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题库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阿来《槐花》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者:阿来  上传者:tomacc  日期:17-09-2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阿来
突然袭来一股浓烈的花香。谢拉班在梦醒时突然感到过分的宁静,还闻到了稠重浓烈的花香。是槐花的香气。他关了灯,仰躺在床上。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
花香又一次袭来。谢拉班掀开楼顶口的盖板,下了楼梯。转过身子时,他发现了墙外河边的槐树。树和他就只隔着一条马路一扇铁栅门。目力所及,凡是被灰蒙蒙的灯光映射的地方都有巨大的寂静存在。而那些灯光照射不到的树林里、田野里、村庄里的夜晚似乎充满了声音,野兽走动,禽鸟梦呓,草木生长,夜风吹动……妻子死了,当派出所长的儿子看他孤独,为他办了农转非手续。这个以前远近闻名的猎手成了车场的守夜人。
警车尖利的叫声划破了寂静。儿子他们又抓住小偷或者什么别的坏人了吗?谢拉班为那个小家伙担心了,虽然他知道小家伙不在城里。他曾听儿子说过:“叫小家伙不要再遇见我,他干的事够他蹲两年监狱。”
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那小家伙向他走来。那眉眼,那暴突的门牙都给人一种稚气的感觉。小家伙稚气未脱却故作老成,用一种突然有了钱,见了一点世界的大大咧咧的口气跟他说话:“嗨,老头……”谢拉班却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他用哄孩子一样的声音说:“把车停好,停好。”停好车了,他又叮嘱他收好东西,关上车窗,上锁。每次都是等小家伙走远了,谢拉班才突然意识到:天哪,家乡话!老头已经很久不说家乡话了。除了家乡话,他只能讲几句和守车有关的不连贯的汉语。所以几乎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他刚进城时不住在这里,跟儿子和儿媳妇住在一起。儿媳妇说汉语,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谢拉班尤其喜欢她那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儿媳妇给了他一间专门的房子。床低矮柔软。墙上挂着他舍不得卖掉的火枪,一对鹿角、几颗野猪獠牙和几片野鸡翎子。窗下有一张躺椅,上面铺着熊皮。儿媳妇经常让同事和上司来参观,这个老猎手的房间引起了他们的赞叹。谢拉班终于渐渐明白,那赞叹不是冲他来的,而是冲着儿媳妇,赞叹她对一个形貌古怪的藏族公公的孝敬而发的。最终的结果是她成了妇联的领导。那天家里摆了酒,还有好多的菜。吃完,儿媳妇用牙签拨弄牙缝,拨断了几根签子也没弄出点什么。她大张开嘴唇,这时,全部上牙就掉了下来。儿媳妇可爱的牙齿是假的!谢拉班对儿子说:“我受不了了。” “为什么?”“你老婆是假的,牙齿。是你打掉的吗?”儿子摇头。儿媳妇问丈夫:“你们说什么,你们用汉话谈吧。”“父亲不会。”“慢慢学嘛。”说完,她就端起那个装假牙的杯子进了另一间房子。谢拉班突然高声说:“我要回家!”于是他就成为车场的守夜人了。
刚守夜的时候还没有这个专门的停车场。原先的车都停在一个僻静的十字街口。守夜人住在一幢六层楼房下平时不用的安全门洞里,门洞很小,刚好能放下一架床、一只火炉和他宽大的身子。后来,他把儿子为他架的床拆了,在地上铺上那张熊皮,听着火炉里的噼啪声和那好闻的松脂香气,在熊皮上安然入眠。
小家伙每次都给他捎来东西:一捆引火的干树枝,点燃后熏除蚊虫和秽气的新鲜柏枝,糖果,甘蔗,鼻烟,甚至还带来过一摞连环画和一把玩具手枪。然后就和他告别,上街吃饭,打下点小注的台球。有一次,小家伙从车上抱出来大把洁白芬芳的槐花,他把槐花扔在熊皮上,小屋里立即充满了槐花的香气。他又从车上取下一小袋麦面,说:“做个馍馍吧,家乡的槐花馍馍吧。”谢拉班生火,烧水,和面,在面粉中掺进细碎的槐花瓣子。馍馍熟了。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小屋里缭绕着甘甜的槐花香气。
现在。在这个槐花初放、香气浓郁的夜半,谢拉班躺在床上,他好像又看到说家乡话的小家伙从车上下来时摹仿那些最老成的司机的姿态,听见他喊:“老头,嗨!”
