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案4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1-10-06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全面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深刻内涵及其重大现实意义。

2.了解时政评论类文体特点,学习本文事理论证和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梳理本文小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文章的严谨准确的语言特色。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本文立论和驳论相结合、在演绎推理中展开论述的写作方法以及理论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本文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把握本文思辨性的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冲破思想束缚、解放思想的精神,正确认识、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梳理本文小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面临重大的历史转折,“解放思想”成为时代的呼声。为正确认识、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全国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引发这场大讨论的,正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

二、写作背景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延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举。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但是,这一进程受到“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排徊局面。

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多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与此同时,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不少老同志也从不同角度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正确认识与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1977年秋季,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胡福明完成了两篇稿子,其中一篇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经过中央党校和《光明日报》多次修改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成为党和国家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

三、作者介绍

胡福明,1935年7月生,江苏无锡人。195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翌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为哲学系)任教,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1982年11月调至江苏省委工作,历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党校校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2001年退休。2018年12月,胡福明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四、题目解说

“实践”,即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

“检验”,检查并验证。

“真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

“唯一”,突出了“实践”这一标准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标准”,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引言,引出文章的话题和写作背景。

第二部分(第2-7段),提出问题。提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的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8-16段),分析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两个方面展开论证。

第四部分(第17-20段),解决问题。不断用实践来检验理论,这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

六、全文分析

1.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简要说明。

明确:

它先是在第一个标题统领的内容中,提出并论证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接着,在第二个标题统领的内容中,针对当时人们的一些担心和模糊认识,深入一步说明,坚持真理标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它不仅不会“削弱理论的意义”,反而“能够使伪科学、伪理论现出原形,从而捍卫真正的科学与理论”。

然后,在第三个标题统领的内容中,用革命导师以实践检验真理的大量事例,进一步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最后,文章很自然地在第四个标题统领的内容中得出如下结论:任何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凡经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或者不符合实际的东西,就应当改变,不应再坚持”,这恰恰是为了“发展真理”。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为了推进新的事业、完成新的任务,我们就不能“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现成条文上,甚至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剪裁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而是要以“共产党人的责任心和胆略,勇于研究生动的实际生活,研究现实的确切事实,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才能够逐步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前进,顺利地进行新的伟大的长征”。

全文像剥笋一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2.文章综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

明确:

①引用论证。文章大量引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实践论》《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等革命导师的经典论著中的著名论断,有的甚至标上了卷次和页码,以示严谨。这些引用准确、权威,具有毋庸置疑的说服力。

②举例论证。文章以门捷列夫制定元素周期表、哥白尼提出太阳系学说等科学史上的事实以及革命导师的事例来论证论点,选例典型,说服力强。

③对比论证。“四人帮”种种唯心主义谬论的失败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生命力的强大,一反一正,对比鲜明,突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点的正确性。

3.本文围绕中心论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哪几个方面展开了论述?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明确:

本文围绕中心论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四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①首先,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面,列举“元素周期表”和马克思主义成为真理的史实,有力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②其次,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方面,引用革命领袖语录,充分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③再次,列举马克思与恩格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修改完善《共产党宣言》出版“序言”与毛泽东为一本书写了104篇按语的例子,论证革命领袖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道理。

④最后,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引用领袖语录进一步阐述“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的观点。

4.文章是如何将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

明确:

文章首先确立了中心论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后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革命导师树立了光辉榜样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相结合,富有说服力。在立论的过程中,作者又多次和驳论相结合,如反驳“有的同志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等观点,这样使文章的针对性更强,批判更有力。

5.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明确:

文章在批判“四人帮”的种种歪理邪说时,用“五花八门”形容他们的谬论,用“一个个都像肥皂泡那样很快破灭了”比喻他们理论的失败,用“自吹自擂”描写他们不遗余力地宣传他们的谬论的丑态。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达了作者对“四人帮”的唾弃、鄙夷,使文章说理免于枯燥、抽象。

6.有人认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已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无须实践证明。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被承认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此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用来指导人们实践的,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会不断出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指导新的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新的理论,与时俱进。而这些新理论正确与否,只能用实践来检验。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实践,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而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必须永远地、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补充、丰富或者纠正,才能永远保持活力。

七、中心思想

本文针对当时中国思想僵化、万马齐喑的现实,鲜明地阐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澄清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当时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八、写作特点

1.富于思辨性。

本文富于思辨性,善于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立论与驳论相结合,在演绎推理中展开论述。这篇文章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事实)上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2.直面时代,引领思考。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一声惊雷,开启了中国社会回归理性、解放思想的历程。文章以无所畏惧的勇气、实事求是的精神、简约平易的言说,引导人们理性思考一个时代的大问题。

九、补充资料

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

①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②它是前提蕴涵结论的推理;

