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课堂实录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7-02-10 |
最近,笔者有幸观摩一节课改课,针对《莫高窟》一课的教学设计,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现摘录片段,评析如下:
片段(一)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彩塑有什么特点?
(生读书后回答)
生:千姿百态
师:你说的很好,彩塑的形状是千姿百态
生:形态万千
师:和千姿百态的意思差不多,谁能说一个更准确的词语
生:惟妙惟肖
(教师听后,眉头紧皱,拿起书本)
师:大家很会动脑筋,用了这么多的词语形容彩塑,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看看书上是用哪个词形容的?
生(豁然开朗异口同声地回答)精妙绝伦
师:对,精妙绝伦(随机板书:精妙绝伦)
[“精妙绝伦”是教材上的词语,是教师预设的答案。不论学生说多少生动准确的词语,教师都不会接受,都不会在黑板上写下来。教师的做法就是一步步把学生引到预设的标准答案上来。正如一位专家点评的那样:“这种做法是传统滞后的教学理念造成的,穿新鞋,走老路,拿昨天的旧船票乘今天课改的大船。开始的设疑问难,看似激起学生的发散思维,但很快就被教师心中预设的标准答案所笼罩,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虚华的表面下掩盖的是老师对客观标准答案的推崇,是认知主义教学模式作怪。”其实,在学生回答“惟妙惟肖”时,教师顺势一句“你说的太好了,惟妙惟肖意思就是精妙绝伦。”轻轻的就把答案带了出来,根本不需要再去翻书。在这里,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到位,在处理课堂上生成资源时态度的僵硬。
片段(二)
师: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找一组学习伙伴,讨论下列问题:1、找出书上彩塑、壁画的句子;2、你读了,有何感受。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班里一片忙碌,学生打破原来的小组,三三两两做到一起,有的读书,有的画句子,有的讨论,还有的在玩。教师在黑板前站着。)
[合作学习要有教师的引领,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有组织、有领导、有记录,有主要发言的,有补充发言的,不是几个人坐在一起就是合作。而要探究的问题,往往是书上的难点重点,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拿来讨论的。问题1答案很明显,是书上的原文,根本不需要学生花时间研究。问题2是阅读理解的内容,以各自独特的感受为主,有句名言说的好:“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何必硬让大家往一块凑呢?教师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合作与探究,把无需探究的问题拿给学生,这样,不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会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庸俗化,让学生从小潜移默化地接受形式主义的教育。]
片段(三)
教师:同学们,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大家拿起书,你认为哪段最美就读那一段,等一会,请你起来背诵。
(一片诵读声,但两三分钟后,有的在讲话,有的在玩。老师及时检查,也没改变这种局面,直到下课)
[课文有明确要求,背诵二、三、四自然段,而教师慢无目的的布置任务,很难将着一目标落实到课堂上。在这里,可以看出教师依然没有走出教教材的条条框框,“你认为哪段最美就读那一段,”看似尊重学生,但由于缺乏教师具体的语言指导,很难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参与,以致两分钟后教室里出现散乱的局面,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如能创设情境,师生走近敦煌,让学生以书为支点,拓宽学习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充分利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展示的图片资料和文本资料,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莫高窟的一切,那将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本节课,尽管教师花了很多心思,制图片、查资料,设计教法,努力向课改课靠拢,但依然没有走出教教材的条条框框,对课堂上一些生成资源没能及时把握,让一个个亮点擦肩而过,让一节本该优秀的课改课打个折。正如一位专家所言:当前,课改已到了拐弯和爬坡的时候,任何拐过这个弯,如何爬上这个坡,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探讨的问题。片段(一)在处理“预设与生成”时过于僵硬,片段(二)在处理“合作与探究”时的机械,片段(三)在对教材的把握与目标的落实上仍停留在表面,没有把语文课的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人”。
第二篇:
教学片断:
师:(饱含深情状)莫高窟一个光彩夺目的名字,一个另人神往的艺术圣地;有人说,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有人说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也有人说莫高窟凝结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生:神情向往)
师:同学们,刚才老师说了些什么?(生茫然)
师:什么,没听清?浪费我感情!我再来一遍,你们可得听清楚了!
师再一遍有感情地朗诵,生认真听记。
这一次学生们回答得很好。
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呀!我们不仅读课文要记,听人讲话也要记,这也是学语文呀。你们谁知道敦煌莫高窟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莫高窟是一处著名的文物古迹,地处我国西北,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有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还收藏着许多珍贵的古代经书、帛画、刺绣等。
师:(惊奇地)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昨天刚刚在课外书上查过。
师:真好,你课前已经在认真积极地做预习工作了。我们学习就要象你一样,在课前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善于收集相关资料,等大家买了电脑,还可以在网上查找。
案例分析:
在新课标精神的引导下,人们逐步认识到,师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成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主体。由此,师生的互动就变成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由此变得具有生成性与鲜活性。而越是鲜活的东西,就越不容易抓住。在学生还没有达到教师所理解的新的课程观的今天尤其如此。
无疑,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每一堂语文课都在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而从现行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容乐观,课程意识不容乐观。记得有位特级教师说过: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就是一本精彩的语文教科书。的确如此,语文老师的课堂语言正是一项鲜活的课程资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老师娓娓道来的丰盈的语言,给学生感性的语言接触,学生如沐语言的春风。语文老师酝酿的激情无形当中更是在影响着学生的感情。鲁迅先生说: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喷出来的是血!一个有激情的语文老师必定会带出一批有情有意的学生,而感情正是态度和价值观的奠基石。可想而知,一个语言贫乏、感情麻木、反应迟钝的老师不可能带出一批灵动而个性丰富的学生。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