,当你真正参悟了作者的两句大实话,你就会发现:从幻想和美梦中走出来,并不等于轻言放弃;安分守己并不等于失去追求;正确界定幸福与成功,更能坦然面对失败与痛苦;未雨绸缪,只为将来能顶天立地,承受社会之重。
2.思考讨论
① 作为北大法学院院长,在自己的学生即将步入社会之前作此致辞,你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吗?
② 对社会上曾存在的“脑体倒挂”现象,如何看?
八、结束语
送同学们几句话:
1.你不会一离学校就有百万年薪,你不会马上就是拥有豪华轿车的副总裁,两者你都必须靠努力赚来。
2.在将来的事业中,如果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实现时,要坦然面对平凡。
3.如果取得的成就得不到世人的肯定,要正确地看待,既不要被世俗的错误观念所左右,也不要经不起诱惑而改变自己正确的信念。
4.要保持正常的心态,正确看待事业上的困难和挫折、人生旅途上的误解和失意。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ppt课件(12页)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ppt课件3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ppt课件2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预习学案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导学案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教学反思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说课稿2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学案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说课稿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说课ppt课件2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ppt课件1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教案1
苏力《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原文阅读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