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王选的选择》教学设计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5-04-18


王选的选择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把握王选的七次重大选择对其艰辛而又成功的一生的非凡意义。
2、鼓励学生在规划人生、设计职业理想时,树立王选那种敢闯“冷门”,敢为人先的气魄和胆量,学习王选为国家自立于世界名族之林的献身精神。
3、学习本文写人记事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清王选人生中七次重大的选择与马克思昭示的“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这一择业指针间的有机联系。
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提示及思考练习题进行自读。
2、理清王选人生中七次重大的选择与马克思昭示的“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这一择业指针间的有机联系。
教学课时:3节
教学过程:
第一、二节

一、导入:
王选在同疾病作斗争的一生中,完成了我国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从而结束了排版印刷“铅与火”的时代,使之进入“光与电”的世纪。
没有什么比抉择更能影响人的前程,没有什么比认识更能影响人的一生;认识甚至更重要,因为它是抉择的前提,是创造前程真正的出发点。王选一生中有许多次重要选择,其中四次在他的人生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王选1937年2月生于上海。他一生中第一次大的抉择,发生在1956年夏天,在北京大学二年级选择专业的时候。班上大部分同学选择了纯数学,因为“纯数学的光芒可以照耀到一切科技领域”。另一项选择是计算数学,这只是一个分支学科,北大也刚刚开设,连教材都缺乏,可谓冷清而荒凉。
王选就选了这个“冷门”。他后来回忆,其时他注意到,中国1956年1月刚制定的12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把原子能、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列为重点发展学科,“周恩来总理也说,计算技术是我国迫切需要发展的重点技术。”1958年,研究计算机的热潮在中国掀起,留校先后在数学系和无线电系任教的王选,成为国内最早研究计算机技术的奠基者之一。这项选择决定了他此后一生的走向。在一个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必蕴藏着人生的远大前途。
二、新授:
(一)课文知识:作者简介
王宏甲是长期深入中国新经济最前线的一位作家,他的长篇报告文学近作《智慧风暴》在新华出版社出版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两次将《智慧风暴》进行长达60天的长篇连播,引起强烈反响。中央台和作者收到6百多封听众和读者来信。人民教育出版社请作者缩写的《王选的选择》一文,被收入全日制高中语文课本。
(二)课文分析:1、人物介绍
王选(1937年——2006年)男,汉族,江苏无锡人,1954年至1958年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1958年至1978年在北京大学任教。1978年至1995年在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2006年在北京病逝。
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并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
2、疏通字词:
国门初开:指我国改革开放之初。
顶天:这里是指世界最先进的。
3、王选的七项选择
第一个抉择 选择专业 第二个抉择 从硬件转向软件
第三个抉择 练习英语听力、找到伴侣 第四个抉择 搞激光排版
第五个抉择 与西方进口产品决战市场 第六个抉择 让年轻人挑重担
第七个抉择 研究所与公司胜利会师 半生苦累,一生心安
4、整理课文思路,划分层次结构,归纳段意。
本文分为三部分:
(一)(1-6):写王选始于大学的前三次选择。
(二)(7-30):写王选的第4至6次选择
(三)(31-33):写王选的第7次重大抉择,并揭示其重大意义。
5、分析课文:
三、巩固练习:
阅读下文,回答1-2题
