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河与沙》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5-09


15  河  与  沙 
  【教学构想】 
    周涛是当代中国很知名的散文家和诗人。他的传世之作《稀世之鸟》、《读童话》等散文作品以厚重的思想内涵、强烈的忧患意识、凝练隽永的语言冲击着读者的眼球,受到评论界的高度关注。《河与沙》这篇文章也反映了这一特色。如何教读此文?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第一,关于课文。首先,文章主旨对学生应该说是不陌生的,环保观念早已深入学生心灵。但是,本文所表达的环保主题,是与作者的经历息息相关,它打上了作者鲜明的个性烙印。周涛长年生活于新疆,他对新疆有着难以割舍的故土情结。新疆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他都表现出深沉的热爱和眷念,并由此发展为对这片土地沉重的忧思。他对环境与生态的强烈关注,使他走在同时代作家的前列,成为当代中国的“杞人”和“环保卫士”。所以,作者的环保主旨是与浓浓的故土情感、强烈的忧患意识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河与沙》的独到之处。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了。其次,文学作品、是靠语言打天下的。作家的见解,往往包含在语言中,甚至隐藏在语言的背后。本文语言应该说有一定深度,学生不容易穿透它。所以,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和揣摩语言,方能进入作者的思 
想世界和情感世界。 
    第二,关于学生。初二下学期的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已有一定发展,理解文本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应该只停留在解读文本层面上,还应该有进一步的发展。如果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能有新的生发,那将是阅读过程的深化,也是阅读质量的提高。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的阅读由“现实发展区”进入“最近发展区”。 
    第三,关于整体布局。可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为理解性阅读,主要任务是解读课文。解读要因文因人设标,选好教学点。依本文而言,考虑到初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重点强化如下方面:关键句(结构上和内容上)、材料的意图、全文的主旨。第二课时为生发性阅读。生发可从以下途径人手:一是“重构”,用自己的话整合文章内容,使之呈现新的面貌;二是“补白”,对原文“空白”处进行增补性联想,使之丰富具体;三是“仿写”,模拟课文精彩处,再进行创作;四是“沟联”,联系社会生活、阅读生活,对原文作延伸理解。当然生发性阅读要建立在扎实的理解性阅读基础之上,否则,所谓“生发”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一构想体现了阅读教学既要“人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的指导思想。其优势在于设计的弹性,对学生实际阅读水平有一定拔高作用;劣势在于操作上难以驾驭,尤其对于水平较差的学生,引导调动的难度将很大。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品读散文形象而隽永的语言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尝试生发式阅读。 
    2.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任务:理解性阅读(走进文本)。 
  一、导入     
     中国当代文坛上有一位卓尔不群的作家,他的散文被誉为“大散文”,他不抒发“小我”之情,而是书写大题材,抒发“山河判断”之大情。他就是在新疆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著名作家周涛。周涛对新疆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不仅热爱新疆很多著名的河流,也对新疆的沙漠和沙化有高度的关注。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周涛的散文《河与沙》。     
    (简要介绍作者的经历和文学成就,对学生较快进入文本很有帮助。) 
  二、解读课文 
  一读课文,整体把握: 
  1.全文写了哪几样事物? 
  河、沙、人、树。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是解读文章的第一步。) 
  2.关注文章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找出文中承上启下的两句话,说说它们在结构上是如何承上启下的。 
    “在河与沙的殊死搏斗中,夹在当中的是我们人”、“夹在河流与沙漠之间的人,直到这时,才想起了树”。前半句均承上,后半句均启下。 
    (通过关键句理清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是一个很重要的阅读技巧。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结合文章予以点拨指导,进而让学生形成自觉的意识。) 
  二读课文,局部探究: 
  先看多媒体画面剪辑:新疆塔里木河、伊犁河、楼兰古城遗址、绿洲、土地荒漠化。 
    (通过声光刺激,学生注意力将迅速集中,并指向“河”与“沙”,为关注文章内容作好准备。) 
① 作者把“河流”、“沙漠”分别比喻成什么?这个比喻给你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生命之蛇: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人类生活的栖息地,“我”非常热爱它们,它们就像蛇一样“缠住了我的心”。巨蜥:沙漠随时会淤塞阻断河流。 
    (“比喻”的背后是作者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与文章主旨息息相关,要让学生高度关注、充分体验。) 
    2.哪些语句体现了河与沙的搏斗是“殊死搏斗”? 
    “沙漠固执地蹲伏在那里,愚蠢而又警觉,充满仇恨而冷酷无情,等待时机,随时准备猛地扑过去,并一口咬断它。” 
    (结合文章理解词语的意思,实际上是用文章中的语句阐发信息,要求阅读中要瞻前顾后,上钩下联。) 
    3.作者对‘‘河”、“沙”分别是什么态度?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对河流是热爱态度,从第3自然段的几个比喻句可以明显看出。对沙漠是厌恶态度,从第6自然段对沙漠的形象化描述可以看出。 
    (此环节为整合信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有整体意识。) 
    4.烧窑师傅诙谐谈话的背后是什么? 
