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小学教案 >>五年级上 >>
古诗两首《过分水岭》《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3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6-09-24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教材根据单元主题“水”选编了《浪淘沙》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第一首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既用恢宏的笔触形象再现了海面的壮美博大,又用寥寥数语描写了海上的变迁,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第二首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他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宁静素雅、美仑美奂的西湖景致。此诗写于公元1073年,描写了西湖刚晴又雨时富于魅力的美景。晴天里的西湖波光闪闪,旖旎可爱,蒙蒙雨天的山色,同样妩媚动人。她宛如那美丽的西施,不论怎么打扮都是那么动人。诗人的想象新奇,写出了西湖的神采和韵味。
  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市区小学,学生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接触过不少古诗,加之上学期我们开展的“古诗文诵读比赛”,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很多学生能够通过诵读、借助工具书对古诗有初步的感悟,但也存在极大的差异。作为在海边长大的孩子,对大海十分熟悉,但对西湖却缺少形象的感受,教学本课时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制作课件。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能做到正确书写、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两首诗的不同风格,积累与水有关的古诗。
   4.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西湖美丽的风景图片并为朗诵配音)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了解唐朝诗人白居易和宋朝诗人苏轼的生平,收集、背诵学过的他们写的诗。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1.谈话:假期中,我们班的×××同学在家人的带领下到杭州的西湖游玩,那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请他来当导游带我们一起去游览一番。(学生边介绍边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
    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交流苏轼的资料)
    (出示多媒体课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
   3.理解题目: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功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你现在能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指名解题,注意调整词序:“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可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4.过渡:900多年来,此诗妇孺皆能成诵,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吧。
  二、质疑解疑,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学生自读、质疑,将不懂的词、句标出。
   4.学生自读感悟。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西湖美景图片了解诗文大意。
   5.小组交流学习体会: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6.集体交流不理解之处。(注意“潋滟”、“空濛”、“西子”、“总相宜”的意思)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指名读,谈感受。
   2.从这两句诗文中,你感受到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领略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特的,理解“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3.体会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建议放慢语速去读。
   4.学生练习,指名读,范读,齐读。
   5.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丽,不禁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一个美女西施,发出如此感慨。
   6.(课件出示古诗后两句)指名读。为什么作者拿西施来比西湖呢?(学生首先会想到两者都有个“西”字,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两者都具有的自然之美:西施无论是化淡妆穿素衣,还是涂浓妆穿锦衣,总是美丽迷人。西湖无论是晴天的波光荡漾,还是雨天的迷蒙山色,都让人流连忘返。还有西施是古代春秋时期的越国人。那时越国的地域与后来及现在所称的“浙江”的地域大致相当。杭州及西湖正处在西施的故乡一带。苏轼在杭州就很自然地想到著名的古代美女西施,并拿她来与西湖相比。)
   7.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这美妙的诗句。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句。
   8.小结:寥寥数语却能勾画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来,人们每每来到西湖都要吟诵这优美的诗句。让我们也来回味一下,配乐(如《平湖秋月》)朗诵古诗,并配以西湖优美画面。
  四、总结学法
    (课件出示:质疑解疑,理解诗意;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第二首描写大海景象的古诗《浪淘沙》,
  五、学习《浪淘沙》
   1.了解作者:白居易是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常常状物抒情,表达深刻含义,让我们看看作者借这首诗来告诉我们什么。
   2.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遇到困难在学习小组中共同交流、启发,对于“淘不住”“遂令”等词语,教师要给予讲解。
     教师巡视,关注后进学生,参与小组交流之中,查找问题,适时点拨。
   3.集体交流学习情况:指名读一读诗,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品味“遂令东海变桑田”蕴含的深刻道理。
   4.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六、比较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并有感情地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七、作业:(第二课时完成)
   1.搜集与“水”有关的古诗。
   2.喜欢《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同学可以继续搜集有关西湖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喜欢《浪淘沙》同学,可以找到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读一读。


  点评

  本节课教师很好的利用了教材以及其它教学资源,教学中能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注意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就本课的两首诗而言,前一首语言质朴,通俗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晦涩难懂的典故,青岛的学生又比较了解大海,适合放手让学生自学。于是教师调整了学习顺序,先学习第二首诗,总结学习方法后,再鼓励学生自学。将实践后总结的学习方法,用简短的几个词来概括,一目了然,重点突出,加之琅琅上口,便于记忆,更能指导学生课内外的自学。

  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上我们能感受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过程。特别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质疑并借助注释及交流互助的方式读懂诗意。古人写诗“贵在含蓄”,“意在言外”。学生学诗,也从诵读入手,披文入情,做到入情入境,体会诗人的含蓄之美,与诗人产生共鸣。在引导学生体会意境时,运用语言描述、图像渲染、配图配乐吟诵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诱发想像,使其在头脑中再现出生动鲜活的画面,受到相应的情感及审美陶冶。

  吉老师还特别善于引导学生仔细品昧、反复推敲,领悟诗人写法的巧妙,不断积累语言。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又可以给学生表达情感提供借鉴。经过阅读实践,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有一定的提高,掌握学习方法就尤为重要。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双流区2021-2022学年度五年级上期期末学生学业质量检测试卷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重难点总结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重难点总结2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重难点总结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重难点总结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重难点总结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重难点总结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难点总结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重难点总结
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园地七》教案1
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园地八》教案1
五年级上《松鼠》课堂实录
五年级上《松鼠》说课稿
五年级上《松鼠》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园地二》教案1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内容
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园地一》教案1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知识要点
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写字表、生字组词带拼音
习作《推荐一本书》教学设计2
习作《推荐一本书》教案1
部编版五年级读读写写词语解释知识点汇总
《题临安邸》教案6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
习作《“漫画”老师》表格式教案3
习作《“漫画”老师》教案3
《冀中的地道战》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期中知识点整理
《将相和》教案7
古诗两首《过分水岭》《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过分水岭》《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