什么是创新?创新不仅仅是从无到有,变不可能为可能,更是科学地继承和发展,将前人的成就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个过程的艰难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创新意味着质疑,意味着挑战,意味着打破旧有的思维习惯,走别人从来没有走过的路。这种创新的压力之巨大可想而知。但创新者同时也是欣喜的,因为只有创新才有机会在前人不曾看见的奇峰欣赏到独特的风景。这种创新的快乐不但属于创新者本身,也属于我们这个渴望创新的民族。
更重要的是,创新要允许尝试,更要允许失败。当王选在1976年就尝试跳过日本和欧美流行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照排机,直接研制出国外尚无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时,他实际上同样面临成功和失败两种选择。或许当时如果出现失败,就没有了后来的王选。但是这种创新的精神,终会为汉字的照排技术发展开拓一片新天地。这也是王选和许多大师在成名成家之后,仍然鼓励后学晚辈们大胆创新,大胆实验,甚至是大胆质疑权威的动力来源。
我们也要思考,离开了王选和王选一样曾经为中国开创崭新事业的大师,我们用什么来打造今天这样一个创新的社会?随着时代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既为科学创造了新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浮躁、急功近利的不良气氛。尤其在科技与生产结合的过程中,眼前利益的诱惑,使得更多的人重视在短时间内出成果、出利润,甚至购买国外技术移花接木,而忽略了长远的发展目标。
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的大师,也呼唤一个与创新精神相适应的文化氛围和发展机制。在创新的大背景下,社会应该培养耐心、信心和恒心,对创新者和创新的学科给予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或者是政策支持。决策部门更不要拘泥于短暂的利益或是眼前的成果本身。只有更加重视民族自主品牌的开发,重视学科的长远建设,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才能形成一个有益的创新机制。毕竟在这些人中间,可能会走出更多王选,走出我国未来新的大师。这需要时间,也需要理解和宽容。
在今天的世界上,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更是国家安全的基本保证。这种无法以金钱衡量的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保障着民族的自我实现和国家的良性平衡。正因为有了王选和许多像王选一样为我国的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拼搏的人,我们才有信心去展望这个国家的未来,这也正是王选并不孤独的理由。
1、作者认为“与创新精神相适应的文化氛围和发展机制”是什么?(总结四条)
答案:(1)社会应该培养耐心、信心和恒心,对创新者和创新的学科给予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或者是政策支持;(2)更加重视民族自主品牌的开发;(3)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4)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
2、王选并不孤独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中国会出现更多的像王选那样的创新人才。
第三节
教学内容:总结归纳课文,完成作业
一、检查复习:
王选有哪七次选择?
二、新授:
(一)再读课文,思考
1、王选七次选择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这样选材有什么好处?(思考练习一)
略写了前三次,详写了后四次。
因为前三次选择只是王选成功人生中的前奏曲,冲刺科学高峰的奠基石,其深远意义并不显现,所以略写无妨。但后四次重大选择则不仅仅仅是与王选个人,而且是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如:第四次选择,既是王选人生里程碑式的选择,也是在科学领域选择了“顶天”技术,选择了“技术发展的跨越”;第五次选择是为国争光,走民族自强之路的选择;第六次选择是甘为人梯,使国家的高新科学后继有人、硕果累累的选择。第七次选择是建立高新技术发展模式,走产学研一体化成功之路的选择。因此,详写这几次选择,便是突出了重点,为突出文章主题服务。
(二)总结课文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叙写王选七次重大选择,讴歌了为国家、为中华名族乃至为全人类做出特殊贡献的科技专家王选。
(三)归纳写作特点
1、取材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完成习题一)

