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题库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
倪章荣《粮食》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者:倪章荣  上传者:tomacc  日期:22-05-06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粮食
倪章荣
近年来老做这样的梦:梦中的我总是处于饥饿的状态。或在村头,或在农舍,或在街边,眼前是琳琅满目的食品,身边是冒着热气的饭菜,远处有成堆的稻谷和小麦……可是,我却买不到,吃不着,拿不了。我知道,这与我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状态息息相关,我记忆的仓库里,一直储存着饥饿的信息和对粮食的向往。
我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从我懂事的时候起,直到高中毕业,我几乎没有吃过几餐饱饭。很多时候,我们所吃的都是掺杂了红薯、萝卜、红花草、野苦菜的饭食。红薯饭容易吃饱,但那种饱是发胀的饱,特别难受。最难吃的是萝卜饭,稍稍一咀嚼,满嘴都是带点腥臊味的水。以至于成年之后,我对萝卜、红薯便有一种天然的反感。
农村是什么,农村就是长粮食的地方。农民是什么,农民就是栽种粮食的人。打小时候起,我就看见我的父母及其他父老乡亲,不停地播种、培育、收割,从春到冬没日没夜地泡在田地里,满头汗水,满身泥土。我特别惊奇农民们为什么那样精力充沛,农忙时无论男女一月连一天休息日也没有。我问过母亲这个问题,她回答说,还不是为了多打粮食,可以多分一点粮食;我看见禾苗冒尖、拔节、扬花、结果,我闻到满沟满壑的粮食的芳香,看到父老乡亲们满是汗渍与疲倦的脸上的笑容;我还看到月初时,乡亲们担着箩筐到队部排队领取口粮时的兴奋与喜悦;我也看到月末的时候,不少乡亲因为家里已经断粮或即将断粮而焦急与愁苦的表情。
我们家最难过的日子,便是每个月的月末,因为我们家的粮食总是不够吃。每个月的月末都有七八天时间的粮食没着落。父亲不得不在夜晚收工之后去借粮。借粮都是先和别人说好了的,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能够借来粮食,偶尔也有变卦的时候,或因为被借人家的主人临时有事不在家,或因为被借人家的其他人不同意。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父亲总会在家里发脾气,责怪我们饭量大,责怪母亲不会节约。我觉得父亲对母亲的责备没有道理,我们哪餐饭不是红薯、野菜相拌?我们家七口人,我们五兄妹都是长身体的时候(有个妹妹后来夭折了),不管是什么样的饭食,每餐都要吃三四碗饭,母亲为了多挣工分(那时按工分分粮食),总是起早贪黑到生产队干活。可我们家每个月都没法领到足额的粮食。那时候领粮食是有定量的,农忙时每人每月三十斤,农闲时每人每月二十五斤。因为我们家工分挣得不够多,农忙的时候每月也就领回一百五十斤左右的稻谷,农闲时则只有一百二三十斤。那个时候的出米率每百斤才六十多一点。也就是说,我们一家六口每个月最多也不足一百斤大米。因为长期向别人借粮,又不能及时还,后来借粮便越来越艰难了。月末,我们的饭碗里常常是看不到几粒米饭的。不少的时候,母亲也会在清晨拿着个钵子去向别人借米,也有空手而归的时候。偶尔,母亲也会要我去借米——假期和周末的时候,母亲因为要去出早工,我便在家里负责煮饭。有好多次我拿着米钵,站在别人家门口,像叫花子一般怯怯地往屋里望。不,应该比叫花子还不如。叫花子讨米似乎还有点理直气壮,而我却一点底气也没有(那时候,经常会有讨米的人,有的是遇到了水灾,有的是是遇到了旱灾,有的是遇到了人祸。不管日子再艰难,遇到讨米的来,乡亲都会多少给他们一点粮食)。好几次都是主人看见了站在门边的我,把我叫进去的。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难堪至极。
我一直无法忘记,那个大雪封门的冬天,我们家断炊两天的情景。那天晚上,母亲将最后几颗红薯煮给我们吃了之后告诉我们,家里什么粮食都没有了,你父亲不愿借粮,也没地方可借,你们就在床上睡觉吧,睡着了也就不怎么饿了。我们差不多在床上躺了两天两夜,实在饿得不行了,便起来喝水。每当想起我那四岁便不幸夭折的最小的妹妹,我便疼痛不已。她在夭折前几乎没有吃过几餐像样的饭。我无法原谅自己的是,我那时候想多吃一点白米饭,强迫弟妹们一人吃两个红薯才能吃白米饭,可怜她两三岁,吃下两个红薯之后还怎么吃白米饭?小妹去世时我不在她身边,听母亲说,她去世前说话已经十分艰难,可她还在一个劲地叫嚷要吃白米饭。母亲弄来了白米饭,可她已经没办法咽下去了。
四五十年过去了,每当想起她的时候,我都很难受。人性中有太多的恶,一不小心就会从我们的心底钻出来,尤其是面对艰难环境和生死抉择的时候。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由反常的梦境入笔,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巧妙地引出下文关于自己青少年时代生存状态的回忆。
B.青少年时代饥饿及常年吃红薯饭和萝卜饭的饮食记忆,使得作者成年后对萝卜、红薯有一种天然的反感。