组成这个城市的建筑正从模糊的、似梦非梦的灯光下解脱出来,谢拉班就从床上起来。那天他花了很长时间把一些废钢条绑成了一架梯子,把梯子扛到槐树下,采摘了许多芬芳洁白的槐花。
 (选自《阿坝阿来》,有改动)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老人的警察儿子并不太喜欢“小家伙”,是因为“小家伙”横亘在他和父亲之间,造成了他们父子失和。
B. “小家伙”大大咧咧,身上稚气未脱,能够引起老人的认同,是因为他身上有老人年轻时候的影子。
C. 老人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来源于和儿媳妇语言上沟通的不顺畅和对儿媳妇某些行为的不认同。
D. “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一句用了拟人手法,渲染了谢拉班和小家伙相处时快乐的气氛。
E. 老人是一个藏族猎人,进入城市 后极其不适应,除了城乡生活的反差外,还存在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上的冲突。
5. 概括并分析谢拉班这一人物形象。
6. 作品中插叙占了大量篇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答案:

【答案】4. ED  5. 谢拉班是一个真实直率,对城市生活不适应,眷恋过去狩猎生活的孤独的藏族老猎人。谢拉班的真实直率体现在他对儿媳妇的做法和行为看不惯上。他离开儿子家,与对“小家伙”的情感反映他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眷恋过去的狩猎生活。    
6. ①就情节角度来说,补充情节,使读者弄清谢拉班由家乡来儿子家,又成为车场守夜人的来龙去脉。②就人物塑造来说,对故乡生活与小家伙的交往的回忆等,不断丰富了主人公谢拉班的形象:他曾是有名的猎手,现在是孤独的守车人。③就凸显主旨来说,插叙与小家伙的交往、在儿子家的往事等,使小说的主旨越来越深刻,表现了城市与乡村生活的矛盾、不同民族文化的矛盾对老人心灵的深刻影响。④就艺术表现来说,现在和过去的不断穿插形成小说时空交错的艺术特点。⑤就读者阅读感受来说,文章有起伏,而且增加了信息量。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A项,“小家伙”未造成他们父子失和;B项,“老人年轻时候的影子”文章中没有体现;C项,“和儿媳妇语言上沟通的不顺畅和对儿媳妇某些行为的不认同。”这些只是老头孤独的表面原因。
5. 试题分析:该题要求概括并分析谢拉班这一人物形象,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和作品中的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比如谢拉班对儿媳妇老是带人来参观他的房间,借助自己在其家生活升官;敲掉自己的牙齿,换上整齐漂亮的假牙这行为的看法,坚决从儿子家搬出来,以及其对“小家伙”的情感等行为,所表明谢拉班真实直率,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眷恋过去的狩猎生活。    
6.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作品中插叙占了大量篇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即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品插叙作用。是考查学生把握表达技巧能力。本文插叙了的内容,补充谢拉班从儿子家搬出的原因,使读者弄清谢拉班由家乡来儿子家,又成为车场守夜人的来龙去脉。文章插叙是谢拉班回忆故乡生活,以及自己与小家伙的交往,这些回忆丰富了主人公谢拉班的形象:他曾是有名的猎手,现在是孤独的守车人。插叙与小家伙的交往、在儿子家的往事等,使小说的主旨越来越深刻,表现了城市与乡村生活的矛盾、不同民族文化的矛盾对老人心灵的深刻影响。插叙使小说在现在和过去之间不断穿插,形成小说时空交错。并使文章有起伏,而且增加了信息量。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阿来《秤砣》阅读练习及答案
阿来《大金川上看梨花》阅读练习及答案
阿来《水电站》阅读练习及答案
阿来《山地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阿来《十二背后》阅读练习及答案
阿来《大地的语言》阅读练习及答案
阿来《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阿来《舌头》阅读练习及答案
阿来《央金归来》阅读练习及答案
阿来《蘑菇圈》《文学的叙写抒发与想象(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阿来《马车夫》阅读练习及答案
阿来《攀登者》阅读练习及答案
阿来《云中村》阅读练习及答案
阿来《蘑菇圈》阅读练习及答案
阿来简介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