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小学教案 >>四年级下 >>
《第一朵杏花》课堂实录2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9-02-16


 
  [教学内容]
  《第一朵杏花》选自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文通过讲述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7个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结合上下文体会用词的准确和传神。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3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特别是人物对话),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第一朵杏花》选取的只是一个小故事,却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容。故事紧紧围绕两次对话展开。两次对话是文章的主线索,虽极其简单,却是人物心灵的镜子,是阅读故事的眼睛。教学设计中,我们采取了读的策略,以读为主,从语言文字入手,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味思考。同时,我们还大胆地尝试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和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建立开放而适度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通过自读、自研,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亲密对话。学生在充分享受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给地给予学生评价和指导,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同时,学生个性化的品读感悟点亮课堂,使课堂迸发生命的华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并书写本课生字词;学习1—5自然段,学习竺可桢和孩子的第一次对话,为学习第二次对话、体会情感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妙引课题,感受春景之美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看杏花的孩子吗?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6课《第一朵杏花》,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齐读课题。
  师: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大地都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6自然段。
  生(平淡地读文):“春风吹皱了河水,吹醒了小草,吹绿了柳梢,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师(高兴地):这些变化都仿佛告诉人们什么季节来到了呀?
  生(异口同声地):春天!
  师(激情):阳光明媚的春天,百花争奇斗艳,多么令人神往啊!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进这美妙的春天?
  生1(美美地读)
  师(陶醉状):你眼里的春天真美!老师仿佛看到了在春风的召唤下,河水泛起了一层又一层、一波又一波的涟漪。
  生2读
  师(伸懒腰状):小草也不禁伸了个懒腰,准备向人们展示它优美的身姿。
  生3读
  师(兴奋地):充满活力的春天悄悄地来到了人间,来到了我们身边,多么令人高兴啊!
  生4读
  师(点击CAI):你们快看,柳树戴上了绿发卡,杏树慢慢绽放了灿烂的笑容。(语言拓展)同学们,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谁来说说春风轻拂,大地还会有什么变化?
  生1:春风吹醒了冬眠的小动物,它们蹦着跳着出来寻找食物。
  生2(争先恐后地):春风吹红了迎春花、吹黄了向日葵,它们迎着太阳要比美!
  生3:春风吹开了小学生的笑脸,我们高高兴兴地去上学。
  ……
  学生兴致盎然、浮想联翩,共同勾画着一幅绚丽多姿的春景欢乐图。趁着这股劲儿,我范读了第6段,又请学生自由读、表演读、齐读本段,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春景之美,陶醉在这片迷人的“春色”之中。
  效果:根据中年段大纲要求,词句段的教学是中年段教学重点。在本段教学中,有以下关键词:吹皱、吹醒、吹绿、吹鼓。如何使学生在美读过程中学习词语,并懂得词语使用的准确和传神呢?我们也看到有老师在教学此段时进行了大量讲解,如:“皱”字用得多好啊!“吹皱”就是……的意思。姑且不论这种方法是否得体。在设计本段词语教学时,考虑到本段不是本课教学重点,且想尝试使用教师评价促进词语教学形象化的方法弱化生硬地讲解,于是便有了刚才的片段。教师通过3次评价语将词语“吹皱”、“吹醒”、“吹绿”、“吹鼓”形象化,同时辅以可视画面(柳枝变绿、杏花绽放),使整个过程不着痕迹且富于变化。学得扎实,自然用得灵巧。在随后的语言拓展中,学生充满想象、童真、童稚般的语言自然流泻出来。
  二、学习第二次对话,体会人物情感
  师:美丽的春天就要来到人间,杏花马上就要开放了,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去年杏花开放时,竺爷爷遗憾地说了什么吗?