C.由于人多粮少,父亲借粮遭遇挫折后性格变得扭曲而乱发脾气,无端责怪我们饭量大及母亲不能勤俭节约。
D.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农人的血肉联系,表明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及对粮食的敬畏之情。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的多个场面具有极强的镜头感,让饥饿变得具体可感,在今天又使文章具有记录粮荒时代历史的意味。
B.文章对早夭小妹的叙述,深沉的叙说中隐藏着作者排遣的情感怆痛,具有蜇人疼痛的力量,让人读后欲语泪先流。
C.文章叙述时多处用括号标示,或补充说明,或交代背景,既省去了文字过渡,又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揭示起到了辅助作用。
D.文章语言典雅,清新明快,不事张扬,这种语体风格与文中农人的质朴、乡民的和善、物质的贫乏等内容和谐一致。
8.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9.探究文章结尾的意蕴及表达效果。
 
 
答案:
6.C
7.D
8.运用排比修辞,调动视觉和嗅觉器官,形象地表明农人种植粮食的艰辛、分粮的喜悦及断粮的愁苦,凸显粮食对于农人的重要性。
9.意蕴:对饥饿年代早夭小妹的沉痛缅怀;对困难年代自己为了多吃白米饭而耍小聪明的深深自责;作者晚年对人性自私的深刻反省。
效果:含蓄蕴藉,启人深思,富有艺术张力。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父亲借粮遭遇挫折后性格变得扭曲而乱发脾气”说法错误。父亲借粮遭遇挫折后的确是有些乱发脾气,但“性格扭曲”概括不当,程度过重。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 “语言典雅,清新明快,不事张扬”说法不当,应是“语言平实、质朴无华”。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和军校《逛》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浙江省高考题)
《支队政委》《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题)
《阿Q正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红《“九一八”致弟弟书》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全国乙卷高考题)
冯至《江上》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新高考全国I卷高考题)
彭程《江南水弄堂》阅读练习及答案
宗璞《跑警报》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贾平凹《这是爱的呼唤》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亮程《三只虫》阅读练习及答案
布卢姆《高高的海浪》阅读练习及答案
普希金《驿站长》阅读练习及答案
毕飞宇《过年的厨房》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她觉得自己与中国已经骨肉难离》阅读练习及答案
理查德·耶茨《体面的失败者》阅读练习及答案
施蛰存《梅雨之夕》阅读练习及答案
孙犁《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石英《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阅读练习及答案
莫里斯·梅特林克《青鸟》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充闾《守护着灵魂上路》阅读练习及答案
铁凝《构思》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人世间》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林斤澜《丫头她妈》阅读练习及答案
蒲宁《静》阅读练习及答案
叶廷芳《艺术家与匠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契诃夫《在法庭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余秋雨《历史母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红《放火者》阅读练习及答案
雷马克《西线无战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梅子涵《扫地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鲁迅《长明灯》阅读练习及答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