    用原文表述:对生态环境的危机意识和呼吁。 
    (从诙谐中听出残酷,从荒诞中听出真实,学生才真正读懂了作者的意图。本环节是对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性训练。) 
    5.作者对“人”是什么态度?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两点:一是赞扬人对生态环境的忧患(第12自然段),二是批评了砍树等破坏生态的行为(第15自然段)。 
    (此问题有一定跨度。学生回答可能不全面,教师应适当引导。) 
    6.作者对“树”是什么态度? 
    树是伟大的‘‘魔杖”,可以使沙漠、河流、人三者和谐起来。 
    7.具体说说“树”的作用。 
    正面说:种树可保持水土,因此能保护河流、限制沙漠。反面说:砍树导致土地沙化,从而形成新的沙漠;水土流失而使河道淤塞乃至断流。请学生举实例说明。 
    (文章对树的作用写得很简略,但并不简单。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生活积累去补充和丰富它,也就是“还原”它。如此,对文本的理解将更深入一层。) 
    三读课文,归纳主旨: 
    题记和结尾的引用语各有什么含义?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9 
    题记:河流的开始就是生命的开始,也是人类文明的开始。表达对河流的赞美颂扬之情。 
    结尾引用语:河流啊,你是孕育我们生命和文明的父母。河流啊,由于人们乱砍滥伐,致使水土流失,你的水流已浑浊不堪了。表达了对生态危机的痛心与悲哀。 
    题记和结尾的引用语进一步突现了文章主旨,有画龙点睛之功,也使文章内容更厚重。文章主旨为: 
    1.歌颂河流对人类生命和文明的养育作用。 
    2.呼吁人类要保护好生态环境。 
    (前面对正文部分的阅读,以使主旨明朗化。关注题记和结尾的引用语,将进一步强化对文章主旨的认同感。) 
    第二课时 
    任务:生成式阅读(走出文本)。 
    一、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文章说河流是养育人类文明的“保姆”。可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却是洪水泛滥成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是作者的观点有误吗?说说你的意见。 
    作者的观点没错。砍树毁林,破坏生态,是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 
    (此环节为质疑性阅读。质疑使理解更细致,更深入。) 
    二、分角色情景表演     
    河流、沙漠、树的自诉。 
    要求:着力表现河流的“保姆”作用、沙漠的凶残、树的无奈。可以用文中的话,提倡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加工。如果学生在课文基础上有所生发,教师应特别予以鼓励。 
    应给5-8分钟让学生准备。可以合作创作,一人表演。演后组织学生评价。评价重点:是否突出了规定的内容,是否有文采,是否有感染力、冲击力。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再现”和“生发”,是对阅读层次的进一步提升。此环节既可让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语言有新的整合,也可调动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对学生语言表达的磨练也很有价值。) 
    (评价环节设计较好,既体现教师的引导,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有一定弹性。) 
    三、根据文中内容解释“魔幻现实主义” 
    用魔幻的形式表达真实残酷的内容,多用丰富的想象和艺术的夸张手法。 
    教师再举一例。比如有一小品:一个人穿着用动物皮制成的华美服饰,可是他却在地上爬,甚至扒在马桶上喝水。这一小品就是用荒诞的形式告诉人们:“虐待动物的人已没有尊严可言,只是行尸走肉。” 
    (课文虽然没有直接给出“魔幻现实主义”的解释,但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例子。只要仔细研读课文,由具体到抽象,学生应该不难得出结论。教师提供的例子也将打开学生的思路。) 
四、创作小品,表现危机 
    (此环节使学生完全沉浸在“生态忧患”之中,他们将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来,是生成式阅读的极好切口。) 
    五、在环保方面,我们能做什么 ? 
    环保应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比如:不捕食青蛙、不乱扔废旧电池、不用一次性碗筷、节约纸张等等。 
    (联系实际生活,加深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使“环保”意识进一步内化。) 
【教学小故事】 
    学生合作创作的“魔幻环境小品”刚刚展示完毕,课堂该进入尾声了。为了让学生反思一下实际生活中环保的严峻形势,发挥一下语文课程的“人文熏陶”功能,我特意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环保方面,我们能做什么?” 
    有学生用小品的形式表现一下。我同意了。 
    小品成功了,兴奋和激动颠覆了课堂。本以为课堂已近尾声,该“归于平淡”了,没想到居然掀起了新的高潮。显然,我提出的那个问题已经“多余”了,一切尽在小品中矣,我刻意追求的所谓“人文熏陶”成了学生小品剧的当然副产品。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大声说:“孩子们,你们是好样的!”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河与沙》学案
《河与沙》ppt课件4
《河与沙》教学设计3
《河与沙》ppt课件3
周涛《河与沙》原文阅读
《河与沙》同步练习
《河与沙》教案2
《河与沙》ppt课件2
鄂教版《河与沙》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