  生:(回顾第一次对话内容)“可惜你错过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师:孩子今年还会错过第一朵杏花的开放吗?自由读7—15自然段。
  生:(自由读)
  师:孩子今年错过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从竺爷爷和孩子的第二次谈话中可以知道孩子今年没有错过。
  (同桌互读对话部分。)
  师:一年前,孩子还不能确定第一朵杏花盛开的时间;一年后,带着竺可桢爷爷的叮嘱,孩子终于等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他多想快一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竺爷爷呀!。(出示对话)这是他们俩的一段对话,书上没有他们说话的表情、语气,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填一填,填好的小组再分角色读读这段对话。(完成“快乐书写园地”)
  (小组合作完成“快乐读写园地”并分角色展示对话。)
  效果:对话部分和前面第6段词句教学有何不同?第6段是用教师语言使词语形象化的方式再现词语所呈现的春景画面;对话部分则不同,对话是通过填词语、用词语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这一过程中,老师走进小组给予指导、了解学情。在展示对话过程中,教师对那些人物情感体会不准确的、填词不恰当的小组当即提出质疑,并引导全班进行思考和辨证。整个过程开放而有度,学生在填写词语、朗读对话的过程中充分体察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师:同学们对人物情感的体会不同,填写的词语也会有所不同。不过却都说的有各自的道理。刚才在同学们填词的时候,老师注意到填竺爷爷的问话时,同学们大多填了“关切”、“惊喜”等词语,这是为什么?在填孩子说的话时,大多填了“激动”、“兴奋”,这又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挖掘人物内心。)
  生1:去年竺可桢爷爷十分关心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但小男孩不能给出准确时间。今年,小男孩终于看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竺可桢爷爷肯定特别高兴,特别惊喜。
  生2:竺可桢爷爷最后的一句问话:“是第一朵吗?”我填了“半信半疑”,因为竺爷爷做事特别认真,他要确定孩子是否真的看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生3(补充道):我在这也填了“半信半疑”,我想竺爷爷是不敢相信一个那么小的孩子竟然可以等上一年,就为了看到第一朵杏花。
  生4:我在这填的是“习惯”,竺爷爷看到什么都会习惯地问准确时间,他是科学家,这是他的职业习惯。在第一次对话时竺爷爷也是这么习惯地问的。
  师(欣喜地):老师真高兴你能联系前文思考问题!这种学习方法很好。
  生5:在填孩子说话的时候,我用了一个“肯定”,因为孩子他真的亲眼看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他是很肯定地告诉竺爷爷。不像去年那样“回答不上来”。
  生6:在填孩子最后那句话时,我用了“自信”,能够等上一年,天天观察,多不容易啊!终于亲眼看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一定非常自信和自豪。
  师:综合大家的智慧结晶,老师选出了这样一些词语,带着你们的体会读一读。(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部分)
  师:孩子为看见第一朵杏花的开放而欣喜,竺爷爷为孩子的执着而欣慰,看,连杏花也为他们高兴:“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啊!”杏花美吗?谁来读?(指导朗读、动作表演,体会第一朵杏花的珍贵。)
  师:杏树呀杏树,你为什么要“捧”出自己的第一朵杏花呀?
  生(美滋滋地):我好容易才有这么一朵杏花,她非常珍贵,所以要“捧”着,把她好好保护着。
  师(为难地):我就是这株阳光下的杏树,我小心翼翼地、轻轻地“捧”出了自己的第一朵杏花。我要把自己珍贵的花朵献给谁呢?谁来帮助我?
  生1:花儿应该献给竺可桢爷爷,他是科学家,为了得到准确时间,他天天等、月月等、年年等,终于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多么了不起啊!
  生2:花儿也应献给孩子,做为一个小孩子,他等了360多个白天和黑夜,也是很不容易,很值得我们小学生学习的。
  生3:我觉得献给孩子也可以,献给竺爷爷就更好了。孩子等了一年,而竺爷爷等了好多好多年,从没有放弃过,年纪这么大了,还坚持科学研究,很让我佩服!
  师:你的回答让我佩服。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会让你的生活更有滋味。老师觉得这多珍贵的杏花也应该献给在座的你们,你们会倾听、会思考,是学习的有心人。哪位有心人在课下查找了有关竺可桢的人物资料?(过渡)
  三、学习竺可桢语录,悟理
  师:竺可桢是为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教育家。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地理、物候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了不起的成绩呢?自由读第16自然段。
  (抓住关键词句,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师:什么是“精确”?课文中“精确的时间”指的是什么?
  生:“精确”就是非常得准确,没有失误。本文指的就是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
  师:当竺可桢知道了这一精确时间后,他认真地、严肃地、一丝不苟地记了下来。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的态度?