③它是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必然联系的推理;

④演绎推理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充分条件或充分必要条件联系的必然性推理。

演绎推理的逻辑形式对于理性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人的思维保持严密性、一贯性有着不可替代的校正作用。这是因为演绎推理保证推理有效的根据并不在于它的内容,而在于它的形式。演绎推理的最典型、最重要的应用,通常存在于逻辑和数学证明中。

十、总结全文

本文旨在肃清“四人帮”的“天才论”“一句顶一万句”等荒谬言论的流毒和影响,实现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主张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持续检验,也要紧跟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情况而不断发展、改正,从而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布置作业

随着年龄增长、社会实践增多,人们以前的一些认识或许会被颠覆。请以“实践,让我恍然大悟”为题,写一段文字,谈谈实践让你对某个问题(某件事)有了新认识或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认识,300字左右。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报纸、微博并不只发布事实性新闻,评论同样是重要的内容,这是体现报纸、微博的水平、深度和情怀的地方,一些报纸、微博也因此引人关注,让部分评论员_______。但对于新闻评论来说,(   ),就是“标”与“本”的问题。对新闻事件本身的评论可被视作“治标”,由事件本身挖掘更深层的意义可被视作“治本”。对新闻评论来说,目标自然是能做到“标本兼治”。但问题在于“本”的问题不是能一下就解决的,否则也不是“本”了。比如腐败的案件_______,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坚持司法公正、健全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之类的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的建议就经常在新闻评论中出现。

但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_______的,而且有些方面始终没有付诸实践,所以每次有腐败案件被曝出时,都能看到类似的评论,久而久之就不免有了_______的印象。“公知”的污名化的一部分原因也在这里。当中国出现负面新闻时,用体制来进行解释总是不会错的,不仅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而且这种意见对于具体问题的缓解没有帮助。所以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也是正常的。这种困境对于报纸、微博来说更难突破,因为140字的篇幅对于评论有很大的限制,几乎只够陈述观点,而无法进行逻辑推导和具体证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脱颖而出     遍地开花     一挥而就     陈词滥调

B.脱颖而出     层出不穷     一蹴而就     陈词滥调

C.鹤立鸡群     层出不穷     一挥而就     老生常谈

D.鹤立鸡群     遍地开花     一蹴而就     老生常谈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而且这种意见对于具体问题的缓解没有帮助

B.但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而且这种意见对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没有帮助

C.不仅这种意见对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没有帮助,而且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

D.不仅这种意见对于具体问题的缓解没有帮助,而且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评论员有个难以解决的困境

B.评论员有个困境难以解决

C.有个难以解决的困境

D.有个困境难以解决

4.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中国的乡村,有许多待挖掘和开发的物质资源和文化亮点,这是由我国古老的文化积淀形成的。与城市空间的单一性不同,在乡村中,每一个具体的空间都有很多不同的功能性及文化内涵。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要始终坚持“乡村旅游+”理念,注重多种开发、多种经营,推动乡村空间功能的多样性与复合性充分展现。要通过打造复合型乡村空间,挖掘和体现出乡村独特的乡土特色,防止村与村之间出现同质化问题。只有有特色才有发展前景,只有与众不同才有发展空间,这是由乡村旅游发展实践总结出的客观规律。比如,村中古井、老树、老院子、老戏台等乡村独有元素就是特色,把这些特色放大,就可将之变成乡村旅游的一大“卖点”。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B;

2.B;

3.C;

4.中国乡村物质资源和文化亮点多,应在坚持“乡村旅游+”理念的基础上打造复合型乡村,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此处强调才能显现出来,并不涉及和其他对象作比较,因而选“脱颖而出”,据此排除C、D两项。再看第二空:“遍地开花”形容好事情到处出现或普遍发展;“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根据语境,此处说的是“腐败的案件”,故选“层出不穷”,据此排除A项。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线部分主要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根据语境,画线部分与前文之间是转折关系,“不仅”应改为“但”;二是“缓解”与“问题”搭配不当,应把“缓解”改为“解决”。故选B。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本题中,全句陈述的对象为“新闻评论”,与“评论员”无关,据此排除A、B两项。根据话题一致原则,补充的句子最后应落在“困境”一词上,这样才能与后文的“就是‘标’与‘本’的问题”衔接上。故选C。

4.这是一段有关乡村旅游开发的文字,主要强调了开发乡村旅游的“乡村旅游+”理念,开发的具体方法等。这里面包含“要通过打造复合型乡村空间,挖掘和体现出乡村独特的乡土特色,防止村与村之间出现同质化”等问题,主要强调了挖掘乡村旅游的特色性。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案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案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设计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ptx课件(28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ptx课件(29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pt课件(23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pt课件(44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文阅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pt课件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案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设计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案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文阅读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