2、叙述中融入议论,更好地揭示人物性格

如写了王选的第二次选择之后,有一段议论:“这其实是选择了‘跨领域’研究,这好处还不只是在计算机领域,如同阴阳结合分娩出生命,没有‘跨领域’就没有创新。”

又如,在写了王选的第六次重大抉择后的几段议论(第29,30自然段),写了王选第七次重大抉择后的两段议论(文尾两个自然段),都是以叙事为基础,以议论为发掘,升华其意义,叙议结合,凸显了王选敢为人先,甘为人梯的高尚品质,更好地表现其大智若愚、淡泊名利、坦诚为人的思想性格。

3、借助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我人生中第一次大的选择,是选择专业。”——表现王选对自己第一次选择的肯定和满意。

“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而是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体现王选对社会需求的敏感,对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正确判断。

“我常常发现,我是那些杂志的第一个借阅者。”——体现王选有常人难得的敏感和阅读习惯。

“我经常反问自己······国家投资到哪儿去了呢?”——体现王选不为荣誉和名利冲昏头脑,想到的是国家声誉和利益。

“本来,我以为自己做一线的工作可以做到60岁。”“18年来可以说一口气也没歇过”——表现出王选工作的执著、勤奋。

“今天,我看到,在我自己的领域,我已经步入年轻人了,在我不那么熟悉的领域,岂不是更差!”——显现了王选的坦诚、无私和睿智以及对年轻人的高度信任。

如果将这些关于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语句删去,将极大地削弱文章表现人物高尚品质和思想性格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题。

王选“人生中最智慧的选择”指的是第六次,作者这样的评议突出了王选的无私和睿智,以及对年轻人的高度信任。
四、课外拓展:
王选名言
●要想做好学问,先要做个好人。什么叫好人?季羡林先生说,“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就是好人”。我觉得可以再降低一点:“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是好人。”认识自己的不足,懂得要依靠团队,千方百计地为优秀的年轻人创造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是我能够获得最高科技奖的原因之一。
●发展计算技术不但是国际潮流,也是国家的需要。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工作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很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一定要在年轻的时候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在计算机领域内,只出点子、从来不动手实现的人不容易出大的成果。一个新思想和新方案的提出者往往也是第一个实现者,这似乎是一个规律。
有些高科技研究项目不可能马上产生效益,也不应该以是否有效益作为衡量成果的惟一标志,但应该讲究成果的独创性和新颖性,讲究成果是否被别人引用或是否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了有价值的工作。
●从事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愉快的享受。
●法国作家莫泊桑有一个座右铭:“一个献身科学的人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这也是我的座右铭……一个人要想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必然要失掉不少常人能够享受的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乐趣。
●小时候起,我们就受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教育,对于一个正处于兴旺时期的高新技术企业,则要警惕“成功是失败之母”:今天的巨大成功中常常隐藏着潜在危机,也即未来的“失败之母”。
●我也有一句话形容自己:“我是一个曾经作出过贡献,今天高峰已过,赶不上新技术发展的计算机专家。”
●中国古代讲究“立大志者要修身”,提倡律己和宽容。“小不忍则乱大谋”、“宰相肚里能撑船”、“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等古代名言今天仍有价值。在中国的国情下,一个集体能否形成团队精神,往往与该集体的领导人的品质有很大关系。
●中国古代有句话,上士忘名,将名利彻底淡忘;中士立名,靠自己的成就把名立起来;下士窃名,自己不行就窃取人家的。我做不到上士,因为我做不到忘名的地步,但是我不会为了立名而去窃名。
●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结束了。
●有才华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自己不要把做官当成一种奋斗目标,甚至也不要把当上院士作为奋斗目标,如果老想着当院士,就不可能全心全意做好事业。
●“打桥牌”的风格则是与对方紧密合作,针对另外两家组成的联盟,进行激烈竞争。“打麻将”则是孤军作战,看住上家,防住下家,自己和不了,也不让别人和。这种做派显然是不好的,尤其是自己出不了成绩,也不让别人出成绩,更是严重影响发展。
●我能够取得科研成就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1.青少年时代注意培养良好的品德,先要做个好人,才能成就事业。2.扎实的数学基础。3.30岁以前具备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具体实践。4.长期在第一线拼命干活。5.20多岁时,开始锻炼英语听力,从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大量阅读国外文献。6.对所在领域的发展趋势有较好的洞察力,从而能够正确选题。7.选定目标后能锲而不舍地长期拼搏,同时适应飞速发展的软硬件条件,不断求变,不断创新,不断更新换代,做到执着而不僵化。8.自信而不自负,认识自己的不足,懂得要依靠团队,尤其是提拔优秀的年轻人。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王选的选择》读后感
《王选的选择》ppt课件1
《王选的选择》练习题
《王选的选择》教案1
《王选的选择》教学实录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