  生:“郑重”。
  师:“大概”、“也许”精确吗?“估计”、“推断”精确吗?(相机板书)
  师(引读第16段):因此,“竺可桢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需要的是……,不能……,也不能……。”这就是竺爷爷从事科学研究时一贯保持的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品质。故事学完了,你有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给予自己的启示。再读文。)
  效果:中年段阅读教学就是要抓住关键词句,多方式、多角度地进行行之有效地教学指导。第16段教学既不是用“语言使之形象化”的方式,也不是使用“填词语、用词语”的方式,而是采用“近义词、反义词”的方法。本段教学中,我们先请同学们找“精确”的近义词,再拿出“大概”、“也许”、“估计”、“推断”这些“精确”的反义词与之比较,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品味词句。
  四、深化情感,拓展延伸
  师:故事已经学完了,但竺爷爷的话仍萦绕在我们的耳边。让我们精确地记录下竺可桢爷爷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吧!(书写竺可桢语录)
  师(小结):当我们精确地记录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当我门精确地观察生活中每一处细小的变化时,我们会发现,生活是美好的,生活是神奇的,生活是有规律可寻的。让我们在欣赏美妙的春光时,学会享受科学的春天带给我们的无限快乐吧。

  [教学反思]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它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新课程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树立个性化阅读理念,营造个性化阅读氛围,丰富个性化阅读形式。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这些与教师适时、适度地指导和评价平衡生成,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一、变换教法,树立个性化阅读理念。
  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是阅读体验的绝对统领者,教师的阅读体验被生硬地强加给全体学生。往往,学生就这样不明就理地、糊里糊涂地接受着教师地“馈赠”。随着新课程改革地不断深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打破了“教师中心”和语文课堂中的“权威主义”,逐渐懂得“尊重学生个性,实现教学民主”的全新教学理念。案例中,我一改“先回顾旧知再新授”的传统,而是先教学第6自然段,再回顾旧知。为什么呢?本课的主线索就是竺可桢和孩子的两次对话。如果我按传统教法,那么,两次对话就被我生硬地割裂开来了。怎样才能使教学脉络清晰流畅,又能不舍弃文字优美的第6自然段呢?于是,我试着先将学生感兴趣的第6自然段放置开课教学,学生觉得轻松而新颖,自己也是得心应手。紧接着通过回顾第一次对话过程,巧妙地导入学习第二次人物对话,使文章的主线索浑然一体,体现了课文的整体性和全观性。
  二、创设情境,营造个性化阅读氛围。
  创设情境,有利于营造个性化的阅读氛围。营造个性化阅读氛围,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体验。阅读一堂洋溢着智慧火花的课堂绝对需要情境的精心创设。没有情境的课堂,学生读之无味,就连想象也无所依托。案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第二次对话时竺爷爷和孩子丰富的感情世界,我首先采用语言渲染的方式,让课文中不着笔墨的“等待”形象地说成“一年360多个日日夜夜地等待”,这样的等待在孩子们眼里显得伟大而艰巨。当学生说到将珍贵的杏花献给谁时,那独特、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让我惊喜万分。其次,我请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完成“快乐读写园地”,学生在自主、独立地筛选词语、填写词语、运用词语过程中,进入文本情境,从而进行个性化阅读体验。
  三、听说读写,丰富个性化阅读形式。
  听、说、读、写,是教师在教学中精心培养学生所具有的四种能力,又是教师培养这四种能力经常采用的手段、方法。合理组织、和谐操作听说读写的方法,能够丰富学生个性化阅读形式。听而怡心,再创形象;读而动情,抑扬顿挫。案例中,教学第6段时,我请学生读段落、听评价。在一次次朗读中、又一次次评价中,学生读得生动、听得入情。说而明理,组织语言;写而达意,字从文畅。案例在进行第二次对话教学时,请同学先填写词语,再说说选词的缘由。学生用心体验、填写准确表达情感的词语,最后说出在填词时的真实想法。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学得有成效。
  四、角色置换,尽展个性化阅读魅力。
  角色置换,为学生展现个性化阅读魅力提供了条件。案例中,学生顺利地与“第一朵杏花”进行角色置换,通过表演朗读第13自然段,感受“第一朵杏花“的美丽和珍贵。接下来,学生又与“献花人”角色置换,作为献花的主人,孩子们各有各的主意。我清晰地意识到: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听到孩子们的声音,尤其是不一样的声音。也许就是这与众不同的声音孕育着一颗颗创新的种子,焕发出个性的光彩与魅力。看来教师应做课堂的“催化剂”,及时激活学生的思维潜力,积极激励学生的个性创造。而角色置换,正是给了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究;给了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支配;给了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也给了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尽展个性的魅力!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第一朵杏花》练习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2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第一朵杏花》教学实录
《第一朵杏花》ppt课件3
《第一朵杏花》ppt课件2
《第一朵杏花》ppt课件1
《第一朵杏花》教案5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4
《第一朵杏花》教案3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2
《第一朵杏花》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