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高考科目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dàn)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传颂。但“日啖荔枝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 B.曼妙的文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盅惑;病变的皮肤布满令人生厌的疱(pào)疹,颓败的肉体紧紧踩住灵魂的脚后跟。 C.可是拿着蘸(zhàn)水的木炭、磨刀石挨着转动的成品,跟它摩擦,还得靠打磨工人的两只手。起瓜楞(léng)的花瓶就不能套在转轮上打磨,因为表面有高有低,洼下去的地方磨不着。 D.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xùn)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3题。 [甲]“现在网上的知识分享平台鱼龙混杂,”一位网友说:“它们在‘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同时,也在分享着有失真实的故事。”[乙]显然分享知识的网络业态正遭遇几近相同的困境:无孔不入的广告植入,让这些平台越来越像路边的电线杆;日益沉重的营利压力让收费发布成为不可言说的潜规则;内容生产的随意化,让知识分享和使用链条上的很多人大失所望。 在众筹与共享并驾齐驱的时代浪潮中,平台的开放性与知识的真实性不应背道而行。知识的田野没有边界,生长其中的作物却需要甄别。[丙]每个人都应遵守规则和承担责任,用客观、理性的观念培育知识的植株,做一个独具慧眼、恪尽职守的劳作者。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鱼龙混杂 B.几近 C.营利 D.甄别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着眼于推进全球化进程,提出了“一带一路”、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区域互联互通等,体现了与世界各国共迎挑战、共谋发展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